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工業建筑發展趨向

時間:2022-04-12 03:34:00

導語:當代工業建筑發展趨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工業建筑發展趨向

現代工業建筑在生產空間上需要適應并滿足生產產品的微型化、自動化、潔凈化、精密化、環境無污染等要求;在空間的質量上則須滿足以人為中心的要求。通過對種種表現的判斷我們可以看到工業建筑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并呈現出明晰的發展趨勢。

1城市設計化

這里所說的“城市設計化”并不單指現代工業建筑或工業區的規模、功能類似于城市,這僅是現代工業建筑的表現之一。通過對大量先進工業建筑的分析,可以總結出現代工業區、大型工業建筑的設計,是建立在城市規劃原理的基礎上,運用廣義建筑學的思想來指導設計、建設。也就是說,現代工業建筑的城市設計化,“是通過城市設計的核心作用,從觀念上和理論基礎上把建筑、地景和城市規劃學科的精髓整合為一體”。

2趨同及多元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強大的現代資訊技術使得遠距離的模仿成為可能。建筑可以超越其所在環境和地點的限制,人們能夠隨心所欲的得到需要的形象。當代建筑給人最突出的印象不再是各民族間差別迥異的傳統建筑,而是全球性趨同的方格子建筑,這說明建筑趨同現象已經跨越傳統和地域的界限,而成為全球性的了。“建筑文化的全球化與多元化是一體之兩面”。

3高技術化

高技術(High-Tech)一詞起源于美國,一般指當代最高強、最先進的技術,高技術建筑指的是那些使用和表現了高技術的建筑。密斯曾對建筑下如此定義:“建筑是轉移到空間的時代意志”。而高新技術正是時代意志的集中表現,因而,各個時期的建筑都有其高技術的代表。由于工業建筑呈現的形象是充滿力度感的鋼結構、簡潔的造型、宏大而可無限生長的空間、精細的節點構造、協同運作的機器設備等,而且其中蘊涵的往往是人類社會最為尖端的科學技術,所以工業建筑較為符合高技術建筑的設計思路:以第二代機器美學為基礎,采用新材料和尖端技術,采用標準化預制構件,講求材料的真實和精確的節點,來著意表現結構、設備、運動等與傳統美學不同的技術美。工業革命中,為滿足大規模機器生產的要求,鑄鐵和玻璃大量的在廠房中使用。相對于傳統的石材建筑,鑄鐵結構的廠房跨度更大,空間更為開敞,可容納的機器和工人更多;而大面積的玻璃,提供了工作場所良好的采光。相對于傳統建筑而言,此時采用鑄鐵和玻璃的工業建筑就是高技術建筑。在20世紀50年代,主要集中在創造性的采用與表現預制的裝配化、標準化構件方面;70年代強調和表現工業技術;90年代開始其蛻變。高技術建筑的蛻變主要表現在設計理念,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方面受后現代建筑的影響,歷史和文脈受到空前的重視;另一方面,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建筑要求有新的形式,高技術建筑師明顯開始重視與環境的結合,重視文脈,從熱衷于表現高技術建筑的形式轉而更注重建筑本身的技術含量,希望把新技術應用到建筑當中,使其功能更完善。高技術建筑的蛻變,從文化角度看,主要表現為其情感化的傾向;從科學技術的角度看,主要表現為其生態化的趨勢。通過對其他高技術建筑的分析,可以知道其設計原則精髓在于對空間、結構、表皮的技術性處理,對于高技術工業建筑,還必須考慮到相應的設備處理方法。所以,要研究現代工業建筑中高技術設計思路,就必須對高技術工業建筑的空間、結構、表皮、設備四方面因素進行研究和分析,最終總結出其發展趨勢。

4人性化

人性化設計的本質就是將人類工程學引入現代工業建筑中去。“人類工程學”作為一種邊緣科學、方法論,是隨著大工業生產和軍事科學的發展而產生的。人性化設計必將要求建筑師擯棄傳統的重生產工藝、輕人的行為、心理要求的傾向,將建筑設計的中心從以往的生產設備轉移到以人為本的理念上來,重視并努力體現對人的關懷。在工業建筑空間設計上,創造讓人產生歸屬感和親切感的良好生活環境,最終達到提高員工的生活質量及工作效率的目的。

