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勘查技術原則及方法探討
時間:2022-05-16 09:21:57
導語:地質勘查技術原則及方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地質勘查技術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是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科學的實施地質找礦,能夠有效提升地質找礦工作的效率。
地質勘查技術的合理運用,能夠提升找礦效率,工作人員要真正了解地、物、化、遙等各項勘查技術方法的適用性,有的放矢,采用最佳技術方法組合,正確高效完成地質找礦任務。
1地質找礦勘查技術的原則
1.1合理布局。隨著我國的高速發展,對礦產資源需求量不斷增加。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給地質勘查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隨著地質找礦勘查技術的進步,地質礦產得到了高效的開發和利用。例如有色金屬是地質礦產的一種,工作人員在進行地質找礦勘查的時,要參考區域內的地質地貌和自然條件,應用最佳勘探技術方法組合進行合理的布局,實現找礦勘查工作和地區特點的有效結合。1.2科技創新。當前為了實現行業目標,在地質找礦勘查技術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方法的創新[1]。地質找礦工作,需要采用信息化、數字化技術,收集、開發、利用已有地質資料,用新方法分析、開發老資料,并不斷進行總結,實現理論的升華,為信息化、數字化勘查工作提供理論基礎,行業內要加大對信息化勘查人才的培養,幫助我國地質勘查實現優勢轉變,發揮人才、技術的優勢。1.3傳統方法創新。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氣候差異大、東西部地貌迥異,傳統地質勘查方法適用性受到局限。針對特殊景觀和地貌地區,傳統勘查方法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往往需要改變常規方法,提高傳統勘查方法的工作效率,以適應特殊地區地質找礦需求,快速實現找礦突破。
2地質勘查技術的方法
(1)技術的不斷推進,大大提高了地質找礦勘查的速度。對于技術的改進,首先是摒棄了傳統技術中由地表逐漸深入的勘查方式,利用不同巖石的物理性質差異,結合成礦規律和結構特征,保證勘測技術的準確度[3]。(2)再就是利用地、物、化異常約束的技術,實現地質找礦勘查技術的經典。在老礦區深部和覆蓋區域勘查時,這一技術的特點是對勘查深度有著明確的要求,能夠在不確定地下礦產分布的前提下,對異常地質體的分布及相互關系進行初步判斷,提高地質找礦勘查工作的效率。(3)低頻電磁法。低頻電磁法是針對大部分的表露礦產和淺、深部礦床均可采用的方法。低頻電磁法的合理的應用,可以提高勘查工作的速度,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利用濾波工具進行深部探測,總結出礦體的賦存規律,進而研究異常地質體,并將研究的產狀進行標記,使得地質勘查工作更加便捷。(4)溝系次生暈法。溝系次生暈法是在傳統地球化學測量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是一種適應熱帶、亞熱帶叢林區、中高山區等難以實現按照常規網度采樣的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方法。該方法充分利用現有水系沉積物測量結果,有針對性地對異常區域開展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該方法能夠有效地控制匯水盆地,并能大大提高以上景觀地區地球化學異常圈定的速度及準確度,起到捕獲異常和達到找礦效果的作用[5]。
3工程實例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屬準噶爾成礦區唐巴勒,為準噶爾板塊(Ⅰ級)準噶爾微板塊(Ⅱ級)瑪依勒山地層小區,北部成礦域與興安地層大區北疆地層區連接,處于世界三大斑巖銅鉬成礦帶之一的古亞洲帶,礦區內有金、銅、鉻、汞礦。被測礦區出露有石英閃長巖、泥盆紀花崗閃長巖、石英二長巖、二疊紀鉀長花崗巖、石炭紀閃長巖。在勘查過程中,采用了激電測深法,在測點不動的情況下,以激發極化法為物質基礎,采用一組電發勘探分支方法,加大供電極距進行視電阻,按一定比例,以地殼中不同巖礦石的激電效應差異作為觀測與研究電場的分布規律的方法,通過人工建立的交流域(頻率域)或直流(時間域)逐漸解決地質問題,進行找礦[4]。經過處理后,結合高精度磁測資料、工區已知地質探測結果、采用專用的電法數據處理軟件對所發現的各種異常進行綜合定位、聯剖處理程序,對數據處理與解釋系統,利用接收機進行每一道的裝置系數的準確計算,激電中梯系統加以資料的處理解釋系統二維反演的使用處理系統。計算視極化率值、電阻率值等,對推斷、確認、解釋和成圖,提高了對鐵、銅、金等金屬含礦構造進行物探勘查準確性。東南亞某金礦采用了多種方法組合進行地質找礦工作。首先開展1:2.5萬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測量,在其獲得的異常地段開展1:1萬或1:2000的土壤或溝系次生暈地球化學測量,進一步確定異常位置和異常源,在其異常中心地段進行地表工程揭露,最終確定礦化(體)位置及規模[5]。
4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資源的高效利用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科學技術和地質勘查找礦技術的結合運用,傳統的地質找礦勘查技術正在被改變,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這是當前地質勘探工作部門正在進行的工作,我國的經濟必將實現更好的發展。
作者:王居松 單位: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
- 上一篇:信息化技術在農田水利的作用
- 下一篇:地質勘查檔案管理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