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生德育困境探析
時間:2022-04-02 08:52:01
導語:高校大學生德育困境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逐漸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大學生德育培養模式,我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了一大批高素質高修養的建設人才。但是隨著社會的轉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快速推進,我國高校大學生德育的現實狀況與社會要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社會要求改變現行的德育模式顯得越加迫切。由于各類因素的相互擠壓等現實困境阻礙了高校大學生德育的改革進程。
1.經濟市場化全球化的消極影響顛覆著新生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理念性困境。在經濟市場化和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資本全球化的運作,虛擬市場的推廣,一方面市場經濟把人的物欲、滿足看作是經濟發展的杠桿和動力,提升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擴張了人們發展的空間,前所未有地解放和張揚了人的個性和自主獨立的人格精神;另一方面,西方的消極價值觀念也悄然進入我國高校,新生代大學生產生消極的思想認識,腐蝕大學生純凈的心靈,弱化了高校德育的力量。一切生產至上,一切以財富作為價值的評價標準,這種強調個人利益之上的本位思想致使人與人之間感情冷漠和道德疏遠等的錯位;一切消費至上,極大地刺激著人們的物欲,社會奢靡之風盛行,這種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新關系、新環境和新消費品味讓人迷失,精神生活被商品化、市場化,人們目標方向錯位、精神生活空虛、情緒浮躁,價值觀趨向功利化,拜金主義、極端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物欲橫流,惡念叢生,社會道德水平滑坡。恩格斯指出“人處于這種不自覺而又沒有信仰的狀態,精神上感到空虛,他對真理、理性、大自然必然感到失望,而且這種空虛,對宇宙的永恒事實的不相信,會一直存在下去。”[1]在這種極端思想的影響下,我國高校大學生出現了郁悶、煩躁、寂寞、空虛等消極情緒,生活失去了目標、根基,一切以金錢為價值標準,認知能力和道德水平低下,價值觀迷失,而高校大學生的教育也越來越功利化、工具化,高校大學生的教育更多的致力于智力和知識教育,致使道德教育被放任自流,形成道德放任機制的事實。這種道德教育放任機制在我國各高校盛行的表現就是教師應付式教學,學生應付式學習,師生只為完成教學任務和學分,教學改革流于形式,導致學校德育的有效性不高,大學生的思想修養和道德水平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和需求。
2.新的德育理念層出不窮,傳統德育斷裂和新的德育缺失的社會性困境。當前我國進行全方位改革開放,改革進入了深水區,社會處于轉型時期,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東西方交流的增加,西方道德理念和價值觀不斷滲入,人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解放,促使社會形態由傳統向現代轉變。另一方面,全球化在經濟領域的擴張逐漸演變為意識形態滲透和話語權的爭奪,不斷沖擊占領著我國德育文化的領地,傳統的德育并未能實現根本轉型,現代文化德育理念卻撲面而來,現代文化形態的德育尚未完全生成,后現代文化價值理念卻在我國社會各個領域悄無聲息地蔓延[2],主張從個體差異性、語言未定性、理論無限性、意義多重性來把握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后現代主義,從差異性、離散性和不可溝通價值性對現代的理性道德、倫理改造、價值規訓、教育標準進行了撻伐。這種強調話語的異質性、價值的多元性、道德非本質性和非連續性德育理念,抑制了德育形態的差異性、道德倫理的多元性,價值取向的相對性,弱化了我國社會的主流道德形態,導致我國德育文化陷入相對主義的糾結和掙扎中。[3]各種新的德育理念層出不窮,不斷沖擊我國社會的德育體系,致使我國的傳統德育理念在現代化社會中斷裂喪失,逐漸淡化了我國對傳統文化的價值形態的繼承與發展,導致傳統社會安身立命甘于清貧的生活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生存發展。這種變化導致的結果就是處在轉型夾縫中的人們失去了傳統倫理的參照,但又找不到新的倫理的依托,為人處事的是非標準缺失,給人的思想和價值帶來了困惑,人們陷入了情緒焦慮、認同喪失、價值分裂的道德困境。這種價值理念致使我國高校德育地位受到沖擊,無形中弱化了高校德育的實效性,同時大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低,辨別能力弱,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張揚西方的思想,不斷挑戰著我國高校德育改革的進程。
3.片面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德育價值觀的認知性困境。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高校大學生德育的基礎理論,但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以突出強調政治形態為核心,以一元化和高度政治化意識形態凸顯來推進改革實現發展,直至今天人們在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過渡強調政治性和理性的世俗精神,強調高揚集體主義卻又貶抑了個人主義。在誤解和片面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價值觀的同時,我國傳統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被全盤否定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傳統的德育價值理念的喪失,信仰缺失,導致社會道德虛無茫然道德淪喪。相應地,出現在高校大學生德育的結果就是傳統的理想化德育中的倫理理想被政治理想所代替,形成了泛政治化的德育模式,這種德育的模式過度強調道德的階級性和政治性,否認高校大學生德育的普遍性、獨立性,導致我國高校大學生德育模式帶有強制性的色彩,個體缺少了主體性和自我性,扼殺了人的創造力和發展。學生表面上恭恭敬敬地認同和努力學習,但是內心卻不認可甚至質疑。這種現象本質不一的現實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我國高校德育改革的進程。
