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態水系建設實踐經驗分析

時間:2022-06-10 02:36:26

導語:農村生態水系建設實踐經驗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生態水系建設實踐經驗分析

摘要:湖南、湖北兩省在長江中游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水生態環境保護、資源有序開發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兩湖地區由于地理位置、水系構成、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水資源稟賦等方面的差異,在水生態保護策略、水環境治理思路、區域水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水系連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在2018年6月現場調研兩湖地區農村水系生態環境整治、2018年9月初現場巡查自然保護地基礎上,結合兩省水生態文明建設實際,探索總結兩湖地區在農村生態水系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實用技術,為長江流域中下游區域的水系連通、水生態保護、水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湖南;湖北;農村生態水系;生態環境

近年,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對流域內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區域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和水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等問題仍十分突出。農村水系環境質量好壞是反映農村生態友好型發展策略順利實施與否的重要“晴雨表”。治理并保護好農村水系生態環境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目標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提升農業供給質量的必經之路。

一、兩湖地區概況

湖南省位于我國中部、長江中游,全省河網密布,水系發達。湖南是傳統農業大省,水利基礎設施多服務于農村生產生活,但隨著工農業建設的發展,農村河道、塘壩嚴重淤積和水環境惡化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區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瓶頸”;河道水域存在的岸坡坍塌、河道淤積、水質惡化、岸線占用等問題亟待解決。湖北省地處我國中部,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境內江河縱橫,湖泊眾多,有“洪水走廊”“千湖之省”之稱,區位、地貌與氣候的特殊性決定了湖北水生態問題突出,水生態環境在全國極具代表性。隨著湖北省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水域面積減小、連通性減弱、污染負荷增加、水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制約“美麗鄉村”建設的突出問題。此外,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階段給水資源綠色開發、水環境長效保護帶來較大挑戰,水安全問題較為嚴峻和典型。

