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策略在建筑設計的運用
時間:2022-03-04 04:10:50
導語:生態策略在建筑設計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設計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滿足人們生成生活需要的人造環境,它既影響著人類的社會環境,還影響了自然生態環境。建筑建造本來就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自然資源的攫取、廢棄物污染、生態環境的破壞。生態建筑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使建筑達到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率的目標;二是研究室內熱、濕、聲、光環境對人的生理、心理影響,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生態策略的融入根本上是解決了建筑高耗能和推廣新能源應用的兩大難題,它不僅能夠對結構設計、建筑保溫、空間尺寸、通風采光、材料耗能等進行改善,還能提高能源利用率,改變室內采光度、提高空氣質量、保證室內恒溫,最終提高居民的居住環境。如何把生態環境融入在建筑設計,需要建筑師們對生態學進行系統研究,吸收先進的生態理念,和建筑結合在一起。生態建筑需要結合建筑和生態的雙重理念,在建筑中引入生態策略,并用適當的技術和建造方法將其付諸實踐。不僅需要建筑設計中融入生態策略和手段,還需要設計者、管理者、組織者、業主、使用者都具有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現代生態建設大多數用人工自然環境來在現自然生態,比如進行室外自然模擬,大面積綠化、建造水池,或者利用抽象的手法進行模擬給人置身自然的感受,但是這對于生態融入建筑設計中是遠遠不夠的。
二、現代生態策略融入建筑設計的影響因素
1、缺乏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
現代建筑設計對生態建筑認識程度低,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認可程度,對于生態建筑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非常匱乏。我國近些年對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有了一定的重視和實踐,但是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來說還是相差甚遠,特別是對于生態意識比較片面。一是,很多建筑中只包含了一方面的生態化因素,比如在建筑規劃中加入植物景觀等措施,而未能從建筑整體來打造一個生態環境。這種“偽生態”只能是一種口號,而距離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建筑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二是,生態和綠化相混淆,很多建筑師對于生態的理解就是增加建筑的綠化面積和綠化程度,這種觀念不僅達不到生態建筑的真正效果,反而起到副作用,這種觀念造成的后果就是建筑設計華而不實,沒有真正與建筑的本質結合起來,浪費大量的土地資源。
2、技術匱乏
生態策略中常常使用的方法與傳統的建筑設計方法相違背,很容易引起建筑結構的不穩定或者形象受損等。所以我國建筑設計中對生態策略的新工藝、新能源的利用率較低。我國現在建筑施工中很多企業或者工程師不具備生態工程的施工資質,導致建筑的使用壽命和生態實施化程度低。
3、設計整體性意識匱乏
在實際設計過程中,生態策略只是一種高高在上的理念知識,而與真正的建筑設計隔絕開來,沒有將建筑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有效融合,形成整體。而有些建筑設計中運用了生態策略,但是與建筑的結構、空間、功能未能真正結合和融入。從而導致建筑使用功能或者使用時間降低,最終破換建筑的完整性和耐久性。我們的建筑設計人員要對生態策略有著系統的認識,對生態學進行學習和分析,使其更好地融入建筑學中。同時克服現代生態建筑種種弊端,把生態學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
三、建筑設計中生態設計的基本要求
1、以人為本
人是建筑建造的主體,所以“以人為本”的原則是生態建筑設計的第一原則。在追求建筑獨特性、空間開闊性、生產高效性的同時不能以降低人的舒適度和健康指標作為代價。要建立“以人為本”的生態設計需要打破自然和人的傳統關系,建立新型的關系,加強對植物、景觀的規劃,保證光照和綠蔭覆蓋面積,調整光照、溫度、濕度對人的影響,提高居住舒適度,保證人們的健康。建筑可以作為人與自然的橋梁,通過引進室外自然優質的空氣、增加綠植在建筑中出現的頻率把人和自然融為一體。根據建筑使用功能和居住群體進行區別設計,比如老年人或殘疾人居住地設計無障礙通道。而且現代建筑用途和使用群體會經常發生變動,建筑建設的技術也隨著這些變動需求有著相應的措施。因為建筑是使用壽命交低,更換頻率較高的產品,設計師要在建筑設計當中預留適當的空間來滿足這些需求的變化,與“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結合起來。
2、生態和諧
建筑設計包括對生態的平衡設計,在整體設計過程中就應該注重建筑物與植物、微生物、動物、人之間的緊密關系和相互之間的影響。甚至建筑對于城市微觀環境、熱島效應的作用,避免建筑給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盡可能保證生態環境正常循環。處理好自然生態和建筑的和諧發展是生態策略的最高原則,設計中要遵循自然規律,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最小限度改變自然景觀,使建筑成為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節能減排,資源合理利用
我國建筑資源和能源日益減少,節約能源和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是現代建筑設計需要考慮的問題。從生態方面來說可以做到設計材料和施工技術的無污染、無輻射、無浪費等。首先本著就地取材、優化配置、順應自然的原則使用可持續綠色材料和先進施工工藝,保證建筑資源可以二次利用。同時,可以有目的利用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資源,比如利用風能、太陽能、地熱、潮汐等自然能源來實現建筑設計的生態策略。
4、整體設計
建筑設計要結合氣候、文化、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設計,在整體設計上達到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自然環境方面,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提高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保護生態系統和生物的多樣性,最大限度增加城市自然環境容量;在文化方面,注重地方人文環境和歷史環境;在經濟方面,利用可再生自然資源,減輕建筑建設經濟壓力。a、利用不同的地理條件建筑因為要和周邊的生態系統融合起來,要對施工地理條件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做出相應的措施。最大限度保持原有地形地貌是生態策略運用的高度,中國最早就有北山面水、坐北朝南的選址理念,在黃土高原上也依山就勢建造窯洞,可見建筑與地理生態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減少施工對地表底層的破壞也是生態建設的表現。b、選擇鄉土植物喬灌草等景觀植物的搭配也是生態建筑設計的重要方面,在生態植物的選擇上面最好以鄉土植物為主,適當引進一些適應性強、觀賞價值高的植物。運用鄉土植物不僅能夠保證景觀植物的成活率高、觀賞效果強,還能減輕外來物種對本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在經濟上,也能減少引進植物在運輸、栽植、養護等方面的費用。在植物景觀配置上,要求按照自然生態習性進行模擬布置,創造有利于氣候的小環境。
5、健康環保
建筑采光、通風設計是生態建筑的另一個標準,采用自然通風、自然采光,改善室內空氣質量是保證使用者健康的保證因素。
6、利用先進的技術
生態策略的實施需要現代技術進行輔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輔助技術得到廣泛的運用,對于氣候條件的分析,綠植的配置,光照、濕度、溫度的控制都能通過計算機技術來控制。還比如,以綠色植物代替分隔墻體,使空間能夠營造出綠色景色也能通過計算機建立三維模型和數據模型進行分析。
四、總結
現代生態策略融入建筑設計已經成為主流,設計師們如何對生態學的理解和運用是新的挑戰模式。
本文作者:舒適周琦工作單位:南昌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一篇:綠色節能建筑設計的研究
- 下一篇:建筑設計的技巧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