4.傳統教學模式和高校德育自身的內部性困境。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德育培養模式長期保持在過去的傳統培養模式中,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這種傳統的培養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培養目標片面化,過度強調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忽視學生自身對社會的需求;德育內容陳舊化,抽象化;課堂教學采用單一的方式,雷同的德育課程的設置[4],忽視學生的個體性差異,輕視內在動機和需求。這種教學實踐注重大學生德育認知水平的培養,以課本解讀和課堂教學來實現大學的德育活動,缺少實踐性活動,忽視了大學生德育的真實感受和德育體驗,導致大學生道德的認知和道德實踐存在較大的差距,致使德育實踐活動失去了它的價值和生命力。這種課堂教學理論和社會實際脫節的德育教學模式弱化了德育的功能,打擊了教師的積極性,高校德育改革進程滯后。在現代工具性、理性和實用主義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整個教學環境“重科技、輕人文,重智育、輕德育,重專業課、輕公選課”,[5]同時進一步引發的學生信任度低、權威性差和說服力弱現象,高校德育改革面臨重重困境與挑戰。
二、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高校大學生德育的辯證關系
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高校大學生德育是整體和部分的辯證統一的關系,是目標性和階段性的辯證統一,是結果和原因的辯證統一,是形式和內容關系的辯證統一,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統一。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論是高校大學生德育的理論源泉,高校大學生德育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手段和方式,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只有實現大學生德育的高度發展,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又推動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和道德修養的提高。
1.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我國高校大學生德育建設的理論源泉。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目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切動力源泉,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一切發展包括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只是為了實現人全面自由發展的目標。所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質。”[6]馬克思主義中的人是一個完整的人,是一個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人。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不僅包括自然屬性的發展,即人的最基本生存保障和滿足,也包括一個人的社會關系豐富發展和精神境界的極大提高。“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都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7]這說明馬克思主義中的人是未特定化的①②,人的生成和發展是一個無限過程,無止境的發展,是在不斷反觀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反觀自己和對象性活動之間的關系中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具體來說,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既包括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立性、無限性、超越性和創造性在內的主體性發展,又包括人的民族性、規范性與開放性在內的社會化發展。人的主體性的發展是人的內在發展和素質的提高,人的社會化發展是人的外在發展,即人與人、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人與自然等各種關系的協調發展。[9]所謂人的全面發展指的是個人的勞動能力(包括體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的發展,是人的才能和品質的多方面的發展,是人的社會關系的豐富和發展,是個人和社會的協調發展,[10]以及個性的充分發揮和精神境界的極大提高。馬克思說:“人類全部力量發展為目的本身”,[11]大學生德育活動的本質就是要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大學生德育活動是屬于人類精神性的活動,是人力資源的開發,終極指向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高校大學生的德育活動發揮大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規范大學生的行為,調控人與人、社會、自然關系,引導大學生對精神性生活的追求,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導大學生進行價值追求和價值創造、價值選擇和價值實現[12],實現大學生的個性解放,提升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是以滿足和發展人的需要,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因而,我們在進行德育活動時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論指導。
2.我國高校大學生德育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關鍵手段和方式。所謂高校大學生德育,也即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和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社會實踐活動。[13]我國高校大學生德育實踐是置于社會生產實踐中,是通過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修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高素質的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它所關注的是人的本質、價值,關注的是人生的意義、思想的發展。德育活動的本性是超越,是對人現實的超越[14],所以高校德育就是要促進大學生不斷超越當下的現實道德,使之成為一個道德上理想的、應然的自我,這種理想和現實、實然和應然的實踐活動矛盾運動不斷推動著高校德育向至善的方向發展,使大學生不斷自我完善和自我升華,通過堅持全面發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培養目標。