二、湖南省農村生態水系建設經驗

湖南省農村生態水系建設堅持整片推進、城鄉統籌、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綜合推進的原則,以美麗河湖建設為目標,以河長制為抓手,在重點河湖生態水系建設方面,實施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項目,著力構建人水和諧、城鄉發展、碧水青山、河暢水美的水生態格局;在農村生態水系建設方面,以山塘溝渠清淤、農村河湖水系連通為工程措施重點,突出生態建設理念,加強農村河流水環境治理。1.打造湖庫生態水網連通體系。依托“一湖三山四水”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和“一核三極四帶多點”主體功能定位,在全省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兩型”社會建設區、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環洞庭湖區、扶貧攻堅區等重點區域,依據“分區、分類、分期”治理原則系統治理。以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項目建設為抓手,著力構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備,蓄泄兼籌、引排得當,多源互補、豐枯調劑,水流通暢、環境優美”的江河湖庫連通體系,從源頭上扭轉水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將有條件的河流和水域連接起來,形成活水;對枯水期長期斷流的河流,適當建設壅水堰,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改善水質和水生態環境。2015—2017年,湖南省共開展江河湖庫水系連通中央補助項目9個,總投資達11.78億元,年新增供水量2.45億m3,補充生態水量1.43億m3,建設生態護岸84.61km,增加水面面積195hm2,新增濕地面積7378hm2。2.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成效初顯。對農村山溪、山塘、河坎等水系脈絡和傳統水庫、灌區、堤防工程建設的生態問題及影響進行分析,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生態指標,綜合建立研究水生態工程評價標準及體系。長沙市采取水土保持、清淤疏浚、景觀綠化等綜合措施,對靳江河流域進行綜合治理,使其成為一條綠色生態走廊。建立科學統一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標準體系,打造“山、水、田、林、路”和諧統一的生態農村。通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在改善和優化農田灌溉排水條件的同時,構建基本農田的生態體系,保護農田各類動植物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湖南省自2015年起開始實施洞庭湖區溝渠塘壩清淤增蓄專項行動,將其作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水環境綜合治理五大專項行動之一。通過實施湖區溝渠疏浚和重點堰塘清淤,著力解決溝渠淤塞、排灌不暢、水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恢復溝渠連通性能和堰塘蓄水能力,構建旱能灌、澇能排、水清岸綠的溝渠塘壩生態活水網。截至2018年年底,基本解決了洞庭湖區溝渠嚴重淤塞的問題,提高了溝渠的連通性和灌溉、調蓄功能,有效修復了水網生態環境。3.河湖生態環境綠色整治持續推進。充分借力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環保督察等平臺和抓手,積極推進河湖生態環境的綠色整治工作。為切實抓好湘資沅澧“四水”上游環境治理,減少輸入性污染,為洞庭湖環境治理騰出容量、減輕負荷,構建上下聯動、流域共治的治理機制,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統籌推進“一湖四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總體方案(2018—2020年)》。啟動實施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強力推動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建立了五級河長湖長責任體系,促進了全省河湖面貌改善、水質提升。郴州市開展駱仙湖環境綜合治理,構建“河湖互補”的城市水網,著力打造“青山為屏、河流為脈、山環水繞、城水相依、林水相親、水綠相映”的城鄉山水格局。農村生活污水水量、水質差異較大,不利于集中收集。各地引導群眾自治自管,將河長制有關要求納入村規民約,著力糾正亂扔垃圾、亂排污水等陋習,營造全社會關心愛護河流的良好氛圍。長沙市開慧鎮將河道治理與環境污染源頭防控有機結合,工程措施、生態措施并舉,探索出一條“水土流失、農田農業面源污染和養殖點源污染綜合治理”的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新途徑。雙峰縣青樹坪鎮大力發展“豬(雞)—沼—果(菜)—豬(雞)”循環經濟模式,生態種植園模式為治理規模化養殖的糞便和廢水處理提供了經驗參考。4.多措施并舉有效實現污染負荷源頭控制。為保護湖區水質,規定禁養區水域不得投肥養殖水產;限養區應提高餌料和藥品利用率,減少投餌和用藥量;通過種植水生植物、撒播光合細菌,吸收降解轉化水中氮磷和有機污染物。積極推廣工業向發展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的“三集中”農業生態發展模式,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點源污染。通過增施有機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削減農藥、化肥使用量,集中回收利用農用殘膜,大力推廣污染土地治理修復、農田養分綜合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農村實用技術,指導農民科學使用新型肥料、低毒高效農藥、多功能農業機械及可降解農膜等,提倡使用生物農藥和農業綜合防治。5.構建長效監管機制,建立健全融資渠道。采取各種方式和手段大力增強全社會的水資源保護意識,推廣綠色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調動民眾參與水資源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廣泛聽取農民對涉及自身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的意見,尊重農民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維護農民的環境權益。以此為基礎,按照中央、地方、社會共同負擔的原則,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以未來工作為重點,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分期付款等措施,在財政投入不足的情況下進行水系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建設。雙峰縣采取池塘承包養魚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治理河道水環境的成功案例,為缺水山區治理水環境提供經驗借鑒。

