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工作的方向性研討

時間:2022-02-09 06:03:00

導語:學校德育工作的方向性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工作的方向性研討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2010年11月7-8日,在中國杭州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上,中國德育雜志社、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市下城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行的2010’校本德育創新論壇在杭州市大成實驗學校隆重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的領導、專家、校長和學校代表300余人與會,共商德育為先大計,共享德育創新經驗,共推德育工作深入實效開展。

一、德育創新的立足點在學校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德育作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這一教育改革發展戰略主題的首要內容,其創新的意義得到了與會專家和代表的高度認同。

改革創新是教育發展的永恒主題,過去30多年,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得益于改革,未來的發展仍然要依靠改革。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曾天山指出,把德育納入整個教育創新體系非常重要,德育創新是實現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有力保證,德育創新在整個教育創新中是為先的也是為重的,為每一個孩子終身幸福負責是德育創新的使命。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報刊中心常務副主任、《教育研究》總編高寶立認為,德育創新的立足點在學校,要創新保障、導向、評價和組織等機制。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傳寶提出,要努力提高教師育德水平,提高直接德育的質量,發揮間接德育的功能。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周培植提醒大家,校本德育創新很及時,但不能盲目冒進,也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貼標簽”、“走過場”、“搞運動”、“快餐化”,要了解孩子,努力釋放孩子天性,讓孩子像個孩子,這才是真正好的德育。杭州市大成實驗學校校長唐西勝認為,學校是德育創新的主體,學校自身應該是有道德的,其價值追求、管理模式、辦學策略、手段方法都應該是道德的,必須摒棄那些摧殘師生身心健康的方式方法。

二、校本德育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與會代表認為,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校本德育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杭州市下城區政協副主席張紅舞呼吁廣大德育工作者承擔起德育改革和創新的重任,為孩子的未來提供最人性、最人文、最寬容的成長環境,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終身幸福服務。杭州市拱墅區教育局德育工作站站長謝玲玲也認為,德育不是生硬地去改變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自主體驗和生命實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意義和自我完善的價值,從而慢慢地將一些良好的習慣自覺地構建在自己的行為模式之中。

與會學校交流分享了自己在尊重和關愛生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方面的經驗。深圳天驕小學專注于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綜合發展,形成了學生“六個一”成長模式,即學會一種器樂、練就一手好字、讀一部名著、跳一種花樣繩、學會一樣烹飪、獨立組織一次主題班會,使每個老師都能承擔第二課堂的輔導任務,每個孩子都有感興趣的第二課堂項目。杭州市大成實驗學校堅持“感受成功、享受成長”這個核心價值觀,以尊重生命為核心,以教育公平為根本,以欣賞、激勵學生成功為原則,把質量的獲得或提升,置于倫理的思考和引導之下,嚴把課程開設、作息時間、補課辦班、作業考試等四條制度底線。西昌市金成學校以“發現優勢、調動優勢、比較優勢”作為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激勵老師從學生身上找閃光點,為每一位學生量身定制成長方案,讓學生能學的學,能畫的畫,善舞者舞,能辯者辯,都能找到自己的的平臺。杭州德天實驗小學每周三開展“校長有約,共進午餐”活動,校領導分別與隨機安排的3名學生一起在教師餐廳吃飯,聊學校、聊班級,既了解孩子們學習生活狀態,也鍛煉孩子們交流的能力。

三、校本德育創新的關鍵點是增強德育實效性

(一)夯實常規是校本德育創新的基礎前提

校本德育創新為了什么?大家一致認為是要增強德育實效性。實效從哪里來,首先是夯實德育常規工作。成都市實驗小學多年來堅持打造良好的育人文化,在“小學校大雅堂”理念下,形成了“模擬A城”德育特色。在A城中,每一個孩子都是城市公民,都要自主組織這個城市的各項活動,體驗和經歷這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實現了自主策劃、自主管理、自主發展。深圳市文匯中學狠抓早讀、課堂紀律、課間操、班容班貌和衛生、單車擺放、課間與午休、眼保健操、儀容儀表等“八項常規”管理。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實驗小學高度重視德育校本課程建設,開發了行為欣賞視聽課,依托校園廣播、電視、網絡展示學生行為表現,引領學生行為養成。十堰市第十三中學堅持開展家校合作“八個一活動”,即每周一次家長聯系卡、一次飛信聯系,每學期參加一次開學典禮、一次家庭教育專家講座、一次家長會、一次家長座談會,每年一次教學開放周,以及重大節日學生給父母寫一封信。