通過高校大學生德育的建設提升大學生的思想素質,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完善,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一個手段和方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從工廠制度萌發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力和體力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5]教育作為培養人才,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最佳手段和唯一方法,不僅能實現提高人的科學技術能力、人的素質修養、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發展人的個性目標,也能為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反過來又促進了人的發展。但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基本砝碼和準則則需要德育來衡量,德育教育就是要引領人過超越的道德生活,實現道德對人生的肯定、調節、引導和提升功能。德育是實現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手段方式,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又提高了人的德育水平。
三、我國高校大學生德育的實現路徑
如何實現高校大學生德育的有效性發展,培養21世紀的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終極目標,是現階段我國高校德育面臨的一種重大的難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實現高校大學生德育的實效性,應該堅持理論性、實踐性、全面性、開放性和創新性的原則,將深化理論認識、轉變教學模式和完善工作體系相結合起來,促進我國高校德育特殊化、現代化、國際化、規范化發展。
1.理論路徑:堅持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指導,深化理論認識,更新高校德育理念。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高校大學生德育是相互促進的,我們需要堅持階段性目標和終極性目標相結合,將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的實現貫徹到階段性目標的過程中,以階段性目標推進個人目標的實現。深化理論的認識,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念指導我國高校大學生德育的改革。
(1)核心路徑:堅定政治素質培養和意識形態的導向,保證高校德育改革方向。堅持堅定的政治方向和意識形態的導向,是保證在高校大學生德育改革中不變質不錯位的核心要求。德育活動本身是具有階級性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16]德育活動作為統治階級滲透意識形態的活動,保證社會主義的性質和方向,是為政治服務,能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對人價值理念、理想信念引導的活動。而高校德育在實現政治意識形態的培養上起到關鍵的核心的作用,保證高校大學生德育的政治導向不變,高校德育以培養政治化的理想個體為目標,突出人道主義、集體主義和勞動教育的德育內容,倡導列寧的灌輸理論,向大學生宣傳先進的思想意識和既定的道德規則或價值立場,通過榜樣示范,制造輿論氛圍,從而不斷提升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引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和社會發展協調一致,以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促進學生個體政治素質的提高③,堅定社會主義的立場,進而實現高校大學生德育的有效性,才能實現高校大學生德育的育人功能和開發功能,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2)認識路徑:將馬克思主義人學和我國傳統仁學相結合,構建高校德育新理念。馬克思主義中的德育價值理念本質上與我國傳統德育理念是相一致,共生的④,我們需要通過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和我國傳統的德育理念的關系,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大學生德育體系。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核心內容是一切圍繞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把人的本質看成生成,這些思想即是我們傳統文化中原來已有的東西也即原有的文化意識形態指引著我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而以儒家德育資源為代表的傳統德育在價值取向上以仁為本,倡導仁者愛人,強調人性的內在價值,強調一切以人為中心,兩者在生成和仁愛之間形成了共性———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展,構建新的德育理念,我們需要從原來已有的傳統文化中去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繼承和沉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理念,以傳統德育價值理念為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高校德育理念是我們促進高校德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促進高校德育改革的認識性路徑。只有實現馬克思主義和傳統德育理念相結合,促進高校德育特殊化發展,才能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3)關鍵路徑:扭轉對個人與社會價值的辯證關系的認識,推進高校德育改革進程。“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性,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7]人的本質屬性包括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強調人的本質不在于自然屬性,而是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占有,這說明馬克思主義強調的所謂的個人主義是指個人利益包容于集體利益之中,是建立在個人利益獨立的基礎上,強調個人和集體的協調發展。人是社會中的人,任何個人都不能離開社會而生存和發展,社會是由人來組成的,要求個人的利益服從社會的利益,集體利益高于個人的利益,社會利益也要關注個人的利益,個人的利益和價值不能忽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高校德育的建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在價值的取向上堅持義利兼顧,將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起來。