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地質勘查理論及技術分析

時間:2022-09-30 05:19:30

導語:礦產地質勘查理論及技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礦產地質勘查理論及技術分析

摘要:經濟快速發展下對于礦產的需求不斷提升,此時礦產資源的勘查工作就顯得至關重要。相比于實物商品,礦產地質的勘查工作重在對數據和信息的分析,并揭示地下礦床的相關規律。因此,找礦理論與技術方法上也應該進行完善與優化,解決地質勘查中的傳統問題,促進地質勘查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礦產地質勘查;理論;技術方法

我國的礦產資源相對豐富,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人均資源擁有量較低的劣勢也進一步體現了出來,這也給地質勘查工作帶來的新的社會背景需求。經濟發展的趨勢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需要礦產資源的支撐,為了保障經濟的快速發展,就需要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理論和基礎層面分析礦產地質工作。

1礦產地質勘查理論

我國的礦產資源分布較為分散,實際的開發難度較大。所以在礦產地質勘查工作中需要結合資源的實際分布情況與開發需求,合理安排工作,才能促進勘查效率的提升。具體來看,需要進行超前規劃,并制定相應的管理對策。筆者根據自身的工作經驗,就現階段的礦產地質勘查理論進行了總結。

(1)區域成礦學。區域成礦學發展于20世紀初期,并涉及到全球范圍內的區域成礦研究,其主要的工作是探究區域內的成礦規律,并結合地質活動特征、構造、巖漿活動與礦床類型等資料進行綜合探究,得出區域成礦的規律,為后續的預測和找礦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從具體內容來看,首先包括地質發展的研究,然后是地質體的元素情況與已知礦床類型和成礦條件。區域成礦學理論的不斷發展也會讓其發揮更顯著的作用。實際上,各個成礦區的發展模式有所差異,區域發展戰略過程中除了經濟效益之外,還需要考慮到生態效益與社會影響。對于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這一現象會表現得更加顯著,在時機成熟時資源可以實現良好的配置與優化。

(2)同位成礦。一般情況下成礦區帶的形成均具備同位成礦的特征,即在某一個空間和范圍內,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礦種都會出現大規模的規律性現象。例如國內外很多有色金屬礦產的資源分布就集中于某些成礦區帶之內。所以同位成礦的主要特征在于有一個比較穩定的成礦中心,無論是在什么時期都能保持相對穩定,不離開成礦中心而出現大規模遷移。另外,該區域內有豐富的礦物儲備與礦物質來源,并具有規模龐大的流體活動或礦質構造。因此,不同種類的分帶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征。(3)資源評價理論。資源評價理論從內涵上看分為幾個不同方面,即類比、模型、地質解釋理論與地質變量分解理論。例如對于礦區內礦產資源的價值與價格構成的分析,有研究部表明自然資源的價格應該與邊際成本有關,并論證了資源價值的評價方案。

2礦產地質勘查技術方法

(1)有利成礦區的找礦工作。找礦過程中需要明確區域性斷裂構造的組合特點,因此需要研究勘查區域內的構造、地質特點,并分析其與成礦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控制礦體、礦床的斷裂構造發育特點也應該納入考慮范圍之內,即了解橫向礦帶規律。在不同的構造應力場條件之下,礦床成礦帶也會有明顯區別,并按照一定的間距進行排列。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按照不同的級次與成礦關系來對比成礦的地質條件,強化有利成礦區的找礦工作。因此,也需要對找礦信息進行有效規劃。例如在地表狀況的勘查過程中,需要明確找礦信息,結合物探結果的證據來反映地質特征。如某些地表信息良好的區域,在內部深處已經出現剝蝕情況,此時需要結合礦種來分析不同類型和不同層位的礦床。研究時需要分析信息產出特點與其分布規律。確定自然邊界的相關信息,按照礦化產出特征的差異,分為多中心成礦礦區、單中心成礦礦區等。如果礦區類別有所差異,重點要明確成礦中心,根據礦體的自然形態與分布情況,了解礦化與構造之間的關系,明確分布規律,結合找礦信息來準確預測找礦部位。

(2)強化科技手段。科技手段是提升找礦質量與找礦效率的重點,如何將成熟的找礦理論融入技術手段當中,可以給新礦區的確定與勘查奠定技術基礎。必要時可以借助全國資源潛力的評價體系標準,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成礦遠景區的成礦規律進行潛力評價,并開展三維地質的規劃,引入航電技術,圍繞勘查區域中的疑難問題,推進找礦工作的進度。例如相關單位可以重視理論與科學的研究,圍繞勘查區域內的重要成礦帶,研究礦床與成礦模型,兼顧其他礦集區,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形成新的成礦體系,在技術上尋求突破。如干旱地區、荒漠地區、寒冷山區等特殊區域內的礦物勘查,就可以從管理體系上入手,納入重點研究的范圍內,對其資源潛力、成礦作用與地質背景等信息進行研究,不斷地完善勘查資料,尋求區域內找礦的突破。這項工作本身會受到技術水平的影響,因此,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也可以以此為基礎構件信息化勘查體系,圍繞礦產地質信息基礎理論等數據展開數字化建模,將歷史性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和整合,在統一的平臺上開展數據庫建設工作,為找礦突破提供戰略支持方案,加快產、學、研的技術結合,規劃勘查技術方案的提升,提升總體的技術水平。

(3)勘查工作的合理部署。根據勘查區域的地質礦產情況,來合理地部署找礦勘查工作,針對性地尋求最佳技術方案,是提升找礦效果與找礦質量的有效途徑。在礦區范圍內,相關單位需要部署好技術方案與人員調配,要求大比例綜合性地質工作能發揮其效果,開展地下物探工作與表面勘查工作。另一方面,勘查需要保障其覆蓋性,從點到面地進行落實。一方面,礦產區域內的信息綜合研究工作需要高度重視,以確定礦點區域是否存在異常;另一方面找礦遠景區的遙感、化探工作也應該具有針對性,做好地表信息的揭露,確定找礦靶位,建立以地質勘查—遙感處理—化探工作—物探綜合的找礦體系,科學地部署好勘查工作,安排人員根據工作任務的不同來有層次地進行組織規劃。

3結語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大型礦產的勘查與發現作用顯著,從本次研究的理論基礎來看,同位成礦、區域成礦和資源評價理論可以發揮顯著的指導作用,以地質環境為基礎,對成礦地質條件進行合理分析的前提下,可以明確找礦信息,確定地質類型,并判斷礦區的具體范圍和種類。在未來,全新的技術配套方案也會投入使用,對于超大型礦床的尋找工作也會更加深入地開展。

參考文獻

[1]曲澤良,何玉亭,盛乃富.礦產地質勘查理論及技術方法探析[J].山東煤炭科技,2017(4):123-124.

[2]余良范,黃步旺,李建設,等.安徽省重要礦產地質勘查項目區塊(探礦權)設置研究[J].安徽地質,2012(1):72-76.

[3]吳元平.礦產地質勘查風險及其規避策略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3):148-148.

作者:李俊平 單位: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6地質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