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濕地建設路徑探析

時間:2022-12-04 02:14:43

導語:城市濕地建設路徑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濕地建設路徑探析

一、建設的原則

系統保護、合理利用與協調建設城市濕地公園建設首先應該基于濕地的典型特征上,就是說要基于地表水的凈化和調節;其次才是使濕地環境具有觀賞性,并兼具野生的和園林的自然特征。這其中應遵循系統保護、合理利用與協調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在系統保護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發揮環境效益的同時,合理利用城市濕地具有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環境中的作用2。在系統保護的原則中,需要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連續性、濕地環境的完整性、濕地資源的穩定性;在合理利用的原則中,強調合理利用濕地動植物、水資源、礦物資源,開展休閑與游覽、科研與科普活動;在協調建設的原則中,強調城市與濕地整體風貌的協調、限定濕地公園人工設施的數量與規模、濕地公園內建筑風格等。這些原則實際上是在闡述城市濕地保護和利用的辯證關系。城市濕地生態價值高,保存這些生態價值最直接的辦法是徹底保護,類似與自然保護區的做法;但城市需要發展,人們有生產、生活的需求,對濕地的利用也是合乎情理的。因此,需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即在保護城市濕地的自然屬性和保證濕地生態系統能夠自然演替的條件下,利用濕地資源可持續的為人們利用。對城市濕地的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它為人類服務,而對城市濕地的合理利用反過來又促進了對它的保護。

二、建設的流程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首先要在城市總體規劃、綠地系統規劃中通盤考慮,從規劃的層面建立城市濕地公園體系;通過前期的詳細調研和科學分析,對公園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其次尋求合適的運營方式以及科學的管理方法;最后是建設后使用情況的評估、環境質量的監測以及建設經驗總結,供其他類似建設參考。

1.納入城市總規、綠規、建立城市濕地體系

城市濕地對城市的生態安全和環境質量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城市規劃應該把城市濕地考慮進去。《辦法》要求“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必須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并納入強制性內容嚴格管理”,這使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保護有了法律保障。但這僅僅是針對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而言,中國目前大多數城市濕地仍缺乏有效的管理與規劃,城市濕地在城市用地分類標準3中無名無份,這可能也是造成中國城市濕地退化與破壞的原因之一4。城市濕地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需要一個完整的城市管理體系。體系的建立有兩個原則:整體性原則和典型性原則。前者指城市濕地作為區域乃至更大范圍的濕地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其生態環境的變化,有可能對整個濕地系統產生影響,應將城市濕地與周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制訂合理的保護、利用策略,以確保城市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不致遭到破壞;后者則需要據濕地特征的典型性,使用生態敏感性分析來劃分城市濕地的保護等級——核心城市濕地、重點城市濕地、一般城市濕地,典型性特征可能體現在城市濕地的水文、土壤、動植物、微生物方面,城市濕地的等級劃分應確保城市濕地的典型特征不至發生改變。

核心城市濕地的典型濕地特征明顯,在濕地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生態敏感度高,應作為城市自然生態環境發展的優先用地,需要采取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杜絕一切城市建設活動。這些濕地對于城市生態格局的建立最為重要,它們大多位于城市周邊,面積較大、保存較好,適宜建設天然類城市濕地公園進行有效的保護。一般城市濕地的生態環境已經不甚敏感,典型性特征也不再明顯,它們大都位于城市內部,受到人為干擾程度高、濕地面積較小、濕地斑塊破碎度高,自然氣息較弱,濕地退化現象較重。這些城市濕地的生態價值有限,適宜在恢復的基礎上建立人工類城市濕地公園,更好的豐富居民生活。重點城市濕地的生態敏感性和生態價值則處于前兩者之間,規劃中應加強濕地及周邊地區的生態保護工作,部分可以作為城市發展用地,但要進行合理的引導。對于以上三類城市濕地,只要設置公園的條件具備,就應積極的建立城市濕地公園實現城市濕地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對于尚不具備建立公園的城市濕地也要在總規和綠規中明示,劃定區域,保護先行。

2.公園規劃、設計

城市濕地和城市濕地公園的體系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城市濕地公園組成的,接下來的步驟便是對公園本身進行規劃設計。一般城市濕地對于城市生態格局的意義有限,適宜進行生態修復后作為展示型人工城市濕地公園為人類利用。這類展示型濕地公園的規劃方法,相關的研究較多,本文不做涉及。核心城市濕地和部分自然程度較高的重點城市濕地適宜于建立天然類的城市濕地公園來更好的保護、利用可貴的城市濕地資源。位于城市外圍的天然類城市濕地公園對限制城市無序擴張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運營、管理、評估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是一項公益事業,一旦以盈利為目的就容易淪為短視的裝飾性工程。因此需要政府投資為主導,以長遠的目光進行建設;同時也可以適當引入企業資金建設,形成多樣的運營方式。公園建成后需要科學的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濕地公園的生態和社會服務功能,嚴格按照建設標準控制游客的數量和污水的排放量,避免由于過度運營或管理不當而造成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退化。同時需要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有效制約破壞公園生態環境的行為。例如為加強對鏡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保護管理,紹興市政府制定了鏡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保護管理辦法。公園的評估包括建成后,需要對城市濕地環境質量的監測以及游人游覽體驗進行評定,作為之后的公園管理和同類公園建設的參考。

作者:楊云峰單位:南京林業大學風景林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