三、湖北省農村生態水系建設經驗

湖北從“千湖之省”的省情實際出發,把建立河長制湖長制作為政治工程、民生工程、發展工程,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精心打造河長制湖長制“湖北樣板”。通過營造一河一景、一湖一景、一庫一景,夯實碧水長流的生態文明建設基礎。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從水資源保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湖泊監測與管理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規劃,構建完備的工程體系,推進生態湖泊建設;加強生態水利建設,充分發揮水利工程在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中的綜合作用。1.全面推進河湖水系連通,實現人水和諧轉變。過去傳統的水利工程建設理念,突顯生態優先、保護優先,以山水林田湖草為命運共同體,針對湖泊污染現狀,大力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建設。采用水力調度、溝渠連通等工程手段打通水系阻隔,實施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恢復江湖水力聯系,形成動態水網,改善湖泊水質,恢復江湖互通格局。2015—2017年,中央補助湖北省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項目共14個,總投資約10.96億元,涉及11個市區。項目在生態、社會、經濟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是在生態環境改善方面,群眾居住環境、生活質量得到較大提高,受到群眾歡迎與認可。鄂州梁子湖流域實施“一主兩翼多支”的生態水網建設,其中“西翼”主要為打通梁子湖—梧桐湖—紅蓮湖—大頭海—五四湖—薛家溝—長江通道。天門市為解決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等問題,實施“一江三河”水系連通工程,以改善江漢平原、天門的水生態環境狀況。2.全面穩步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在出臺《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關于加強湖泊保護與管理的實施意見》的基礎上,2017年湖北省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的實施意見》,明確省委書記任第一總河湖長,省長任總河湖長,分管副省長任副總河湖長,基本建成省、市、縣、鄉四級河長制湖長制責任體系,提前一年完成中央確定的目標任務。工程類別擴展到河湖庫渠,責任范圍延伸到村級,實現了水流管理全覆蓋。有17位省領導擔任河湖長,是全國省級河湖長最多的省份之一;近1.3萬名市、縣、鄉級河湖長和2.4萬多名村級河湖長上崗到位、領責履職。湖北省公安廳印發《全省公安機關實施河湖警長制工作方案》,在全國率先全面推行省、市、縣、鄉四級河湖警長制。2017年年底,王曉東省長簽署第1號河湖長令,在全省開展以碧水保衛戰為統領的水岸同治、系統治理、綜合整治行動,有效解決了一批影響河湖健康的突出問題。3.多舉措實現農村河湖水系生態環境質量的全面提升。在水系連通格局基礎上,系統治理,統籌解決生態修復、文化提升等問題,提升農村水系連通工程效果。桂花河生態補水和水系連通工程是天門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試點項目,通過該工程,桂花河水系連通率達90%以上、水質達Ⅳ類以上。潛江市積極探索以“蝦稻共作”產業模式倒逼水環境治理,自創的“蝦稻共作”生產方式變“一稻一蝦”為“一稻兩蝦”,成為生態種養的“完美搭配”。實施全域水體連通工程,升級主河道、改造分支流、疏通毛細渠,蝦稻種養基地全部實現“清水”灌田,促進了資源綜合利用和水生態環境保護。返灣湖被稱為“潛江之腎”,也是長江流域的重要濕地。2017年,潛江啟動返灣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修復項目,圍繞8000畝(1畝=1/15hm2,下同)核心保護區,通過推進退池還湖,增加4000畝進入保護區。經過退田還湖、漁民搬遷、水上拆圍以及排灌設施、水系疏通、排放控制等措施的實施,返灣湖水質改善顯著;通過種植菱角、芡實、蘆葦等水草,魚蝦資源得以恢復,鳥類種群數量顯著增加。4.強化頂層理念設計,構建協作有效的監管機制。立足農村現狀水系,強化頂層設計,加強重大水系連通項目謀劃及儲備。編制完成《湖北省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實施方案(2017—2020年)》《湖北省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項目庫(2018—2020年)》,并上報水利部。以項目庫為依托,加快開展農村水系生態環境整治項目立項、可研報告、初步設計報告等前期工作,儲備一批成熟項目,為水系連通順利推進和實施創造了有利條件。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延伸至農村水系末梢,加強末級支流管理;加快建立“部門聯動、高效協作、頂層設計、高位推動”的農村水系生態環境整治系統平臺,建立行之有效的集“建設、投資、運行、維護、績效評估、監管”為一體的農村水系生態環境監管機制。

