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中職護理德育價值及應用

時間:2022-01-18 09:41:46

導語:多元中職護理德育價值及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多元中職護理德育價值及應用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體現,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驚蟄為例,從中職護理德育角度出發,探索如何對其進行深入挖掘和合理應用,以有效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職護理德育教育中的運用效率,豐富當代中職護理職業教育的德育內容,培養當代中職護理學生的民族精神,提升人文素養,提高職業認同感,增強社會實踐能力。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職護理;德育

二十四節氣要全面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必須充分利用學校德育關鍵點即德育課堂,選取開發新課程資源尤其是中華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資源,提高德育課堂的教學效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口傳心授及其實存形態,以生活化、藝術化的形式跟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變化得以世代相傳。筆者認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中職護理專德育是必要的、可行的,因為其具有三個特征。第一,針對性。中職護理專業不同于普通高中,沒有應試升學壓力,有利于進行德育教育創新。第二,趣味性。中職護理課程多,內容復雜,知識點枯燥。中職護生對傳統的灌輸式的學科教育本能地排斥有明顯的抵觸情緒,而二十四節氣驚蟄被融入到日常生活,簡單易懂,能夠激發其成就感。第三,時代感。醫患、護患糾紛事件的逐年上升影響著中職護生的就業心理,而中職護生作為醫務工作者的后備力量,讓其理解傳統文化,有利于激發其職業認同感,提高做好崗位工作的信心。

一、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

在信息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大背景下,中等職業學校道德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中職生通過互聯網等各種新媒體渠道快速大量獲取信息,被動地處在各種各樣的制度、文化、信仰的環境中,其文化信仰和民族認同難免受到影響。為了應對這樣的大環境沖擊,對中職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教育刻不容緩。農歷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我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方法,也是傳統歷法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學生從文獻記載、互聯網、問卷調查和詢問家族長輩等多種渠道追溯其歷史由來,在一系列的自主探索過程中領會到“驚蟄”這一節氣的內涵,從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幾經變革,仍然被沿用至今。《夏小正》曰:“正月啟蟄”。漢朝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進入唐代以后,“啟”字的已無必要避諱,“啟蟄”又被重新使用。但由于用不慣的原因,大衍歷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并沿用至今。驚蟄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緩慢的潛移默化過程,它在人民生產生活中不斷變更、創新,最終又服務于人民。學者鮑占斌曾說:“優秀的文化遺產積淀了民族的共同心理結構、文化情結和價值取向,使我們一見如故,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讓人有一種心理上的認同感和融合感,從而產生心理上的共鳴。”驚蟄這一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兩千年來民族文化的沉淀。讓中職護理學生自主探尋驚蟄這一節氣的歷史起源和發展的過程,能夠增強當代中職護理學生的集體記憶和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愛國主義情懷。

二、思想道德與職業美德

中職護生主動體驗、主動學習和主動認知傳統文化,結合專業特點,最終達到兩個“認可”。一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可,在日常生活和今后工作中傳承;二是對護理職業的認可,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堅定職業信念和崗位信仰,樹立職業美德。運用驚蟄的傳統民俗小故事寓教于樂。1.“祭白虎”,化是非,多寬容。民間傳說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吃人。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張繪制的老虎,用生肉抹在其嘴上,使之不能張口說人是非。中職護理班級中常會出現背后議論他人是非等現象,原因是體諒不到他人所難,不懂換位思考等,由此引發同學間矛盾、寢室間矛盾甚至班級間矛盾。創設班級“白虎信箱”,學生每日一封“白虎信”,內容為他人的優點,在次日早自修花5分鐘時間隨機抽取宣讀。讓學生通過此種方式學會寬容,增強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臨床護理工作護士會接觸到不同的患者和家屬,也會由于工作原因接觸到患者隱私。作為醫護人員,設身處地為患者和家屬考慮,對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大有意義。2.“打小人”,驅霉運,樹信心。打小人指通過拍打紙公仔,驅走身邊的小人瘟神,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懣。由此啟發學生碰到不良情緒,要學會自我心理暗示,合理化解不良情緒。將“優秀”鏡,置于教室后。學生每日進教室后第一件事便是正衣冠,大聲說出“我很優秀”。讓學生提高自信心,認識自我。臨床護理工作中護士要學會緩解病人及家屬緊張焦慮的情緒狀態,與其進行護患溝通,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這對進一步開展護理工作大有裨益。3.“蒙鼓皮”,順規律,記慎獨。驚蟄,指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而人類也要順蟄那天。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而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于中職護生而言,即5W1H“工作內容(What)、責任者(Who)、工作崗位(Where)、工作時間(When)、怎樣操作(How)以及為何這樣做(Why)”慎獨精神貫穿始終。學生既對“蒙鼓皮”有了新的體驗與認知,又從中得到新的啟發和感悟。

