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鼠劑中毒性腎損害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9 02:09:00

導語:滅鼠劑中毒性腎損害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滅鼠劑中毒性腎損害分析論文

【關鍵詞】滅鼠劑中毒腎損害文獻復習

滅鼠劑中毒在農村時有發生,臨床表現因滅鼠劑種類不同而異,以腎臟損害為首發表現者,常容易誤診或延遲診斷。現將以腎臟損害伴凝血因子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的2例滅鼠劑中毒誤診病例報道如下,并結合文獻復習討論。

1臨床資料

例1,患者,男,45歲,農民。因腰部酸痛,肉眼血尿3d于2007年12月17日入院。入院前3d無明顯誘因起病,尿呈洗肉水樣,約150~300ml/次,7~8次/d,稍有尿道口隱痛。入院前1d開始下門齒牙齦處滲血,少量,間歇性,在家休息無好轉。病程中精神軟,胃納欠佳,睡眠差,大便無異常。既往體健。入院查體:T37.5℃,BP150/82mmHg,神清,下門齒牙齦有出血,余無陽性體征發現。門診尿常規:蛋白3+,紅細胞4+,白細胞3+。泌尿系B超檢查:前列腺結石,雙腎輸尿管膀胱等未見異常。入院后多次查血凝系列及凝血因子活性(見表1)及尿常規異常(見表2)。尿紅細胞位相示紅細胞>1000萬個/ml,混合型,畸形26%,尿蛋白定量5388mg/24h;尿四項蛋白:a1-微球蛋白25.1mg/L,尿微量白蛋白1870.0mg/L,尿免疫球蛋白G1000mg/L,尿β2-微球蛋白1.95mg/L;免疫系列:IgA482mg/dl,IgM110mg/dl,IgG1320mg/dl,CRP1.77mg/dl,ASO180.0IU/ml。其他檢查結果如肝腎功能等均正常,血小板計數結果等均正常。表1例1血凝系列及凝血因子檢測結果注:“-”表示未查表2例1尿常規檢測結果

治療經過:入院后以尿路感染治療,入院第2天發現凝血功能明顯異常,仍有肉眼血尿,牙齦出血,予普通止血治療無效。隨后發現凝血因子IX活性(FIXa)明顯降低,予維生素K120mg1次/d肌注,立止血1KU,靜注,1次/6h,治療效果欠佳。考慮血友病可能轉血液科,先后予靜脈輸注新鮮冷凍血漿200ml/d,共5次以補充凝血因子,維生素K1靜滴,牙齦出血迅速停止,尿路刺激征消退,尿檢異常消失,凝血功能、FIX活性漸接近正常,病情好轉穩定出院。出院后2周來院隨訪,再發現凝血功能異常,遂予長程維生素K1靜脈或肌注給藥,凝血系列及FIXa逐漸恢復正常,繼續維生素K4口服,并停止接觸鼠藥,隨訪3個月,未再出現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活性異常。至此,鼠藥中毒性損害成立。

例2,患者,女,21歲。肉眼血尿5d于2008年5月2日入院。入院查體:面色略蒼白,余無陽性體征發現。門診及入院后資料顯示尿檢均異常(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2.909g等),凝血功能于2008年5月3日明顯異常(凝血酶原時間56.7s,國際標準化比率6.43,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時間88.1s,纖維蛋白原2.52g/L,凝血酶時間17.4s,正常人凝血酶原時間12.8s),提示FIXa9%(正常50%~150%),FVIIIa47%,FXIa53%。其余檢查無陽性發現。經追問病史,入院前15d服用滅鼠藥(藥名不詳)2包約10g,之后有腹瀉與便秘交替,期間出現月經量過多及血凝塊。經予維生素K120mg靜脈滴注,1次/d,約6d,復查24h尿蛋白定量:43mg。血凝系列(2008年5月8日):凝血酶原時間16.4s,國際標準化比率1.36,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時間37.2s,纖維蛋白原1.09g/L,凝血酶時間22.2s,正常人凝血酶原時間12.8s。凝血因子活性檢測(2008年5月9日):凝血因子VIII活性47%,FIX活性9%,FXI活性53%。病情迅速好轉,肉眼血尿消失,尿常規及凝血功能恢復基本正常出院。出院后堅持服用維生素K41個月。4周后隨訪,尿常規、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活性測定結果正常。

