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間性下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透析

時間:2022-03-25 10:39:00

導語:主體間性下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體間性下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透析

論文關鍵詞:主體間性;理論;視角;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

論文摘要:當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存在混亂與無序、放縱與極化、極端自由思想等問題,根據主體間性理論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予以矯治:在網絡道德教育目標上以培養具有“人類和諧”觀念的人;在網絡道德教育內容上要教學生學會寬容;在網絡道德教育實踐觀上從“對象化活動”到“交往”。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人類進人了全新的網絡時代,出現了一個相對獨立于現實社會的網絡社會,甚至有人夸張地形容今天的社會是“無時不網、無處不網、無人不網”。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人際交往和工作方式,人們不僅生活在現實社會,也生活在網絡社會中。

毋庸質疑,網絡的發展給高校學生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提供了一個更自由的空間和更廣闊的平臺。但也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大學生正處子人生觀、價值觀、民族文化意識形成的階段,網絡上不同的民族觀、價值觀、宗教觀、道德觀強烈地交織在一起,對大學生造成多方面的影響,尤其是思想上的沖擊。所以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的教育和宣傳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網絡及網絡道德的概念與特點

網絡就是一群通過一定形式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網絡信息交流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私人信息交流工具,也提供了一個更快捷、更經濟、更有效、更直觀的公共渠道和途徑。網絡信息交流方式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在信息交流系統上具有開放性和廣泛性;在信息交流資源上具有分散性和共享性;在信息交流活動上具有協同性和實時性;在信息交流表現方式上具有交互性和綜合性。

網絡道德是指對人們通過電子信息網絡而發生的社會行為進行規范的倫理準則。網絡道德不僅適應新的生產方式,也產生于人的社會需要:一方面,網絡道德是規范人們網絡行為的外在社會需要;另一方面,網絡道德是網絡主體提升和發展自己的內在精神需要。

網絡道德是適應網絡這一虛擬社會而產生的,它不同于現實社會道德,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更多的自主性、自律性。在現實社會中,人們的活動、行為等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現實社會道德能夠發揮較強的作用。而在網絡社會中,沒有統一的非常嚴格的中央控制與管理中心,每個節點都是中心。同時,由于人的音容相貌都轉化成了二進制的數字,每個人僅僅是一個“符號”,這使得現實社會中的道德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效力。為此,網絡社會要求人們“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維護網絡道德。

(二)更大的開放性、多元性。在現實社會中,由于通訊工具、區域環境的限制及文化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政治態度等的差異,人們之間還是很難及時溝通。而網絡打破了人們以往交往的“時滯”、“地限”,使得整個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從而相互融合。

(三)更強的普遍性、全球性。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民族和地區的人們有著不同的倫理道德、文化觀念,但也具有共通性、普遍性。一方面,一些落后的、無聊的、非人性的、反社會的道德規范將受到各方面的激烈抨擊;另一方面,一些合理的、先進的、代表時展趨勢的道德規范與道德行為,日益受到人們的推崇與仿效,形成了普遍的、全球性的道德。

二、主體間性的概念及特征

所謂主體,馬克思認為:“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主體指的就是人,客體就是主體人在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中所指向的對象。主體是一個關系的范疇,只有發生了主客體關系的地方,才有主體。

所謂主體性,就是人作為主體的規定性。主體性積淀和涵蓋著全部人性,也是一切人類思維創造活動的源泉和歸屬。主體性是一個關系概念,是只有在關系中才具有意義的屬性概念。主體不僅與客體發生關系,更是生活在與其他主體之間的關系中。因此,主體性不僅包含著主體對客體的屬性,也包含著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屬性。

所謂主體間性,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的關系。它超出了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模式,進人了主體與主體的關系模式。它超越了單一主體性的“唯我性”困境,走向了交互主體性。主體間性是主體性發展的新階段,是建立在關系基礎上的新主體性。主體與主體之間不再是認識與被認識、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在語言共同體中通過對話形成的相互理解的關系。主體與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平等合作,共同生活在一個世界上。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對話性與開放性:即主體間性中的任何一方主體都向其它主體開放,與其他主體展開對話;溝通性與交互性:即各方主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溝通;非構成性與實踐性:即主體與主體之間不是一種認識與被認識的關系,而是在交往實踐中形成的平等主體;共在性與現實性:即每個人都是一個主體,這些主體共同存在于一個現實的生活世界中。

