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中的師愛之情

時間:2022-02-09 06:09:00

導語:德育教育中的師愛之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教育中的師愛之情

21世紀既是激烈競爭的世紀,又是人類互愛互助的世紀,同時也是人文和科學交融為一體的情感教育的世紀。面對著高技術和高情感平衡的挑戰,時代需要人文和科學、情感和理智的結合和交融,給未來文明以更加和諧的發展,這就需要重視親情文化的建設和熏陶。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強調以情為本,以親為道德之源。為此,我們在加強學校道德教育中,要給學生以更多的親情體驗和幸福感受,從中感悟人生之價值,享用人生之快樂,使人生更加健康完滿。我們的德育應把道德情感的發展與培育作為整個德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使我們的德育真正成為有情的德育。

一、有情德育模式初探

新世紀的德育應該是有情的德育,它立足于人的道德情感的培養,要給學生以健康的心態和積極的精神生命,從而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行為舉止。

我們認為,道德是人們為了自身生存和社會發展而形成的和諧身心的生活準則和協調人際關系、促進人們友好相處的社會規范。它的基礎是人類和個體生存發展的需要;它追求的目標是社會安定和生活幸福;它的基本內容對己是調節身心和諧的準則,對自然和社會是愛護性的行為規范。它滲透在人的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和各個領域,它發生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與周圍事物的接觸中和個人對自身的態度上。在道德中,有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而其中的核心要素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我們理解為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所引起的情感反應,它是主體內在蘊涵著的歸屬需要和向善要求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愉悅感、安全感和自豪感;反之,會產生不安感、羞愧感和內疚感,從而激勵自己去進行新的道德追求。因此,道德情感是人的內心道德世界的情感反應和表現,它是我們進行道德教育的極其重要的心理財富和目標要求。它扎根于人的現實生活和精神需求之中,如歸屬感、依戀感、自我認同感、自尊自愛感等,都與道德情感有著難以分割的聯系,有著豐富的道德韻味。

嬰幼兒早期建立起來的雙親依戀感受、安全感受、歸屬感受是兒童社會性發展和合作性行為產生的最重要源泉。學校中的師生依戀、同伴依戀與家庭內的親子依戀,具有異質同構的心理機制,它同樣是建立彼此信任感、友誼親切感和自我認同感、自尊自信感的基礎。

有情的德育模式的建構,要以兒童、青少年道德思想論理教育上半月·綜合0062山情感發展的軌跡為基礎,來確立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標要求和教育策略。

道德發展研究中,道德人格論認為兒童道德人格的發展主要是受社會和個體的情感需要所制約的。為了保證兒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和人格完美,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創造條件,以合適的方式去滿足兒童的內部需要,應給予兒童與青少年以自由、自主、自律的發展。讓他們在適應社會環境中,培養親社會的情感和行為;在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中,培養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品質和對社會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這方面,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他將人的個性發展分為8個階段。每個階段內,都有一個中心發展任務,重點要解決一對主要矛盾。他的人格發展階段論,從出生到青少年分為五個階段,每個階段對應的品質是:

第一階段:信任感對懷疑感(O一2歲);

第二階段:自主感對羞怯或疑慮感(2一4歲);

第三階段:主動感對內疚感(4一7歲);

第四階段:勤奮感對自卑感(7一16歲);第五階段:同一性獲得對同一性混亂(青少年期)。

他強調兒童和青少年人格發展過程中的自我同一感的形成,與先前各階段中建立起來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動感、勤奮感有直接關系。如果先前各階段的發展任務完成得比較順利,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也就比較容易。

我們根據前人的理論和自身進行跟蹤研究的成果,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情感發展的運行軌跡作了初步的梳理,并提出關注的要點和相應的教育策略與建議(見下表)。

根據我們的研究,兒童情感發展應看成是個體生動活潑的、有血有肉的、不斷積累成熟的過程,它是生物的、認知的、情感的、社會化的綜合發展過程。

兒童情感發展既充滿著生動變化的序列,又有多姿多態的個體化過程。

由此,可以分階段、分層次地將兒童與青少年的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確定為以下四個階段:

嬰幼兒時期(O一6歲),我們把情緒情感教育的重點放在依戀感、安全感、信任感和自主感的培養上。在撫育策略上強調以親為先、以自為主、以動為育、以察為重、以導為要的原則,讓嬰幼兒能在自由自在中開心,在自說自話中開口,在自作主張中開竅,在自主活動中開胃。小學時期(6、7一11、12歲),我們把情緒情感教育的重點放在自我認同感和對他人的尊重感、關懷感上。