(二)融入教學是校本德育創新的基本方向

這么多年來,德育實效性這個問題總在提,但總不理想,與會代表認為,這是因為很多時候學校為德育而德育,只有融入學科教學,實效性才可能提高。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致力于改變學科教學、課外活動各行其是的狀況,將主題情境大單元活動作為德育創新的突破口。在主題情境大單元活動中,鮮明的主題橫向溝通各個學科,縱向貫穿各個階段,將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結合起來,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張灣區實驗小學舉辦了“奮進班”,從小學二年級起,每班選出十名學困生組成該年級“奮進班”,挑選責任心強、熱愛學生、有能力的老師對奮進班因材施教,特色管理,通過切實提升學生成績,服務學生的發展來促進學生自信心及歸屬感、榮譽感的提升,進而增強學生德性成長和完善的內驅力。文匯中學堅持課堂是德育的主陣地、教師都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以課改促德育的理念,打造“自學、互幫、點撥、檢測”四環節課堂模式,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為學校德育開啟了新的途徑。

(三)注重體驗是校本德育創新的重要方式

活動以其生動性、體驗性展現了恒久不衰的魅力,是提升德育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方式,與會者對此給予了充分認同。河北省涿州市實驗中學借助一名學生在參觀上海世博會成為第150萬幸運觀眾的機會,引導所在班級全體學生給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寫信,制作五星紅旗折紙送給聯合國館,培養孩子的世界公民意識。寧波鄞州高級中學推行“成長加活力”德育體驗課程,開展無人圖書館活動,學生在沒有門、沒有攝像頭、沒有磁卡儀、沒有管理人員的圖書館,自主借書,自主歸還,培養學生的君子風范。德天實驗小學推出午間40分鐘“發展活動時間”,開辟“小小放映廳”、“電腦室”、“圖書吧”、“棋類活動”、“繪畫手工”、“科學實驗”、“足球寶貝”活動場所。

(四)善用資源是校本德育創新的根本保障

與會代表普遍認為,校本德育創新離不開對校內外資源的利用,有了這個保障,創新才有更好地效果。杭州市大成實驗學校致力于營造尊重、信任、互動、合作、融合的家校教育氛圍,設計序列化、主題化校本德育課程,讓家長知道孩子每一個成長階段的教育重點和要求,推出親子讀書、親子社會實踐、親子農業合作社等活動,舉行智慧家長海選活動,建立智慧家教資源平臺。臺北市立天母國中指出,學校的、老師的力量有限,家長是很可貴的資產,要善用家長資源,開展家校合作,全面推動品德教育。學校把一些核心價值轉化成明確的行為規范,發給家長,請家長在家里結合這些行為規范關注和引導孩子;假期時,學校還設置學生品德儲值卡,父母在儲值卡上寫上孩子每一天的表現,儲值卡記滿80點,學校就會給予學生相應的獎勵。華東師范大學張江實驗中學建設了“一體三環”的家校互動模式,即牽手家長同構“家校聯動”,引導家長共領“一同成長”,借力家長共建“和諧校園”。南通師范第一附屬小學與南通博物苑共建素質教育基地,共同培養“文博之星”,即博物苑的小小講解員,利用節假日為市民、外地游客參觀時做講解,為學生拓寬知識視野、鍛煉表達能力、培育鄉土情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色彩。南通市虹橋二中成立了社區學生會,利用社區的博物館群、公園、科技館、人才市場、環保局等資源,促使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融入社會。

與會代表對此次論壇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學校德育工作從此有了一個共享思想和經驗的主流平臺,相信在論壇的引領下,校本德育創新必將更加豐富多彩,新時期德育工作的規律必將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