商號權法律保護論文

時間:2022-04-15 11:57:00

導語:商號權法律保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號權法律保護論文

內容摘要:商號權是一項重要的知識產權,實踐表明,對于商號權的保護應該納入知識產權保護的范疇。我國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正在逐步加強,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研究商號權理論,建立和完善我國商號權的保護制度,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我國商號權保護立法現狀的闡釋,提出了完善我國商號權法律保護的策略。

關鍵詞:商號商號權法律保護完善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漸完善,法制意識逐漸增強,特別是對權利、義務的認識越來越深,更多的人在面對權利沖突的時候會借助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研究商號權的保護無疑顯得非常必要和及時。盡管商號權的保護在國際上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在我國也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但如何通過法律形成有效的保護卻仍然是一個重要課題。

我國商號權法律保護現狀

(一)立法層次太低

首先,商號權與商標權屬于知識產權法的同一位階,但是我國在商標權上制定了相對完善的法律制度,卻忽視了對商號權的法律保護,僅歸于企業名稱權的范圍,導致其立法層次太低,無法給予完善全面的保護。立法層次較低具體體現在調整商號權法律關系的法律文件主要是級別為條例的《企業名稱登記管理條例》,而且內容比較簡單,在法律的權威和操作性方面都不能滿足保護商號權的需要。

其次,我國對商號的法律性質尚未確立明確的立法釋義,商號權也是納入到企業名稱權的下階位法來保護。這種間接的保護機制與商號權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不對等,引發了濫用、冒用他人商號等糾紛的不斷發生。

最后,商號權法律保護制定之初,我國處在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對于經濟領域中的商事行為仍然采用行政管理方式,分級登記管理制度也是在此背景之下確立并發揮作用的。在此原則下,商號只在特定的區域受到保護,超越這個區域就極易產生沖突,商號權的保護被深深地限制在行政權力規定的范圍之內,這極大的阻礙了商事主體在市場中充分發揮作用。將商號權的保護納入行政管理最初并沒有不妥,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商事主體是不可能局限于注冊領域使用商號的,區域登記管制已經在商號糾紛的處理上顯得力度不足,不能滿足社會現實需要。

(二)內容簡單零散且缺乏統一協調的沖突解決機制

雖然我國法律眾多,包括《民法通則》、《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都涉及到商號的保護問題,但是由于規定過于簡單、籠統,并且分布較為零散,很難對商號權提供全面保護。比如在《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章第3條中規定“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的行為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而第2條規定的是對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的名稱或相似的名稱,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的也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但在實踐中,對于后面一條還好認定,但是前一條的非知名商品,如果被他人使用了相似的商號就無法依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獲得救濟。而且在馳名商號的保護上,我國現行立法還不全面、不徹底,有關法律規定只是散見于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一些法規性文件之中,存在很多盲點和空白,如馳名商號的認定機關、認定條件等問題。

司法實踐中,商號權之間以及商號權與相關性權利之間存在諸多沖突,這些沖突的解決歸根到底需要統一協調的機制。保護商號權的法律法規分散分布,而且這些法律之間又不能構成一個相互銜接的保護網,導致在保護商號權方面出現漏洞和不足,從而降低了其保護作用。比如,商號在《民法通則》中被闡述為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的名稱權,但是在權利救濟方面卻規定只有法人名稱受到侵害時,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這就使個體工商戶和個人合伙的商號在《民法通則》里面找不到救濟手段。

(三)對侵權行為的救濟缺乏完善的追究機制

為加強對商號權的法律保護,規范和調整商事主體的商號使用行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建立了專門的商號法律制度。我國商號權保護的法律規定遠遠不及其他國家完善。不能與國際上的商號保護法律制度接軌,造成我國商事主體在國際上用自己的商號進行營業活動時不能得到公平地對待,這就給其利益的獲得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在救濟方面,對商號侵權法律責任的規定也不盡完善,我國僅對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加以規定,對行政機關失職的行政責任及侵權人應承擔的刑事責任卻鮮有涉及。譬如,我國《行政訴訟法》第67、68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而造成損害的,有權請求賠償,由該行政機關或者該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在的行政機關負責賠償,但是在涉及賠償的問題上,依據《國家賠償法》第3、4條的規定,只有人身權(限定為公民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的損失才能獲得國家賠償,而商號權在我國法律中并沒有歸入財產權的保護范圍,所以并不能獲得行政上的救濟。而《刑法》中也沒有設定對上述侵權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的條款,依據“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原則,侵犯商號權的行為都不能獲得刑法上的救濟。即使在對責任規定相對明確全面的《反不正當競爭法》里面,也只有第21條提及經營者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處罰。

我國商號權法律保護的完善策略

(一)明確并統一商號權的概念和規定

商號權的概念在我國立法中十分混亂,在實踐中造成了對商號權保護的不利。例如《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反不正當競爭法》通篇規定的都是對侵害“企業名稱權”的保護,再如《中國互聯網絡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第十一條規定了三級以下(含三級)域名命名的限制原則,其第5款規定“不得使用他人已在中國注冊過的企業名稱或者商標名稱”(注意:此處提到的是“企業名稱”而非“商號”),這些規定實質上人為地造成了商號保護上的法律障礙,同時,現行法律關于商號權的規定散落在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則》、民事單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公司法》、《商標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行政法規《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等法律文件中。這些規定比較零散、籠統,缺乏統一性、規范性。國家工商總局《關于解決商標與企業名稱中若干問題的意見》雖然規定具體但法律位階又比較低,在現階段不足以使商號權得到充分的保護。實際上,許多國家的最新立法都將商號權納入商標法來加以保護,將商號權、商標權等統稱為“商業標志權”,從而徹底解決了權利之間的沖突。