在重視愛祖國的基礎情感培養中,要從愛父母、愛老師和愛同學著手,進行愛班級、愛學校和愛家鄉的教育,讓兒童從了解學校的變化和家鄉的地理、風貌與歷史演變中,感受學校和家鄉的發展,從而激發起愛校愛家的情感和勤奮學習的熱情。

初中時期(11、12一14、15歲),友愛感成為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動力源和興奮點,重點進行“珍愛自我”和“珍惜友誼”的教育,把愛的教育和美的教育結合起來,讓他們學會用美的規律來塑造美的心靈和美的形象。

初中階段是個體情感發展重要的轉折期,也是實現完滿人生的關鍵期。“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時期正是情感奔放、求知欲旺盛的時期,我們要把他們的熱情和愛心引向成熟,使他們逐步成長為一名自尊、自愛、自信的強者和真正的愛國者。

高中時期(14、15一17、18歲),通過責任感教育,可以幫助他們建立準確的自我形象和增強自我認同感,并在原有的自尊感、友誼感和集體榮譽感的基礎上,衍生出公民感、人際適應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道德情感更加豐富,道德人格更加完美。高中階段處于青年初期,正是個體各方面發展的成熟時期,他們生理在成熟,心理在成熟,思想在成熟,情感在成熟,這是步人人生,為未來大有作為做準備的花季,需要學校教育為他們人生的追求、情感的融合、理想的攀登、科學的向往、事業的奮進和激勵給予精神的滋養。

綜合上述研究,我們認為有情的德育是以情本教育思想為指導,以親情教育為基礎,以培育道德情操為主要目標和核心內容的道德教育新模式;是以兒童健康的情感發展軌跡為主線,以培養積極心態和完美人格、高尚情操為教育目標,以分階段、有重點進行情感系列化教育為主要特征的新德育模式。

二、德育有情中師愛之情的傳遞

德育有情要求在德育中重視師生在心靈上的溝通和情感上的交融,讓學生真正感受成長的快樂,體驗互愛的幸福。

第一,在德育中培養真情。

21世紀的現代化過程要求人們格外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諧、人際理解,在情感表達方式上要更加熱情。因此,有人說新的世紀是微笑的世紀,未來的職業將是微笑的職業。教師的職業,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教師作為人類文化的傳播者、精神文明的哺育者,擔負著用無私的愛心去培育下一代的真摯之情的歷史使命。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稱教師是培育對“真、善、美”渴求的人,“他是推動人類前進的偉大行列中的重要成員’,。

教師的職業,對教師的情感資質有著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愛心和真情,對兒童情感發展和整個美好心態的形成,從一定意義上說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兒童正處于情緒感受性最敏感時期,是健康情感形成的最佳期,是社會性依戀情結的奠基期。他們對教師的態度表情、行為舉止、動作手勢、語言語調,均有特殊的敏感性和強烈的深刻性。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只是他的知識和技能,更深刻的影響是情趣、情致和情操。這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的那樣,教師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溉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教師的信念和個性品質在教育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121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有著眾多教育實例生動又深刻地記載著師愛育真情的故事。有一位中年男子,30年前由于家庭貧困,常常挨餓來校上課,當老師發現這一情況后,每天特地多帶一份飯菜送給這位學生。這學生每次接過飯盒時,他感受到這飯盒里裝的不僅是飯與菜,而是老師對他的一片關愛之情,這份師情、師愛成了他學習的巨大動力。事隔30年之后,當學生來看望老師時,他拿著當年保留下來的飯盒,向老師表達深深的感J恩之情。在這30年的歲月里,每當他看到這個飯盒時,就想起老師每天給他送午餐時的情景。正是這一個飯盒,使他的一生充滿溫馨和幸福。

第二,德育的有情需要無私的愛。

教師的愛不是一種占有性、制約性和功利性的愛,而是一種獨立性、開放性與存在性的無私的愛。這種愛是以尊重學生個性為前提的,在保存學生個體發展的完整性條件下的師生心靈的融合。這種融合是以被愛者的需要為出發點,它是教師真誠感情的自然表露。這種愛是教師對祖國之愛、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學科迷戀之愛、對學生未來發展憧憬之愛的集合,它具有純粹、純樸、純真的特征。他們與學生既無血緣性聯系,又無個人功利性聯系,他們之間純粹是一種民族希望、祖國前途、人民幸福、個體成長的意義性聯系,使原來不相識的個體聯合為一個群體,這是一種特別親密、親切、親熱的“人類希望共同體”。在這“希望共同體”中,有的是純真的愛、溫馨的情,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教師的愛是一種無怨無悔的給予和任勞任怨的付出,它唯一的心愿是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點燃人類的光明,愿用自己的銀發去為祖國編織燦爛如錦的明天。

