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信息技術教學研究
時間:2022-10-29 02:45:00
導語:德育信息技術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信息技術蓬勃發展之際,人們往往只看到它帶來的快捷方便、資源無限,而忽視了信息技術中某些不利因素可能給青少年成長造成的不良影響。計算機病毒肆虐,在互聯網上傳播暴力、色情內容,惡意侵犯他人隱私,充當“黑客”……,這些都是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消極后果,也是信息技術教學中容易忽略之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加強德育教育已是當務之急!
培養信息社會的合格公民,使學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識,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新課程標準對我們每一位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的明確要求。而現行的《信息技術》教材中直接呈現的德育內容很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實施德育教育呢?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應從教材實際及學科特點出發,附著于平時知識的講授或上機的訓練之中,在教學中自然而然地滲透,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一、培養學生愛護計算機的良好習慣
好習慣終身受益,學生時期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黃金時期。在日常的信息技術課堂上,尤其是在上機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教育學生愛護計算機設備,強調正確規范的操作,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計算機的習慣。比如,在介紹有關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時候,要特別強調在Windows中正確的關機步驟,并且要讓學生知道這樣做是為了延長計算機的使用壽命,保護計算機內數據的安全。
此外,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對于學生來說,教師不僅應該是知識淵博的智者,而且應該是道德修養的榜樣,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在課堂示范教學和上機指導過程中,自身應有良好的使用計算機的習慣。這樣言傳身教才能為學生樹立榜樣,有助于他們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
今天,計算機影響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但計算機使用規模及范圍的增長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法律與道德問題。信息技術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紹有關計算機病毒的知識時,通過實例讓學生明白:計算機病毒一旦爆發,將會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的危害。所以,不論出于何種目的,設計、制造、傳播計算機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將會受到法律的嚴懲。平時也不能隨意刪除文件、隨意更改系統設置。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教育學生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要讓學生懂得:軟件是計算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軟件難以創作卻極易被復制。為了發展和繁榮計算機軟件產業,要加強對軟件著作權的保護。未經軟件著作人的同意,復制其軟件的行為是侵權行為,侵權者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鼓勵學生自覺使用正版軟件、反對盜版軟件。
三、培養學生健康的信息意識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上網瀏覽、網上聊天、收發電子郵件等等。但由于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不少學生并不真正會利用網絡,他們常常會花大量時間在“聊天室”隨心所欲地“侃大山”,或在“游戲天地”里嘗試“虛擬人生”。更有甚者,有些學生上網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獵奇心理,還在網上搞一些惡作劇,對制造混亂的黑客敬佩不已。因此,對學生進行信息道德教育已經迫在眉睫,否則,他們很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網絡的破壞者。教育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在網絡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加以正確引導,還可以針對上網引發的各種道德問題開展討論,設立網上咨詢站。通過教育和引導,增強學生對信息的分辨力和對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養學生健康的信息意識,讓學生明白網上活動也要遵守人際交往準則,既不能阻礙信息交流、傳播不良信息,更不能無法紀地破壞網絡安全甚至危害社會。
四、培養學生與人共事的合作精神
知識經濟時代是合作取勝、協作競爭的時代。作為一名學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學會與人合作,要能組織、協調各種力量。此外,與人合作的精神會產生一種和諧親密的人際環境,有益于學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計算機技術卻會對人際關系產生負面影響。據報載,有學生因迷戀于計算機游戲、網絡,缺乏與同學的交往,在感到孤獨時僅僅與計算機交流思想,以至于發展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因此,我們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一定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與他人一起為共同的目標共同奮斗,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合作、相互幫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間的友誼和真情,從而愿意與他人進行交往與合作。
比如,課堂上教師布置較復雜的自學內容,讓學生小組討論解答問題?;蛟诮虒W內容告一段落后,給學生布置有一定難度的任務,要求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然后組織交流、討論,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可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從而體會到與人合作的快樂!
五、培養學生優良的意志品質
任何能力的發展都與學生的意志品質有密切關系,良好的意志品質可以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有些學生的依賴性過強,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難就求助于教師和同學。為了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教師可采用限制他們的求助次數的策略。即要求他們在某些情況下,如已學過的信息技術知識未復習時,對問題未作深入思考時,自己沒有嘗試操作時等等,都不得請求別人的幫助。雖然這樣要求對學生來說,顯得有些“苛刻”,但只要能堅持一段時間,他們的獨立操作能力就會有明顯提高。
上機操作在很多情況下需要耐心,缺乏堅持性的學生容易在出現錯誤時放棄努力,以至無法完成操作任務。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向學生證明繼續努力的意義,使學生明白其實他們已經離成功不遠;也可以發揮榜樣的作用,讓取得成功的學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體會,感染身邊的同學;還可以對學生進行言語暗示訓練,讓學生學會在自己打算放棄嘗試時暗示自己繼續努力,直至順利完成操作任務。
六、激勵學生立志成才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激勵學生立志成才。例如通過Windows的種類及發展,介紹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成功之路,向學生講解知識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樹立遠大志向,要用知識和技能造福于人類。通過介紹計算機發展史,使學生明白我國計算機發展還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統是微軟公司的、芯片是美國的、許多軟件都是英文版的),讓學生看到差距,產生危機感,激發愛國主義情感,鼓勵學生立志為國爭光。又如在學習文字處理軟件時,可以介紹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國人自己開發的、適合于中國人使用的、優秀的文字處理軟件。并重點向學生介紹求伯君、王江民等國內軟件開發界的著名人物,為學生樹立榜樣,增強民族自尊,激勵他們刻苦學習,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德育,不僅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補充,也是信息技術教學本身的重要內容。只有持之以恒的堅持“知識與文明”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我們才能造就信息社會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