三、書香班級與文化校園

1.提升中職護生的科學文化素質。“驚蟄”作為歷史文化的優秀產物,涵蓋了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產生活狀況、文化發展等方方面面。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它又包含了知識屬性和文化屬性。因此,從中挖掘其豐富的知識文化內涵,讓驚蟄走入中職護理德育課堂勢在必行。從農俗諺語“驚蟄吹起土,倒冷四十五”,到唐代詩人賈島的詩詞“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余”,再到現代畫家吳藕汀的詩畫《驚蟄》,更有中國郵政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獻禮的《二十四節氣》的重頭郵票,無一不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這是中華民族對節氣的不斷傳承和創新。從詩詞、繪畫到郵票,歷史以更藝術更生活化的表達方式,彌補了官方記載的不足,使得“驚蟄”以一種“活”的形態展現在人們面前,實現了中職護生跨學科、跨領域知識學習的目標,提高中職護理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2.豐富中職護理德育的方法和手段。通過多種渠道,煥發出“驚蟄”在新時代的新生機。“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例如在課堂內開展每日吟誦節氣詩詞活動;校內組織“驚蟄詩詞知多少”擂臺大比拼,發起學生之間的文化PK,激發其興趣和斗志。“請進來”與“走出去”,將驚蟄主題的書畫展示于校園文化長廊,指導學生開展書法、繪畫、漫畫和服裝設計等活動,將優秀作品展示在學校文化藝術周活動中。“線上”與“線下”互相交融,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加大宣傳力度和影響力。組織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社團,引導學生自主創業設計相關的節氣海報、書簽、掛件、手機殼和圖書等,擴大校園影響力;對相關活動的開展情況進行追蹤報道,以專題欄目的形式到學校公眾號、社團網頁、微博微信中,建設文化校園,進一步提高社會影響力。

四、護理養生與社會實踐

1.全方位多渠道開展護理實踐。護理實踐是中職護理學生“做中學”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護理實踐,讓中職護生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體會護理職業的內涵與真諦。驚蟄后,萬物蘇醒,各種細菌病毒活躍,水痘、流腦和感冒等都容易流行爆發。結合相關護理專業理論知識,一是組織開展班級內情景劇表演,將春季傳染病的防治內容與方法通過故事的形式展現出來,深入學習形象理解;二是組織中職護生制作各個春季疾病的宣傳簡報,分發至其他專業各班級及校內各科室人員;三是制作疾病防治宣傳手冊,服務于家人與朋友,對其進行講解和答疑,學以致用。2.深層次多領域參與社會公益。一是針對社區、街道。《千金月令》“驚蟄日,取石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組織中職護生開展社區、街道驚蟄后防蟲滅蟲的宣傳,并進行防蟲藥的公益發放。二是針對敬老院、養老中心的老人。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開展“敬老院送溫暖”活動,為老人義務服務測體溫、量血壓,講解驚蟄時節飲食和起居的注意事項和常見肝病的防治。三是針對醫院的肝炎病人。組織中職護生附屬醫院見習,為住院的肝病患者進行肝病知識講解和健康宣教。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二十四節氣驚蟄為例,對中職護理德育的多元價值進行分析總結。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要注重挖掘它的德育價值,充分應用于中職護理德育,真正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生”作用。

參考文獻:

[1]鮑展斌.文化遺產哲思—馬克思主義文化遺產觀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2]高揚元.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節日的德育資源及其開掘應用[J].民族藝術研究,2011(3).

[3]王水維.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校德育功能[J].江蘇高教,2015(5).

[4]莫雪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德育價值及保護[J].中國商界(下半月),2010(10).

作者:王宇 單位:桐鄉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