我國著名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周小燕教授用她的博大師愛、真摯師情,以慈母的關懷,春風化雨般的教育,感動了一代代的學生,為祖國培育了蜚聲國際樂壇的優秀人才的感人事跡,就是一個生動的寫照。她的師愛師情表現為對學生成長過程的高度關切感、親切關懷感和純真的親熱感,又表現為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和對學生的關懷、同情和熱情。這種真摯師情的教育功能,不僅可以使學生增強歸屬感、安全感、愉悅感、溫暖感和幸福感,而且還可以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刻苦學習和促使其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自我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教師無私之愛關懷下成長的學生,最大的感受是不僅學到了知識與本領,更重要的是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培養了人格的尊嚴。

第三,師德有情要重視師生情感交流中的暗示效應。

教師情緒情感作為師生交流的信息手段,它的外顯特征主要為表情。一般表情由面部肌肉運動模式、聲調變化和身體姿態變化所構成,師生情感交流,通常是藉助以上三種表情的整合來實現信息的傳遞以達到互相了解。我們在進行“師生互愛關系”的實驗研究中,感到如何發揮師生情感交流中的暗示效應十分重要。它要求教師把握師生交往過程中的各種行為動作和表情流露,包括不同時間、空間,其運用方式也因具體情境而異。如開學第一天,就要求教師運用自己微笑的表情、溫柔的手勢、親近的動作、高雅的舉止等多種方式給學生以強烈的親切感,獲得美好的首次印象,使學生們能從人學的第一天起,就感受到師愛之情。

我們在進行師愛之情的傳遞研究中,感到暗示作為間接手段更具有情緒的感染功能和特殊的愉悅功能。不少學生十分關注老師給予他們的親昵稱呼。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當老師叫他乳名、小名時,他們會感到特別幸福。這感受來自老師非同尋常的稱呼,這給孩子以特別親切的體驗,他從中感受到的不是師道尊嚴,而是師如慈母、校如家園的親切感情。

有人研究師生情感交往方式時,提倡語言肯定與表情和體態語的贊賞相結合。當學生回答出一個非常有難度的問題或學生答案出乎教師預料時,此時教師情不自禁地伸出大拇指,同時說:“太棒了!”此時,學生會在心理上獲得一種強烈的滿足感。對于后進生的進步,老師的口頭表揚和體態語言的肯定,會使他的自信倍增。師生相處中,還應提倡微笑的教育功能的發揮,教師鼓勵性的關注,使學生感到溫暖;教師真誠、會心、寬容和理解性的微笑,使學生感到溫馨和善意。教師的微笑,對學生來說,是陽光、春風和甘露。

由此可見,教師在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中,在使用語言、表情、動作、手勢等各種方式時,要考慮學生的性別、年齡、氣質類型、個性特點和知識經驗、情緒心態以及心理背景的差異。要以學生認同為前提,以感受和體驗為基礎,力求獲得正向的情感反應。

三、教師情感資質和反思能力的培養

德育的有情要求教師提高自身情感資質水平和培養反思能力。師德的基本結構應以事業為基礎,以敬業愛生為核心,以為人師表為行為準則。

教師對學生成長的影響,有教師比喻說:學生的眼睛是“攝像機”,耳朵是“錄音機”,腦子是“電子計算機”。他們不斷地記錄師生交往中的各種信息,存儲在“電子計算機”中,進行選擇性的信息加工、處理,然后進行反饋,進而影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因此,教師要以真善美的心靈和形象去影響學生。

有研究表明,教師情感的資質是一種純情結構,它以純真的愛、溫馨的情、熱忱的親去敬業愛生。教師的情感體驗具有與眾不同的深刻性,教師對自身職業價值的感受,除了一般意義上感到光榮和責任重大之外,還有自身個體成長和教育對象成長的一種特殊體驗。因此,教師情感資質是一種生命價值、職業價值、教育功能價值的深度整合,是情感性認知的高層次、高水平的表現。這種深度整合使教師能更深刻地去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有能力去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的困惑與煩惱,去實現其理想的追求。

