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筑優化設計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7 10:15:00

導語:高層建筑優化設計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層建筑優化設計管理論文

摘要:。通過將外圍框筒結構改為框撐結構,與內筒構成框撐-核心筒結構體系,經過計算分析,該結構體系可取得較好的抗側剛度,能滿足現行規范的要求,并能節約混凝土用量約7000m3,增加建筑使用面積約2000m2。這種結構體系具有減輕自重、提高剛度、擴大建筑空間的優點,是超限高層建筑結構比較經濟、合理、可行的一種結構體系。

關鍵詞:框撐-核心筒結構超限高層受力性能剛度

1工程概況[1]

本工程位于重慶市渝中區的中心地帶,建筑面積約100000m2,由7層裙樓及56層塔樓組成,裙房平面尺寸為81m×54m,塔樓平面尺寸為34m×34m(外包尺寸為37.6m×37.6m),將地下二層按規范要求的嵌固構造處理,使其作為上部的嵌固端,嵌固以下埋深11.9m,以上229.3m(結構計算高度)。建筑總高度為241.2m(未包括出屋面的電梯,觀景廳及水箱間的高度),核心筒平面尺寸14.6m×14.6m。該結構平面布置規則、對稱,豎向抗側力構件上下連續貫通、無剛度突變(見圖1、2)。

該項目地下部分及塔樓筏板基礎建成后停工至今已達三年之久,被市列為“四久工程”。

2結構優化

2004年7月業主委托我院對該項目進行方案優化設計,要求方案滿足建筑擴大空間、結構安全、經濟合理并符合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規范要求。對原設計單位所作的結構設計方案,我院提出以下優化意見。

①減少外圍框架柱數量,增大建筑空間

為滿足建筑大空間的功能要求,將原設計方案中每邊八根柱減少到每邊五根柱,底層柱截面由原設計的1500mm×1500mm、1400mm×1500mm增大為1800mm×1800mm、1700mm×1700mm,上部各層柱分段減小,以滿足軸壓比的要求。優化后可以增加建筑使用面積約750m2,并節約混凝土用量約2700m3。為了彌補結構抗側剛度的不足,在塔樓四角區設置“L”型桁架(見圖3),構成框架桁架結構,內部布置剪力墻核心筒,形成框撐-核心筒體系。并且在建筑上將四周的支撐暴露,造型美觀,具有獨特的標志性風格。

圖1結構平面示意圖圖2建筑軸側圖

②減小核心筒內墻墻體厚度

經過計算分析,芯筒內的內墻對抗側剛度貢獻較小,主要承受的豎向荷載是墻體本身的重量,因此可以將內墻厚度適當減薄。原設計方案芯筒內墻厚度為800、400、350、250mm,優化設計后改為400、250、200mm。同時將原設計中芯筒外墻厚度也減少100mm,由此可以節約混凝土用量約4500m3,增加建筑使用面積約1250m2。

③其他

在滿足結構安全的情況下,將原設計方案中窗群梁由500mm×1500mm優化為500mm×700mm,塔樓井字梁由250mm×450mm優化為200mm×400mm。

3結構整體分析

3.1設計基本參數

①設計基準期50年,使用年限100年,安全等級為一級,地基設計等級為甲級。

②本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地震分組為第一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05g,建筑抗震設防類別為兩類。由于本工程特別重要,現將建筑設防類別提高為乙類。由于本工程建筑場地為I類場地,仍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該工程為B級高度建筑,其結構抗震等級剪力墻和框架柱均為二級。

③場地的特征周期,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放大系數。

④基本風壓為0.45kN/m2,基本風壓增大系數取1.2,即按0.54kN/m2取用。地面粗糙為C類,風壓體形系數、風壓高度變化系數及風振系數均按《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的規定采用,樓面活荷載標準值按荷載規范取值。