2討論

滅鼠劑中毒在農村較常見,可見于誤服、自殺或他殺,亦可見于職業接觸,可經呼吸道及皮膚吸收引起中毒。早期以神經毒性滅鼠劑為主,表現為抽搐痙攣,呼吸心搏抑制等中毒癥狀。目前滅鼠劑中應用最廣泛的是抗凝血滅鼠劑[1],后者在農業生產除害中常用,如敵鼠(化學名α-二苯基乙酰基-1,3茚滿二酮),就是一種新型抗凝血滅鼠劑,屬高毒類,其穩定性好,長期保存不變性。其可經胃腸道、呼吸道及皮膚吸收,在體內與維生素K的競爭作用取代生物酶中的維生素K,引起維生素K的缺乏,影響凝血酶原、凝血因子VII、IX合成,和X前體中谷氨酸轉變為γ羥基谷氨酸,從而使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并可破壞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極輕微毛細血管損傷,可至出血。滅鼠藥中毒在國內外的文獻報道不少,臨床表現為中等至大量蛋白尿伴凝血因子FIX活性降低的病例未見報道。本組2例滅鼠劑中毒患者均表現為蛋白尿伴FIXa明顯降低,似不支持巧合,且初治時均存在延遲診斷,值得引起同行們的重視。

延遲診斷原因及教訓本組2例滅鼠劑中毒患者均表現為肉眼血尿,大量蛋白尿,白細胞尿,血常規無明顯異常,凝血功能明顯異常,凝血因子活性檢查發現FIX因子活性明顯降低,均無原發性血友病依據,無血友病家族史,無既往關節痛、瘀血青紫或牙齦出血等病史。例1最初診斷為尿路感染,不排除急性腎炎可能。隨后發現凝血功能障礙,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而診斷為血友病B[2]。例2最初診斷為腎炎綜合征。后經詳細詢問病史確診,并經治療證實。FIXa降低,而其他維生素K相關凝血因子如纖維蛋白原未見減少,有時反而增加,本例以大量蛋白尿,血尿等腎病表現為主,在國內外尚屬罕見。

滅鼠劑中毒性腎損害:目前國內外尚無滅鼠劑中毒致大量蛋白尿及FIX活性降低的報道。現暫將其命名為“滅鼠劑中毒性腎損害”,其機制可能為滅鼠劑引起腎小球及腎小管基底膜損害,導致腎小球屏障功能障礙,且以電荷屏障功能障礙可能性大,近段腎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礙,酸化功能障礙。其可能的臨床表現:(1)有鼠藥接觸史:包括誤服,自殺或他殺,職業吸入或接觸。(2)消化系統:包括腹瀉,便秘,食欲不振,消化道出血等。(3)泌尿系統表現:蛋白尿,血尿,白細胞尿,堿性尿,尿亞硝酸鹽陽性,尿酮體、膽紅素陽性。(4)血液系統:有牙齦出血,月經過多,可出現凝血塊,貧血,血小板一般正常,白細胞計數可正常或升高。凝血因子IX活性明顯降低,伴或不伴凝血因子VIII活性的降低,凝血因子XI活性一般變化不明顯;凝血功能檢測:凝血酶原時間和部分凝血酶原活化時間明顯延長,國際標準化比率明顯增大,部分可>12,纖維蛋白原正常或減少。診斷與鑒別診斷:詳細的病史詢問(包括職業接觸史)及體格檢查,均有助于發現線索,有利于臨床早期確診,但應排除繼發性病因,如凝血功能障礙,血友病,滅鼠劑中毒,維生素K缺乏等因素。(1)診斷要點:有滅鼠劑接觸史,不同程度多器官系統的功能障礙,實驗室檢查發現凝血功能障礙及凝血因子活性異常,尿檢異常,出現血尿,甚至肉眼血尿,蛋白尿,白細胞尿等,可有或無血常規的異常。特殊毒物檢測(敵鼠鈉快速定性檢測和薄層層析法定量檢測)[3]能明確診斷。(2)鑒別診斷:應與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癥,肝硬化,尿路感染,泌尿系腫瘤,DIC,口服抗凝劑,原發性腎臟病如急性腎炎,IgA腎病等鑒別,毒物接觸史、特殊毒物檢測有助于鑒別。(3)治療:除一般滅鼠劑中毒處理(如應盡早清除毒物,及早應用足量特效拮抗劑維生素K1,直至凝血酶原時間完全恢復正常,重者除加大維生素K1劑量外,可予輸新鮮血或凝血酶原復合物,以迅速止血)外,應盡量避免腎毒性藥物,注意補充血容量,維持尿量>2000ml,可適當應用維生素C及鈣劑。短期預后良好,但長期預后有待更長時間觀察和更多樣本資料薈萃后做出結論。如患者系一次性接觸滅鼠藥,維生素K1療程15d~1個月;慢性接觸者用藥時間應根據監測結果適當延長給藥時間,有時可長達2~3個月。作為內科醫師,蛋白尿、肉眼血尿伴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有滅鼠劑中毒可能性,應強調病史采集完整性,盡量減少漏診的發生,及時挽救患者生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64.

2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63.

3林春梅.常見滅鼠劑敵鼠鈉、毒鼠強的快速檢測方法.中國醫藥導報,2008,2(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