四、工作開展中面臨的困難

1.缺乏統一管理的體制機制。農村水系建設的職能分散在農業和水利等多個部門,如何統一管理面臨很大困難。生態水系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往往涉及多個部門,須共同推進才能真正改善水系生態環境。水利部門更多是實施河道治理,但水系周邊的面源污染入河、生活垃圾污染、生活污水未收集處理直排入河、沿河農村環境面貌等,均對水系水體水質、水生態環境造成直接影響。統籌水利、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部門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建設生態水系,才是根本之策。2.缺少穩定的投融資渠道。水利部門長期偏重縣城以上的河道堤防建設,考慮防洪排澇能力較多,對生態環境尤其是鄉村水系考慮較少,非城區水系歷史欠賬較多。水利系統缺乏相應實施的主體部門,農村水系生態環境整治專項資金投入不足,目前還沒有穩定統一的資金渠道來源,零散的部門投入既難以形成合力,也往往是杯水車薪。長期的投入滯后和現有投入渠道缺失的狀況,將加劇當前水系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3.缺少有效的管理經驗。在農村地區,水系生態整治的潛力難以發揮,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不夠。尤其是農村小河小溪污染源頭具有涉及面廣、成分復雜、隨機性大的特點,加之溝溪水量小、納污容量小、自凈能力差,治理保護難度大,因此,尋找行之有效的生態水系建設道路任重道遠。4.河道水系建設的系統性不夠。當前多數已治理的河道主要集中在重點城鎮附近或洪澇災害嚴重河段,片段狀、分散性特點明顯,難以從流域(或區域)角度進行統籌謀劃、系統治理。山溪性河流由于源短流急、水電站引水等原因,枯水期存在一定程度的脫水河段,河流岸坡形態及灘地、灘林等生態要素亟須加強修復;平原水網水質水環境不容樂觀,存在淤積堵塞、缺少生態水量、斷頭河浜、水體流動性差等問題。

五、農村生態水系建設經驗與建議

1.加強頂層設計,整合部門資源。加強組織推動,以改善生態環境為核心、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農村生態水系系統整治。加強頂層設計,共同推進生態水系整治,助推生態水系建設逐級落到實處。在國家層面明確統一的管理機構,在水利系統建立明確的管理實施主責部門,完善管理機制,減少部門間的協調難度。整合水利、農業農村、國土、住建、生態環境等各部門有關力量,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截污治污、環境衛生以及河道治理方面進行統一規劃,形成資金技術合力,綜合治理,落實河道長效管理機制。2.處理好幾方面的關系。四水統籌,協調解決流域水資源、水災害、水生態、水環境問題;統籌城鄉、水域和陸域、地表和地下系統、治水和富水,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加強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工作,保障河湖生態環境用水,加強水環境綜合治理,創新水系生態環境整治體制機制。3.注重農村生態水系環境整治。投入力度,創新投融資渠道設立生態水系建設專項資金,加大財政投入,加強對農村水系生態環境整治的項目謀劃,編制相應的專項規劃并予以批復;增設生態水系建設專項,整合分散在部門間的資金,由地方統籌使用;拓寬投資渠道,改變傳統單一的財政投入模式,引入政府專項基金、社會資本等新興資本運作模式;建立生態水系整治資金籌措機制,按照中央、地方、社會共同負擔的原則,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明確工程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4.通過倒逼機制提高農村水環。境維護的自覺性示范推廣潛江“蝦稻共作”模式,通過好蝦須有好水的倒逼機制,提高當地農民維護良好水系環境的自覺性。湖南常德市重點督辦高水河蘇家吉電排處圍河攔網拆除、馬家吉河珍珠養殖等重點環境污染問題,徹底消除了污染隱患,有效保障了飲用水水源安全,確保河長制工作取得實效。湖南雙峰縣將溝渠山塘淤泥用作原污染企業退出用地復墾,新增土地指標出讓金復用于溝渠山塘清淤的土地增減籌資。5.借助美麗鄉村及特色小鎮建設,將水利作為農民生活富裕的基礎保障。結合中小河流治理,溝渠、山塘疏浚及整治,農業節水灌溉,生態溝整治等水利項目,建設了一批鄉村度假、農耕體驗、旅游觀光、健康養老等附加值產業,增加了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湖南寧鄉優秀奶牛場通過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示范項目,建成集觀光旅游、親子體驗、牛奶生產加工為一體的現代化工廠;長沙縣結合溝塘疏浚和清潔小流域治理,建設了一批鄉村度假、健康養老、農耕體驗項目,極大挖掘了農民自我發展能力。

六、結語

兩湖地區農村生態水系建設以河長制湖長制為抓手,以問題為導向,以流域(區域)為單元,以水系為脈絡,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集中連片、整體推進水系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建設“水安、水美、水韻、水富”的美麗鄉村,將有力促進農村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作者:付意成 陳紹金 趙進勇 彭文啟 單位:1.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2.湖南省水利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