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安全研究

時間:2022-05-30 03:06:43

導語: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安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安全研究

隨著新時期發展,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技術不僅提高了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質量,也進一步提高了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效率,為了進一步研究,本文結合工作實踐,對其進行了具體闡述。

1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常見技術分析

1.1施工技術

1.1.1預應力錨固技術在水利施工中,主要可利用的技術包括預應力錨固技術,此時可將其分為錨孔、錨束兩大類。利用此技術可實現對邊坡的加固與處理,通過簡單的操作治理邊坡問題,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巖體的破壞。實際施工中,使用預應力錨索時主要的操作方式為借助膠結式接頭,借助張拉形式實現對不同問題的有效解決。通常情況下,由內外錨頭、鎖體構成預應力錨固,突破了傳統的設計模式,便于操作使用,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在水利工程施工,可借助預應力錨固技術實現防治邊坡水土問題,大大拓展無粘結錨索技術的發展領域,利用此技術可實現構建多防腐層的目標,實現從單一模式到來回循環模式之間的變化,減少繁瑣環節,便于塑料凍結,促進生產提升效率。1.1.2施工導流與圍堰技術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關鍵技術之一便是導流、圍堰技術,其具有牽一發動全身的效能。在水利施工中,使用導流技術可通過動力實現對水流的引導,促進水流順導管流動,發揮其排泄功能。在此技術操作過程中,需要借助修建圍堰產生導流動力。通過混凝土、鋼筋、石塊等基本建筑材料,實現懶腰阻隔水資源,進而實現向水能源的轉化,在動能與勢能之間的轉換實現對水位的提升,通過產生自上而下的動力,實現從高處引水向下,進而利用導流實現圍堰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在修建圍堰的過程中,需要在水中作業,同時要占有一定面積的河床,因此,在施工前,需要對建筑地的施工情況、地理結構、土質構造等進行全面、科學、詳細的考量,利用先進的技術、科學的數據,澳證施工的準確性。1.1.3土壩防滲加固技術土壩滲水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問題之一,此時嚴重的滲水將會導致工程出現部分坍塌,甚至降低水利水電工程的使用效率,增加資源的浪費情況,嚴重影響下游居民的正常生活。為增加壩體的堅固穩定性,需要在建筑設計中有效預防滲漏,常見采用帷幕灌漿的方式對壩肩、壩地基巖進行穩固,保證壩體內形成完整、堅固的防滲體系,大大降低壩體浸潤線,進而將壩后坡存在的滲漏隱患進行消除,以此實現穩固壩體,加固除險。在進行土體壩體灌漿施工時,需要根據土壩的實際情況對劈裂灌漿的灌漿孔進行安置,沿壩軸線設置主排孔,并在壩軸線上方1.5m處放置副排孔,分開設置兩排孔,保持排孔間距3~5m,保證灌漿孔可將壩體穿透深入壩基,以此形成堅固防滲體。

1.2工程技術

1.2.1GPS定位技術使用GPS技術,可大大對水利工程技術效率進行提升,實現從靜待化定位到動態化定位的轉變,提升工程施工的精準度、有效性、實效性。目前對此類技術的應用不僅停留于導航、測繪之中,更在建筑施工中被廣泛應用,其主要應用于工程測量中的定位功能中,利用GPS技術完善信息數據的收集、接受功能。1.2.2Inventor軟件技術Inventor此技術為常見的智能化三維設計技術,利用軟件實現機械化設計,通過對鋼結構、系船墩、變坡水槽等相關設備的設計,有效、精準的解決水力學工程中存在的基本問題。現階段,在水利水電工程中,Inventor三維軟件技術的利用率不斷提升,不僅有助于對工程的設計,同時為工程管理提供便利,利用此技術可實現對工程的安全設計、監測,并實現對工程技術的不斷創新與優化。1.2.3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技術是常見的圖紙設計、數據計算應用軟件,利用此時技術可實現對工程橫斷面、縱斷面的計算、設計,有效減少工程工作量,降低工程中的測量難度,結合AutoCAD配合AutoLisp語言,編制計算程序,進而實現對計算結果的控制,準確科學的制定施工方案,強化對工程管理的有效性,便于安全控制工程各個環節。1.2.4數據庫技術與GIS技術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可利用GIS技術、數據庫技術實現對海量數據的監測、獲取、存儲、分析。通過創建數據庫,完善信息系統,建立基礎三維數字模型,進而有效提升數據的利用率,實現高效、現代、科學的管理工程。利用三維全景、對施工總布局進行模擬,將施工環節進行直觀反映,進而為使用者提建筑工程各時間、各空間之間的聯系,利用人機可視化功能,實現對數據的計算、分析、查詢,對工程全過程進行動態仿真模擬,強化對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的安全控制。