5可持續性

自從19世紀工業時代的車輪開始滾動,人類社會逐漸走向文明和富裕,但這些卻又是以土地被吞噬、能源被耗竭、環境被污染為代價的。經過短促的時期,已經使中世紀田園意境的社會變成了一幅濃煙滾滾的工業風景畫。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世界范圍的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才使人類認識到,只有一個地球,對自然資源的索取不可能是無止境的,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懲罰。據英國工商業部2000年統計數據,英國國內主要能源消耗中,建筑物占46%,建筑施工占1%,工業占18%,三者總計65%。因此,有效地利用資源和能源,滿足技術的有效性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建造“負責任的”、具有生態環境意識的工業建筑成為必然。1993年美國國家公園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續發展設計指導原則》(TheGuidingPrinciplesofSustainableDesign)中列出了關于建筑設計的六項指導原則:

1)完善建筑空間使用的靈活性,以便減少建筑體量,將建設所需的資源降低到最小;

2)針對當地的氣候條件,采用被動式能源策略,盡量使用可再生能源;

3)樹立建筑材料蘊含能量和循環使用的意識;

4)增強適用技術的公眾意識,結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簡單合適的技術;

5)重視對地段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延續地方場所的文化脈絡;

6)減少建造過程中對環境的損害,避免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及建材。

屬于廣義建筑學范疇的工業建筑,同樣也應該遵循這些指導原則進行可持續設計。要逐步達成工業建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其技術手段并不復雜。但可持續設計或綠色設計,不僅僅是某些設計手法或技術手段的單一疊加,而是一種建立在綜合分析評價的基礎上,并貫穿整個建筑生命周期的可持續設計整體策略,必須始終堅持。工業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對人類環境的破壞負有重大責任,所以對于工業建筑的可持續性設計不僅是必需的,而且是必然的,應當得到高度重視。

6文化性

在工業革命輝煌的成就中,工業建筑總是作為包容生產的“容器”這一角色出現在人們面前,工廠的形象特征就是高聳的煙囪、雄偉的廠房結構、巨大尺度的機器設備。工業建筑的形式完全由功能所決定,這樣的建筑手法與講究構圖、比例尺度的古典主義建筑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而且由此產生了現代主義建筑:提倡建筑的工業化、標準化和機械化;主張建筑服從功能;主張淋漓盡致的發揮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但是早期的工業建筑與現代主義建筑有著同樣的弊病———過分強調技術的作用,忽視或人為削弱作為建筑使用者的人的主觀感受,甚至有著“廠房是生產的容器”“建筑是居住的機器”這樣的純技術主義,或稱為“拜技術物教”(Fetishism)。環境不予重視,不考慮環境文化的延續。在設計方法上強調由內而外,在內外關系上有片面性。“建筑是石頭的史詩”,是人類文明的承載體之一,這必然要求建筑在滿足純粹的物質功能需求外,還應滿足相應的精神功能,工業建筑也不例外。要增加工業建筑在精神功能上的作用,必然要求工業建筑在滿足生產要求的情況下,加入非生產必須的功能。這是因為作為文明載體之一的工業建筑,承擔的責任不僅僅是生產,而且還有傳播文化的責任。西方發達國家除反省工業對城市和環境帶來的破壞以外,也正確認識到今天發達的經濟正是建立在工業發展的基礎上,這是一段無法磨滅的歷史,必須面對其帶來的不良后果,或作為回憶、或作為教訓,讓后人體會。因此,國外對于工業及工業建筑社會職能的研究較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7結語

現代建筑理論的發展,也必然帶來工業建筑設計思想的轉變。通過紛亂復雜的表象,如何判斷現代工業建筑的發展趨勢,必須通過我們的不斷研究和探索。本章通過對工業建筑的發展歷程、現狀特點、所處時代背景的詳細敘述,最后做出了對現代工業建筑發展趨勢的判斷,即六個方面:城市化、趨同及多元化、高技術化、人性化、可持續性、文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