三、主體間性與網絡道德教育的關系

道德是一種主體間性,它一方面追求個體的自我發展與完善,另一方面又追求自我與他我的和諧與圓滿。主體間性與道德之間具有同構關系。道德作為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規范,它是以主體間性為本位的。道德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主體間性的活動。網絡主體本質上是一類由網絡交往而聯系起來的群體,只有在相互交往中,網絡主體才獲得其現實性。網絡主體必然是交往中的人,其理性并不在于是否虛擬自身、超越自身、設定自身,而在于是否用“交往理性”去虛擬、超越和設定。網絡道德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一種,也是一種主體間性的活動。

(一)網絡道德是主體間性共識。網絡道德是網絡上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準則,是主體與主體之間達成的共識。沒有主體間性共識,就沒有網絡道德規范。規則的同一性取決于規則的主體間的有效性。離開了主體間性,就無法知道某人是不是在遵守一條規則。

(二)主體間性是網絡個體道德發生的依據。只有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個人才能發現自我的局限和不足,然后反思自我,端正心性,提升精神。網絡個體所承認的“規范”都是各個個體之間基于理性的“共識”。因此,個體道德的發展就是個體在與其它主體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實現的。個體在與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意識到他人的思想、情感,產生移情,設身處地地從他人角度看問題,從而豐富自己的情緒體驗和角色體驗,拓寬自己的道德視野,重建自己的倫理網絡。

(三)網絡道德教育是一種主體間性活動。網絡道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認識活動或實踐活動,它與道德教育一樣,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是鮮活的生命存在,是有著思想、情感和意志的完整的人的存在。道德本身就是出于人性的需要而產生的,是人的主體性、自覺性的體現。網絡道德教育是指在教育者的價值引導下,通過網絡這個中介,使受教育者自主建構的活動。因此,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是自覺的主體。網絡道德教育活動就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活動。

四、當前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表現

由于種種原因,大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大學生網絡道德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混亂與無序。由于網絡具有自由、平等且信息量大等特點,必然出現了多元價值混亂、道德行為失序、人格異常失控,過度追求消費主義、過度追求快樂享受,迷戀快感、享受刺激、崇拜自我……這種網絡文化必然使自由、平等、民主的價值理想無法在網絡社會真正實施;語言霸權、強勢文化、意識形態的滲透等舊思想在新世紀的網絡疆域里任意穿行。

(二)放縱與極化。雖然網絡給網絡主體提供了一個新型的精神家園,但是,網絡主體的精神狀況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自我放縱。精神孤獨與生活緊張始終是當今社會人的心理癥結。人機交往為那些變動不居的個體培育了隨意選擇的、在現實生活中幾乎不予支持的親和關系,在追求這種關系過程中,從放縱到極端化就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三)極端自由思想。傳統的等級制在網絡社會中受到了強烈的沖擊而崩潰瓦解。大學生浪漫不羈、個性張揚卻帶有茫然的漂泊意識,在網絡這個基本不存在“權威”的社會里演變成了極端自由的思想。這進一步加速了情感的敗壞。

五、主體間性理論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啟示

(一)在網絡道德教育目標上:以培養具有“人類和諧”觀念的人。21世紀是一個全球化時代,這是一個以新科技革命、知識革命和后工業文明為基礎的高度交往的社會。多元主體彼此之間的對話與沖突將構成新時代的主題,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世界性的經濟和文化正在加速形成。網絡時代的到來和信息技術的迅速普及,更使得每個人都生活在網絡的世界中,成為信息地球村的“村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借助于信息高速公路,可以超越任何時間、地域的限制。交往的范圍普及到全球各個角落,交往的速度縮短到頃刻之間。人與人之間形成了一張由他們自己編織而成的四通八達的大網。在這張大網中人們展開了各種對話、交流和溝通,并在交流中擴大著自己的視野,豐富著自己的生活。在交往中人們彼此相互了解,走進對方,達成共識。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倫理危機更是把人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人們己經越來越強地意識到人類的命運己緊緊地拴在了一起,各種環境問題、生態問題都不是一國所能解決的,而必須靠全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努力。人與人休戚相關,共同利益己經呈現于相當多的領域中,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的對話意識增強,“形成共主體與普遍價值的時刻已經到來”。