高校大學生德育是通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服務的,是服務于政治建設的,要堅持整體性和個體性相結合,將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結合起來,在強調社會價值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個人價值,關注學生德育情感,滿足學生個性需求,才能更好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素質的提高,促進高校德育社會化發展,進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4)必要路徑:吸收西方德育精華、掌握高校德育規律,推進高校德育改革。當代我國已經成為了經濟全球化的重要一員,并積極參與到國際文化發展中,而后現代文化已經成為多元文化家族的一員,其力量正在通過思維范式的變革、文化意識的反省、道德觀念的更新等途徑或明或暗地釋放出來,牽制著高校德育的改革。后現代文化反對道德的本質主義,倡導道德多元主義,反對道德的整體性,倡導道德的局部和邊緣;后現代化主義突出道德的差異化、邊緣化,反對單一整體化研究,注重道德教育研究的多元化和動態化,摒棄單一化、靜態化思維;重視話語分析和敘事教學的研究,祛除單純的邏輯分析與理性教學的行為習慣,[18]對于我們進行高校大學生德育的改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只有有效利用西方文化,方能實現我國高校德育的有效改革。同時,西方價值理念的滲透是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變化的因素之一,充分認識西方的價值理念的可取性和對大學生影響的規律性,才能實現高校大學生德育改革。高校大學生德育的特殊規律是思想品德的社會規范性和外部影響的廣泛性,思想矛盾轉化的自覺性,各種心理因素發展的不平衡性和要求的同步性,以及德育過程的多端性,品德形成的實踐性,品德發展的漸進性、反復性和階段性,更強的社會性,更高的自覺性,即成性和可塑性的統一,理論升華和實踐升華的統一。[19]社會價值理念的變遷,是我國高校大學生德育的規律,要求我們將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學生自身的規律結合起來,實現我國高校德育改革的有效性。我們要堅持德育主體的自律性和客體的他律性相結合,以他律促進自律的有效性,以自律實現他律的實現性。實現高校德育有效性的核心路徑、認識路徑,關鍵路徑,必要路徑相互促進,共同推進高校德育改革進程。核心路徑保障高校德育改革的方向,認識路徑更新德育理念,關鍵路徑轉變高校德育的認識,必要路徑是擴張高校德育的空間,只有四條路徑的相互協調促進,才能有效推進高校德育改革,提高大學生思想素質,實現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2.實踐路徑:將生活和德育相結合,實現高校德育生活化和生活化的德育教學模式。高校德育歸根結底是一門“人為”和“為人”的學科,是在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指導下建設發展的,高校德育的改革要堅持理想性和現實性相結合,將大學生生活和德育結合起來,將現實融入大學生德育培養中,促進高校德育生活化發展。把德育的過程還原為人的生活和實踐當中,實現生活和德育、情感和需求的有機統一,實現個體思想行為和社會生活的統一,關注學生的知行合一,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和生活感受,把學生已有的認知走向實踐,以現實發展推進理想目標的實現。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要求,我們需要扭轉傳統德育理念中對人冷漠的價值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導,這要求我們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理念的指導,將其全面貫徹在高校德育的實現活動中。消除榜樣教育的神話色彩,回歸榜樣原型的日常生活的基礎,走出絕對理性主義為道德教育的抽象邏輯以及由理性主宰的種種不寬容和專制行為,高校大學生德育目標和教學的研究應實現這種變化,從道德的差異性、多元性、共生性上探討道德教育的一系列現實問題,[20]從而促進大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21世紀人才。改革德育教學的內容,豐富高校大學生德育的內容。把握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主動權和有效性,通過增加生活德育、生態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在生活中得到體現和升華。增加以網絡為教學工具的大學生德育課程,運用現代的傳播工具和通訊手段、視聽技術,變革教學方式,綜合采取演講式、討論式、辯論式的教學方式[21]實現高校德育的實效性;堅持虛擬發展和現實發展相結合,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加強網絡文化陣地的建設,構建大學生發展的虛擬平臺,利用和發展網絡能產生巨大的輿論和宣傳效應,打造一批適合青少年身心發展需要的網絡平臺,引領網絡輿論潮流的發展趨勢,可以更有效地服務學生[22]。同時加強心理咨詢,了解學生實際,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衛生水平。實現高校大學生德育尊重個人差異性轉變,堅持教學活動雙主體互動。轉變傳統的道德教育的榜樣忽視了道德生活的真實性和主體差異性,實施男生女生差異性教學⑤,強調道德教育應在尊重學生認識的差異性和道德價值選擇多樣性的前提下,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能夠以不同的方式構建自己的道德意識,做出自己的道德選擇;統一自身的思想和行動,實現高校德育生活化和生活化德育的教學模式。
3.工作路徑:以黨建促德育,打造高素質的德育隊伍,完善德育的工作體系。堅持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加強高校大學生德育的社會實踐,通過在實踐中提升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培養學生的道德選擇和批判的能力,提高明辨善惡是非能力。加強大學生黨建促進德育工作完善,引導大學生思想素質提升。學生黨建工作是以培養堅定的理想信念、引導大學生的政治理想為主要目的,對大學生德育和思想素質的提高、堅定的政治素質的培養起到十分關鍵作用。構建大學生黨組織,發展學生黨員,對正處于以政治意識形態為主導的大學生思想素質階段起到了引導、啟發和促進的作用,能夠有效地實現大學生德育的目標。培養和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質高意識、堅持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具有專業素養的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高校德育隊伍,實現高校大學生德育規范與發展,是保證高校大學生德育改革的重要要求;是實現高校德育改革的實效性的必然要求。
四、結語
我國高校大學生德育的改革進程正在逐步推進,但是面對現實困境的阻擾,如何爭取快速和有效地推進我國高校大學生德育的進程是現階段我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大難題,這需要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指導,也需要國家、社會各方面力量的相互協調共同推進。
作者:丘小維工作單位:廣西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廣電局工作總結3篇
- 下一篇:黨的群眾路線活動實施方案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