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德育
時間:2022-10-31 08:17:05
導語: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德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目的。語文教學與德育兩者只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和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德育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所以,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用潤物細無聲的辦法,不著痕跡地在各種語文學習中滲透德育,讓學生在無形中得到改變、提高。
一、抓住教材中的德育切入點,進行德育滲透
語文教材的中的課文都是經過層層篩選,精選出的適合小學生接受能力,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學作品,它們或描寫祖國大好河山,抒寫自然美;或描寫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或塑造大愛無疆,心靈崇高的人物等等。作為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優美的課文,發揮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積極探索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價值,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準德育切入點,進行德育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忌空泛、枯燥地說教,人為撥高,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要做到兩者有機統一。教師要深入備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
二、借助文本中字、詞、句的解釋,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意圖隨處可見,可也不是學生一看就能領悟的,有些德育深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對字詞句進行深入講解,很可能會忽略其中的德育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字、詞、句,借助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和運用中受到德育。比如,《釣魚的啟示》中的這句:父親劃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這時是晚上十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后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讓學生充分理解這句話的意義,學習那位父親身上一種守信用的品質,也讓學生和作者一樣真正能懂得“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這句話對樹立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實現語文教學中的德育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三、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通過體驗生活,融入自己的情感后,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的一種自主創造的思維活動過程,也是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體現自我個性和內在感受的方法,是塑造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的一種途徑。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與思想活動,在學習中引導他們觀察社會、認識社會,深入地了解社會,并在作文學習與練習中,用自己的語言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對社會、生活的認識,明辨是非,認識對錯,達到德育的目的。
四、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語文課堂中的德育怎樣才能讓學生接受呢?作為教師,我們要寓德育與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積極、主動去體驗和感悟,從而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啟迪,體驗德育魅力。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以說,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直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態度、情感,將直接影響、感染著學生。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的一言一行,優雅儀表、文明談吐,對學生來說都是模仿的對象,都有表率的作用,對樹立學生信心,培養學生堅強意識和文明行為,起著關鍵的作用。使學生有意無意地立志要做一個像教師這樣熱愛工作、關心他人、積極向上、豁達開朗的人,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認真學習,天天向上,努力讓自己以后能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總之,《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使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在工作中不斷地研究、探索,使德育與語文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將寓德于教真正落到實處,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達到德育的目的。
作者:張巧鳳 單位:秦安縣教育體育局教研室
- 上一篇:班級德育觀察日記作用及記錄方式
- 下一篇:教師德育勝任力及轉向與培養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