因此,網絡道德教育要培養一個具有“人類和諧”的人。這種和諧是在與自身、他人、社會、自然的融洽無間的關聯中生發出來的,是承認自然、他人、他物與“我”一樣是一個有自身目的的主體間性存在。他不僅在存在境遇上與自身、他人、自然融為一體,而且認識到自己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守護者,他人不是“我”實現目的的手段,他人與“我”一樣就是目的本身。我要成為我,必須是他也成為他。因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人的存在中,個體是不完整的,完整的人體現于生命和精神的對立和統一性之中,體現于人與人的內在關聯之中,體現于人與世界的關聯之中。

(二)在網絡道德教育內容上:要教學生學會寬容。人是生活在現實之中的個體。網絡上的每一個個體,其基礎也是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著眼于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體間性表現為一種寬容的意識。因為在“主一客”對立的關系中,作為主體的“我”把其他人視為“它者”而予以消極否定,具有排他性。而主體間性是把交互的雙方都作為主體,主體間體現的是一種“我”與“你”的平等關系。人與人之間由于世界的多元、認識的多元、價值觀念的多元及人的多特性已導致了許多的差異,尤其在網絡這個自由、平等的世界里,要使人際之間體現出一種平等的交往關系,更需要一種真正的寬容意識和寬容精神。可以說,沒有寬容就沒有平等。

1、寬容及寬容的價值。寬容是以多元為依據的。沒有多元、沒有差異,世界是統一的、一致的,人就不可能產生寬容的意識和要求。正是由于存在著多元,在多元中為了使每個存在保持它的本真,我們才需要寬容。可見,寬容是多元時代保持事物獨特性的保證。寬容意味著對世界差異性存在的認可,意味著對價值多元主體的承認、尊重和平等看待,意味著對不同事物個性化理解的合法化,意味著對非主流的、不守成規的觀念行為的容忍,對挑戰甚至反對自己的觀點的容忍。但寬容不是無原則的遷就。

寬容是主體間性的深層品質。主體間性超越了主客二元對立,“自我”把“他人”視為平等互動的主體,既把“自我”作為目的,也尊重他人的“我”;既把自己的生命和權力看得極為崇高,也不能為了自己損壞他人的權利和利益,同樣要把他人的生命也看得神圣不可侵犯。它超越了主客體之間的對立、壓迫和排斥,而倡導主體間在交往中實現平等的對話、理解、移情和體驗,達成一種“視界的融合”。主體間性把交往、對話和理解作為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在這樣生存方式中自我中心化結構得以消解,個人的生存獲得了開放性,也使得建立在開放性基礎上的寬容意識得以形成。

寬容是網絡“自由”、“平等”、“民主”存在的保障。網絡世界是自由的、平等的、民主的,但卻不是個體的絕對自由,不是個體可以任意謾罵、不負責任地低毀別人,而是應該建立在尊重他人、認可他人的基礎上的。自由是生命的本質要求,但現實自由不是單子式的自由,而是受到他人的影響和制約,即必須在生命個體之間的關系中體現自由。自由、平等、民主都意味著對他人的發現和認可,而真實的人性是多方面的、有差異的,所以,認可他人、尊重他人,就意味著對差異的容忍。在此意義上,寬容也是維護網絡“自由”、“平等”、“民主”的保障。

2、學會寬容。(1)要消解自我中心,把自己從“巔峰”解救下來,看作普通的一員,當作主體間的普通一員,承認個體認識的局限性和有限性,把自己和他人擺在相同的地位,沒有凌駕他人的資格和能力。認識到自己的有限,等于看到他人不可取代的作用,寬容的意識就會油然而生。尤其在網絡這個社會約束力相對薄弱的地方,網絡的各個個體更應該承認自己的局限性,消解自我中心。