2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技術

2.1BIM技術在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為保證施工安全,需要在工程設計階段,對其進行統籌規劃、細致安排。在實際施工中,因多種因素的限制,施工常常難以順利進行,此時易增加施工場地、材料運輸等條件的管理難度。同時,由于不同施工環節層層交互、相互影響,因此難以完全清晰明確的對管理界面、安全責任界面進行界定,大大增加了水利工程管理的難度,增加了施工危險等級。因此,在水利工程現場,可利用BIM技術實現對其的有效管理,其以建立安全模型為基礎,常見的安全管理內容包括:第一,對施工場地及周邊環境進行監測,管理、繪制周邊實物平面圖,第二,對建筑現場需要布設的臨時裝置進行設計,對臨時設施、建筑等進行規劃;第三,對現場的施工材料運輸路線、施工材料堆放地、施工加工場地、出入口等進行合理設計,并明確進行區域規范;第四,對施工中存在風險的區域進行標示,利用不同顏色標示不同安全等級區域,為操作施工提供參考。第五,利用BIM技術實現不同工種間的碰撞,嘗試使用4D技術對施工進行模擬,通過此技術實現對機械、吊車等活動范圍與周邊建筑物碰撞的實驗,進而進行科學的施工規劃,合理利用不同空間,保障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提升消防安全率,降低安全隱患發生率。以此為數據參考,利用可視化模型,實現對施工效果的預估與討論,及時對施工方案進行時間、空間的調整與規劃,實現對不同力量、資源的整合,強化管理方案的可實施性、可讀性,保證施工方案的安全性。

2.2強技術監督,建立健全技術組織制度

為提升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的安全性,需要組織相關人員定期進行專業技術交流,探討經驗,及時更新管理理念、創新技術方案。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對施工成功成果、失誤錯誤等進行分析,對相關技術難關進行歸類探討,不斷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強化對技術、人員、設備的管控。落實監督管理任務,對相關運行狀態、檢修、維護等進行合理安排,通過統計分析相關數據,采用針對性措施大大管理效率,降低設備的損毀率、失誤率,控制成本支出。建立技術施工檔案,由專業人士管理,保證統計資料的系統、完整,提升數據資料的有用性、準確性,通過整理文書數據、歸檔圖標文件等,保證各項原始資料的完整性,進而提升水利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在水利施工安全管理過程中,要不斷優化技術、創新管理、升級設備,保證檢修質量。不斷學習新工藝,更新檢修方式,利用網絡技術,降低工程耗材、縮短工程工期,減少人力損耗。強化對不同施工技術的監督管理,檢查檢驗不同設備,掌握相關技術,保證施工技術始終處于良好狀態,增加對薄弱環節的管理,強化對不同設備、技術的的綜合管理,提升施工的安全性。

結束語

總之,通過有效的研究,明確分析了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采取的技術管理對策,希望有效研究能夠提高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超.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與安全控制[J].居舍,2019(3):173.

[2]牛占蘭.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8(20):168,170.

[3]周菊英.對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探討[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8(19):295-297.

作者:沙淑艷 單位: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