3.2主要結構構件截面

表1核心筒剪力墻尺寸

樓層

心筒外墻厚

心筒內墻厚

-2F~4F

800

400/250/200

5F~21F

700

400/250/200

22F~32F

600

350/250/200

33F~40F

500

350/250/200

41F~53F

400

300/200

53F以上

400

300/200

表2框架柱截面尺寸

樓層

角柱

中柱

框架主梁

-2F~4F

1800×1800

1700×1700

500×700

5F~22F

1800×1800

1700×1600

500×700

23F~31F

1700×1700

1700×1400

500×700

32F~39F

1600×1600

1700×1200

500×700

40F~52F

1400×1400

1700×1000

500×700

52F以上

1200×1200

1700×800

500×700

表3混凝土強度等級

樓層

核心筒墻

框架柱

梁、板

-2F~24F

C60

C60

C30

25F~33F

C50

C50

C30

34F~42F

C40

C40

C30

42F以上

C30

C30

C30

3.3計算模型與程序

根據本工程結果的特殊性,結構整體分析采用SATWE和TAT兩種軟件分析計算。為了優化結構設計,并充分利用已經施工完成的基礎,根據專家組的建議,分別對六柱方案、五柱方案和四柱方案三種框撐-核心筒體系進行計算分析。綜合分析以上三種方案,專家組一致推薦第二方案,即五柱方案。

3.4主要計算結果

①五柱方案

表4~表6為SATWE和TAT主要計算結果的對比分析。應說明的是,采用SATWE程序計算,可將樓板按彈性樓板考慮,消除了復雜結構體系按剛性樓板假定計算帶來的誤差。

(a)平面圖(b)立面圖

圖3五柱方案

表4模態分析計算結果

分析軟件

SATWE

TAT

備注

結構總質量(t)

147815.625

146626.9

第1周期(s)

5.6758

5.8466

第2周期(s)

5.5607

5.7573

第3周期(s)

2.3090

2.5085

<0.8T1

第4周期(s)

1.4015

1.4830

第5周期(s)

1.3840

1.4739

第6周期(s)

0.8100

0.8773

第7周期(s)

0.6542

0.6842

第8周期(s)

0.6194

0.6466

第9周期(s)

0.4535

0.4717

注:表中只列出了前9個周期。

表5抗風計算結果

分析軟件

SATWE

TAT

備注

x向最大層間位移

1/1163

1/1033

滿足規范要求

y向最大層間位移

1/1127

1/1012

滿足規范要求

x向頂點位移

163.25

181.97

滿足規范要求

y向頂點位移

170.03

185.73

滿足規范要求

x向總剪力(kN)

12813.6

12999.04

y向總剪力

12796.3

12982.13

x向總傾覆力矩(kN·m)

1860922

1896806.4

y向總傾覆力矩(kN·m)

1860582

1896478.6

表6抗震計算結果

分析軟件

SATWE

TAT

備注

x向最大層間位移

1/1836

1/1969

滿足規范要求

y向最大層間位移

1/1804

1/1968

滿足規范要求

x向頂點位移

102.01

90.62

滿足規范要求

y向頂點位移

105.01

91.26

滿足規范要求

x向總剪力(kN)

8410.2

11730.15

y向總剪力

8491.4

11730.15

x向總傾覆力矩(kN·m)

1124786

1565804.38

y向總傾覆力矩(kN·m)

1112582

1536540.25

考慮第I振型,并忽略阻尼的有利影響,計算出結構頂點順風和橫風最大加速度:,,均滿足高規規定的小于0.15m/s2的要求。

②六柱方案

最大軸壓比0.66

結構頂層最大加速度:,。

內筒尺寸不變,外框架柱底層面積率為原設計方案(“筒中筒”方案)的71.4%。

(a)平面圖(b)立面圖

圖4六柱方案

③四柱方案

(a)平面圖(b)立面圖

圖5四柱方案

最大軸壓比0.69

結構頂層最大加速度:,

內筒尺寸不變,外框架柱底層面積率為原設計方案(“筒中筒”方案)的76.0%,需設置三個加強層。

④計算結果對比分析

表7計算結果對比分析表

T

Δ/h

備注

筒中筒體系

6.2951

1/817

0.75

原設計方案

框撐-核心筒結構體系

六柱方案

5.4618

1/1433

0.66

0.05890

四柱方案

5.7756

1/1237

0.69

0.13840

有加強層

五柱方案

5.6758

1/1127

0.65

0.0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