教師情感智慧,主要表現為教育愛的能力,是一種尋找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能力,是一種把人類文明中的真善美傳遞給學生的能力。這種能力既是受納愛,又是創造愛,它的基礎在于教師強烈的自愛—愛自己的職業選擇,愛自己的人生追求,愛自己的智慧才能,愛自己的情感品位、文明舉止、高雅生活的選擇以及生命歷程和對社會的貢獻。教師這種深度性自愛,它轉化為一種事業的執著,對學科的迷戀,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

教師的情感智慧,表現為能體察別人的情緒、體察別人的心理狀態的能力和自我反省智能的結合。它能以積極的態度去正視自己,能以設身處地的心態去善解人意;去傾聽和接納學生情緒的袒露和宣池又能在悅納、理解中緩解學生的焦慮,使學生變得更加自信。

教師情感智能的形成和提高,是在教育實踐中通過不斷反思自我培養起來的。

教師的反思,是一種教育理想的追求和現實自我在心靈上的溝通,它是現實水平逐步向理想水平彼岸靠攏的過程,是教師的教育理想和完美人格逐步結合的體現。

教師的反思,既重視實踐性的反思,又重視學習性的反思和批判性的反思。它以開放、責任和真誠的心態去反思自己教育中的成敗,能自覺地進行“吾日三省吾身”。不少教師通過寫反思日記來對自我的言行舉止進行自評和監控。從自己的成長中,來升華自身的道德境界,使自己的品行更完善,使命更堅定,人格更完美,道德情操更高尚,道德形象更具魅力。總之,我們的教育信念是:

愛是生命的火花,真善美是人生的追求,自由是孩子的天性。我們要將自由、尊重、關愛與和諧給予每個孩子,讓他們從小能在自由中哺育創造,在尊重中培養自信,在關愛中感受幸福,在和諧中健康成長。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蘊有極為細膩、敏感而又善良、愛美的琴弦,讓我們像鋼琴家熟悉每一個琴鍵那樣去了解每一個孩子,去譜寫人生的第一樂章。

我們是情感教育論者,智慧之真、道德之善、心靈之美需要從小培養。完美的人格,源于父母之愛、師生之情、伙伴之親、祖國之戀;它始于嬰兒的依戀、幼兒的自信、童年的幸福、少年的自尊、青年的使命。教育的生命是愛、是情、是親。道德情感的孕育和生成,需要的是純愛、厚愛和摯愛;需要的是真情、柔情和深情;需要的是親近、親熱和親切;需要的是關心、關注和關懷。

教師的眼睛是學生精神生命成長的太陽。教師的職志要以增進學生的福扯和提升其精神境界與人格品位為己任。教育者首先應是觀察者、發現者、欣賞者、鼓勵者、研究者和反思者。我們要用藝術家的眼光去發現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閃光點和智慧之真、道德之善、心靈之美;去欣賞他們成長中的點滴進步和童心、童真、童趣之美;去鼓勵他們不斷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和超越自我;去研究他們成長中的煩惱和成功時的喜悅;去反思我們教育影響中的失時、失量、失態、失誤和失當。人的素質發展和人格提升,需要由歸屬安全感、自尊自信感和責任使命感等積極情感品質為基礎和支撐。素質教育和人格培育不僅需要嚴格要求和意志磨礪,更需要的是含

“情”脈脈、心心相印和入情人理、人心入腦。讓我們的德育成為有情的德育,讓德育在有情中哺育真情、真誠和真愛。讓德育生活在現實的土壤之中,在關愛的陽光下,開出美麗的生命之花,結出幸福的成長之果!

我們是終身教育論者。我們的事業是根的事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育樹苗成長,要把握季節和生長規律,既不可消極等待,也不能操之過急,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培養兒童和青少年的成長,需要的是從容和寬容,只有細心、耐心和精心培育,才能讓他們根深葉茂、茁壯成長。

我們是多元智慧論者,每一個孩子都蘊有多元智慧和巨大的潛能。完美的人生需要完美的適性教育。教育的功能在于發現和發展,在于啟迪和開拓。教育的真諦在于要給每一個孩子以完滿的生命、快樂的生活和幸福的未來;要給他們以身心和諧和知情協調發展的完整教育,知、情、意、行,德、智、體、美,缺一不可。讓我們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把握情感智慧發展的最佳時期,創造最佳的人文關懷的教育環境,使每一個孩子身心得到最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