由此可見,借鑒國外商號權立法經驗,適時制定一部集中統一、明白無誤地規定商號權的法律,確定有關商號權的取得與使用規范,規定不得以不正當競爭的目的使用與他人已登記的商號相同或類似的商號的原則,并明確針對侵犯他人商號權行為的處罰辦法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明確商號權的法律性質和內容

關于商號權的法律性質,我國《民法通則》知識產權部分并未明確加以規定,而依《民法通則》第99條第2款的規定來看應屬企業法人的人身權。但是商號權并非簡單屬于人身權的范疇。因此,我國應進一步通過立法,明確商號權是兼具人身權、財產權性質的知識產權。同時,明確規定商號權的內容:商號權與商事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離開了具體的商品經營者或服務提供者,商號權無法獨立存在。商事主體不僅有權在其制造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上標明其商號,而且其銀行帳戶、牌匾、信箋、印章等也都要使用商號。在這一點上相對于商標權、專利權而言,商號權更具人格性;商號權的財產權屬性是由其自身的無形財產屬性決定的。除特定權利主體以外的任何人都不得非法干預和妨礙商號權人行使商號權,也不允許他人侵犯;商號權人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有權變更其商號;商號權可以轉讓。這種轉讓是一種絕對轉讓,是商號所有權的轉讓。商號權只能轉讓給一家企業,采取合同形式并履行登記注冊手續,且轉讓方在轉讓后不得繼續使用原商號;許可使用權,即權利人允許他人使用其商號的權利。許可使用權的標的是商號的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

(三)合理適用“在先權”機制,維護公平競爭

《TRIPS協議》第16條1款把“不得損害已有的在先權”作為獲得注冊乃至使用商標的條件之一,但協議并沒有明確哪些權利可以構成對抗商標注冊或使用的“在先權”。即便如此,在關于修訂《保護知識產權巴黎公約》的討論中,有一些非政府國際組織比較一致地認為可對抗注冊商標的”在先權”至少應包括:已經受保護的商號權;已經受保護的工業品外觀設計權;版權;己經受保護的原產地地理名稱;姓名權;肖像權;已經受保護的地理標志權;商品化權。很多國家的立法也都對“在先權”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我國2001年修訂后的《商標法》第9條規定:“申請注冊的商標,應當有顯著特征,便于識別,并不得與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權利相沖突”;第31條規定:“申請商標注冊不得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也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并有一定影響的商標”。在此,《商標法》首次將有關在先權利的規定提升到法律的高度,盡管未能作出更為詳盡的規定,仍然可以說是立法上的一大進步。需要指出的是,商號權或者說企業名稱權對于商標權來說是一種相對弱勢的權利,商號權的效力僅限于注冊登記主管機關的轄區,有嚴格的地域限制,而商標權的效力則涉及全國。因此商號權作為與商標權相對抗的在先權利,本身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換句話說,只有該企業名稱中的商號在本行業內享有較高的知名度,而商標注冊人卻將其作為商標注冊,并且二者屬于相同的行業,足以造成混淆時,才保障商號權作為在先權利的地位。要想解決二者的權利沖突,維護公平競爭及保護在先權利原則仍是基本的做法。首先應從公平、公正的觀念出發,對權利沖突中構成不正當競爭的當事方,依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基本規定進行處理。其次,根據保護在先權利原則,當商標權的授予早于企業名稱權時,商標權人可以以該企業名稱侵犯其合法在先權利為由,請求撤銷或變更該企業名稱。如果涉及到的是馳名商標,則可以依照根據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第10條處理。如果在先企業名稱或商號己經擁有一定的知名度,企業名稱權人也可以請求商標評審委員會撤銷該注冊商標。

此外,增強現行行政及立法解決企業名稱爭議的操作性。在有關商號權爭議處理方面應當對處理的程序作出更加細化的規定,例如明確“投訴-受理-撤銷/維持”的具體程序,而不是現行規定中簡述的對已經注冊的不適宜企業名稱的“糾正”;建立省、國家商號聯網體系。由于事實上不可能將商標權的管理與商號權的保護由同一個部門負責,因此主管機關的協調合作就非常重要。應當盡快建立一套完備的以省為范圍乃至以全國為范圍的商號聯網檢索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企業名稱與商標注冊的交互檢索制度,特別是對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及商號的登記交互檢索制度,同時,這種制度應該向公眾公開,以便于企業在登記注冊時提前進行查詢,避免由于對他人在先權利的無知而造成侵權。

參考文獻:

1.盧吉敏,馬鳳玲.商號權及其法律保護[J].理論學習,2006

2.鄭成思.知識產權論(修訂本)[M].法律出版社,2001

3.蘭桂杰,郝明磊,劉慶友.論商號權的法律保護[J].知識產權,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