(2)要承認他人的價值,形成開放的心態。世界不只是“我”的,也是“你”的、“他”的,是“我們”的,我們“共同”擁有“一個”世界。但對世界的認識,“我”是“我的”認識,“你”是“你的”認識,“他”是“他的”認識,“我們”又擁有“不同”的認識,這恰是每個人不同“個性”的展現。但同時要注意,每個人的認識既有價值,又都有局限。“我”的認識并不比“他人”的認識高明,而凌駕于“他人”之上。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和尊重每個人的價值,任何人都沒有資格蔑視、侵害、壓制另一個與自己有同樣軀體的個體。

(3)要尊重、理解他人,構建平等的交往關系。寬容是主體間性在人際之間關系的延伸和表現,換言之,寬容產生于主體間的交往關系,真正平等的主體間性體現為交往中的“我一你”關系。這種交往關系不僅強調交往雙方是平等的主體,而且更強調“我”與“你”都作為完整的生命“融人”到交往之中,實現精神的“溝通”、“相遇”和“共享”。平等的交往不僅需要形式的平等,而且更需要內心的平等。這種內心的平等必須由尊重、理解來保證。交往的雙方只有相互尊重和理解,通過角色換位,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才能夠相互寬容。

(三)在網絡道德教育實踐觀上:從“對象化活動”到“交往”。長期以來,我們對“實踐”的認識都定位于“對象化活動”。比如,實踐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活動,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這些“實踐觀”揭示的都是主體對客體的單向規定。雖然有學者克服這種單向性,又提出了“實踐活動是主體與客體之間能動而雙向的對象化過程,即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統一”,但追究沒有跳出“主體一客體”的兩級模式,把實踐活動仍然等同于對象化活動。

對象化的實踐觀,深深地支配著對“教育實踐”的認識。教育作為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活動,都是以“主體一客體”的關系為思考框架的,其中的主體是一種單子式的個體,與個體主體相異的“他者”則被當作被動的客體。這種“對象化活動”的實踐觀,造成的只是一方的主體性。這種對象化的教育實踐活動觀都無法突破主體的封閉性,難以找到實現主體間性的邏輯出發點。

交往與對象化活動不同。對象化活動反映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占有”關系,它是單一的主體對客體的占有。交往是社會性的交往,它是社會中主體與主體間的社會——實踐系統的實現。交往反映的不是主體——客體關系,交往的雙方,不存在純粹的客體,每個人都是主體,都是彼此間相互關系的創造者,它們塑造的不是對方,而是相互間的關系,通過對相互間關系的塑造而達成共識、理解、融合。因此,交往意指一種主體間的關系或者一種內在的相關性。

主體間性通過主體間的交往來實現,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交往”的教育實踐觀的轉向,才能將教育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從“人與物”的關系中解救出來,以“主體一主體”的關系取代“主體一客體”的關系,這種主體間的關系,將自我與他者同作為主體,在交往中既有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也有對對方價值的尊重;既把自己當作主體,也把他人當作主體,主體間通過中介物的交往,達成共同的認識。所以,主體間的交往關系是“主體——中介——主體”的模式,它是“主體——主體”關系和“主體——客體”關系的內在統一。培養具有“人類和諧”觀念的人,需要有一個持續的探討、訓練和教導的過程,它只有在人們具體的網絡實踐中才能形成。或者說,作為人們對自身網絡實踐活動自我思考、自我反思的具有“人類和諧”觀念的人,絕不是可以由外在力量直接的有意識地建構起來的。它應該是在網絡主體對網絡技術及其運用的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觀念和品質。

對象化的教育實踐觀,把教育活動中本該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當作“人與物”的關系來處理,從而扭曲、異化了個體的生命。從“對象化活動”到“交往”,這一教育實踐觀的轉變,其意義在于還教育關系的本來面目,使教育過程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往、合作的過程,在平等的交往中,消除單子式個人主體的異化狀態,而走向“共在”、“共生”的主體間性。

總之,網絡是一種新的交往方式,與其相對應的行為規范正在確定。大學生作為網絡社會的主力軍,其網絡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從理論上講,只要網絡主體具有“人類和諧”的觀念,本著寬容的態度,運用“交往理性”的方法,不把對方當成手段、工具,不把自己的目的、欲望強加于對方,把對方看成像自己一樣有理性的同伴、朋友,真正的交流和對話就可以在網上實現。這時的網絡將是體驗人生、感知世界、享受生活的一個美好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