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外語教學中德育結合
時間:2022-02-27 06:19:00
導語:剖析外語教學中德育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外語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避免說教,筆者認為用語言的魅力來感染學生,陶冶性情,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進行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一、語言的魅力
外語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對象進行有效的交際能力。“交際能力”理論的提出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外語教學材料的廣泛性和真實性很重要,它必須源于生活。語言具有社會性,也就是說,語言一旦離開了它所依賴的社會,外語教學是空洞、毫無價值的。
(一)語言的社會性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它是隨著社會的形成而出現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社會交際的需要而產生的,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語言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社會等諸方面的變化都會促使語言產生一些相應的變化。如,由于社會的發展,英語中的騎士(eavalie:)、敵人(enemy)、教練(earriage)等詞語已不在或不常在現代英語中運用;而像電視電話(piCtt,repho,le)、超級市場(supermarket)、計算機(comptlte:)、軟盤(Softdise)等新的詞語則越來越廣泛的出現在現代英語中。
(二)語言的文化性
語言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E.SaPi:)在他的《語言》(Language)一書中就指出:“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的。”語言學家帕爾默也曾在《現代語言學導論))(An1ntrodt:ctionModernLinguisti。s)一書中出提到:“語言的歷史與文化的歷史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可以相互協助和啟發。”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語言一旦離開了文化,那么語言就成了一種純語言,用這種“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就顯得很枯燥。通常所說的交際能力、情景、功能、意念等,都是以文化等為背景,扎根于文化之中,’也是以文學為基礎的。所以,語言、言語、話語以及用語等,都是與文學緊密相連的。通過文學學習英語,提高文化素養。
語言是一面鏡子,它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揭示該民族文化的內容。從一個民族的語言,人們可以了解到該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特點等文化特征。人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語言應與文化相連來教學,語言的魅力就會產生。所以溶入文化的語言教學是一種藝術,是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這樣既能讓學生欣賞語言的魅力,又能反映出教師在育德滲透過程中的藝術。
二、德育滲透的情感原則
情感原則包括對學習者學習外語的動機和態度加以引導,以及對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其他感情因素,如性格、興趣、情緒等方面的培養和控制。有一種“情感過濾假說”認為“情感因素起著對輸入進行過濾的作用。”情感因素是因人而異,只有在最佳情感的狀態下,學生才會樂意接受外界的信息、。對于學生來說,最佳的情感因素是在課堂上的,它來自于外語教師的授課情況,也就是說,學生認為這節課他是樂意聽的,那么教師說什么他都會輸入。
(一)悅納原則
人是有一情感的。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教書”就是給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育人”就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只教不育,或者只育不教都是片面的。悅納就是教師情感的反映。學生的外語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如果只對好的學生充滿了豐富的情感,而對所謂的“差生”冷落在一邊,那么要落實德育滲透也是一句空話。所以對于學生,教師要愛他們,愛他們的優點,同時也要愛他們的缺點,這就是悅納的全部。所謂的差生,他們的缺.點常流露于外,隨處可見,而他們的優點往往是微隱的,只有具有豐富情感和非常關心他們的教師才能在消極因素的分離中找到積極的因子。教師的悅納正是尋找積極因子的開始。如果教師的文化知識和人格魅力被學生所接受,那么來自教師的外界的刺激使學生原有的一些動力得到維持和發展,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和情感,德育滲透也就落實了。
(二)同理心原則
筆者認為,德育滲透的最佳的情感因素是在課堂上,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做什么,為什么這樣想,這樣做。當還沒有揭開學生心靈奧秘時,與其急于著手解決問題,倒不如千方百計的去接近、關心他們,進而去了解他們。教師也只有使自己與學生的歡樂和憂慮的情感緊緊連接時,才能真正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如果學生認為他們是受到教師的冷落或厭惡時,他們也會從教師的言行態度中意識到教師的偏心和歧視,因而也以消極的態度對待教師,不理會教師的要求,甚至在學習或品行上表現為不求上進。師生之間的沖突就成為德育滲透的障礙。
- 上一篇:中職學校英語教學融入德育教育
- 下一篇:德育小學生教育中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