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語義模糊性分析
時間:2022-10-09 02:58:02
導語:建筑材料語義模糊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材料、語義學的概念
廣義上,材料是除意識之外的所有實體物質。建筑領域,一旦某物質被稱為“材料”的時候,即含有“目的性、選擇性”,即非“自然”的了。“語義學”是探索、研究語言意義的學科。“語義”即人在接收到視、聽、觸、嗅、味五感方面的刺激后形成的對某物質的概念和印象,此概念和印象的產生除了和人的生理和心理相關,也和時間和空間意義上的社會、文化、氣候等被稱為象征環境的各個方面相關。
引用查•桑•皮爾士的話:“當事物出現幾種可能狀態時,盡管說話者對這些狀態進行了仔細的思考,實際上仍不能確定是把這些狀態排除于某個命題還是歸屬于該命題,這時候,這個命題就是模糊的”。人類語言的模糊性在詞語及其語義上表現最為明顯。語言符號的模糊反映著純客觀的模糊和主觀世界的模糊。正是語義具有的能指和所指的特征注定了其在反映過程中必定要帶上模糊性,即表現為本體上的模糊性和認識上的模糊性。文化符號學的構建者朗格認為除了推論性符號——語言所能及的表達之外,人類內心世界還有著更為復雜的不可命名的生命感受,這就要通過表現性符號來解讀。在建造領域,作為一種表現性符號,材料語義依賴于“語言”這一維性符號的轉譯和解釋,與符號“語言”存在的“不可描述”需要其他符號來“彌補”相似,材料語義傳達“維度”的匱乏和單一表現為本體上的模糊性;正如伍鐵平認為模糊理論對語言學是“一個具有生長點的理論”一樣,建筑材料語義的模糊性蘊含著無限的被解讀的可能。
建筑材料語義的回歸
建筑史的現代主義時期將視野長久地停留在“功能一一形式”因果律,片面強調對物質價值和符號語義的單一追求;另外,后現代建筑對待材料的“歷史主義方式”糾纏于如“空間”、“形式”、“哲學”等形而上的詞匯轉譯中,使建筑語義變得沉重陳腐。材料的語義在“歷史”語境下受限、固化表現為認識上的模糊性。擺脫“歷史”語境,材料語義領域將迎來多維度表達的“新境界”。20世紀初胡塞爾的現象學立足于人類生活中最基本、最本質的日常“生活世界”上,……將意識集中在純粹的現象和直接感受的事物,從而還原、回歸把握事物的本質;20世紀晚期,彼得•卒姆托擯棄后現代建筑對待材料的“歷史主義方式”,著眼于材料知覺潛力的多維挖掘和不同氣候條件下材料的具體性呈現,來展現建筑“氛圍”而不是“空間”。“再次”關注建筑的材料本身,尋求它對于人的多維、綜合知覺的傳達,這種“還原”有助于“建造”適時地跳出“功能——形式”、“歷史主義”的建筑語境,回歸材料的原初語義,使建筑和建造呈現出另一種特質和獨特的感受方式,材料語義有可能超越固化的、單純的“空間意義”和“歷史主義”,從而在語義傳達領域開拓出更寥廓和沉郁的時空維度。
建筑材料本性和表現性
對于材料,15世紀西方建筑師從材料的物理屬性和心理屬性的角度來分析語義結構,引出來兩個相對應的關鍵詞:“本性”和“表現性”。在路易•康對磚、密斯對鋼的運用過程中,材料的物理屬性的定量指標(尤其是重力)被作為材料選用的重要考量,本性被認為是材料“物理”屬性(含化學屬性)的體現。材料的物理屬性的僵化和局限使其語義表現為材料符號本體上的模糊性。從設計語義學視角看,材料的本性不是給定的、量化的“物理”屬性的組合;另一方面材料不可避免要經過(選擇性、目的性)“處理”,受到氣候的、時間的和制作工藝的影響——它不是某一時空的靜態概念。即材料的本性是一個人類活動參與的、復合的、多維度的、動態的“過程”,而非一個擬定的、量化的、恒定的“物理、化學”屬性的組合,或者靜態圖景。因此材料的“物理”屬性無法決定材料的本性。同理,材料的表現性也不能全由材料本性來決定。材料的表現性來自于材料本性,同時還包括材料自身的“物理”性能(包括化學性能)、“處理”工藝和在“處理”過程中被賦予的情感和意義,以及在時間、氣候和地點的變化中留下的印跡。正如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所言:“每一種材料都有他自己的信息,有他自己的歌”。因此,材料的表現性經由人的生理上的五感(含“通感”)和“無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產生“意象”形成材料的心理屬性,因為個體感知差異的參與,材料的心理屬性也不能全由材料的表現性決定。由于材料的本性不是一種給定、規律、不變的特質。基于此,材料的本性與表現性之間、材料的物理屬性與心理屬性之間保持了“寬松而彈性”的距離和聯系,材料的心理屬性對材料的本性和表現性有著反作用,且不斷更新、豐富著材料的本性和表現性,材料的語義因此成為一個能“生長”的理論。
人類語言作為推論性符號的一種,其語義的模糊性在表現性符號中同樣存在。材料語義的本體上的模糊性有無限的被解讀的多維可能;“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語境下的材料語義呈現出認識上的模糊性,現象學的視角使建筑材料語義有被本質還原、綜合表達的新空間。建筑材料的本性和表現性之間的“彈性”距離和聯系能夠不斷更新、豐富建筑材料語義,即二者是共生的關系。
作者:/鄧濤 李映彤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 上一篇:建筑材料生產企業財務狀況對股票價格的影響
- 下一篇:建筑材料檢測與試驗注意事項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