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分析

時間:2022-12-08 10:18:15

導語:德育原理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原理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分析

[摘要]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對專業課認同度高,學習主動性強。為實現德育原理專業課教學和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提升課程教學的德育價值,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應在德育原理課程思政建設中增強教師課程思政育人意識、加大教師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力度、更新教育理念與創新教學方法。

[關鍵詞]課程思政;專業課課程;德育原理

8年,課程思政開始面向全國高校大范圍推廣和實踐,引發研究熱潮。盡管課程思政建設受到推崇和重視,但在實際推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德育原理是教育類學生的一門專業課,是教育學本科專業的必修課程,該課程具有“德育規律,促進德性成長,開導生命智慧,凈化思想靈魂,堅定理想信念,拓展生命價值,求真趨善臻美”的課程特色和課程理念。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夠合理地分析和判斷道德現象,培養積極的道德情感,形成積極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只有高校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力合作,發掘其他各類課程所蘊藏的價值引領、道德教育功能,促進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才能實現“三全育人”。[1]

一、德育原理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優勢

(一)德育原理課程有著與課程思政建設契合的育人目標

德育原理以德育概念、德育本質、德育功能、德育過程與方法等為主要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德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從多種視角觀察德育問題,構建學生分析問題的理性框架,讓學生能夠合理分析和判斷道德現象,培養學生積極的道德情感以及樂觀的人生態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課程思政是在各門課程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提升大學生政治認同,積極引導廣大學生熱愛和擁護黨,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德育原理與課程思政在育人目標上是契合的,兩者都注重學生政治素質的培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道德,達到育人育才的目的。

(二)德育原理有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元素

德育原理課程內涵豐富,以思想育人為重點,其德育內容章節,更是蘊藏豐富的思政元素: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掌握建設祖國的本領;通過集體主義教育讓學生能夠在集體中成長,在集體中學習,愿意為集體服務,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與責任感;通過基本道德品質教育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擁有誠實、善良、正直、仁愛等品質,提高個人修養,讓學生明辨是非,有正確的善惡判斷能力;通過信奉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擁有健康自覺的價值生活等。德育原理為教師提供良好的素材和渠道,有助于教師細致入微地將思政元素融入知識傳授過程,實現價值性與知識性統一,做好育人育才工作。

(三)德育原理有著與課程思政相通的融合方式

德育原理作為教育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教學方式多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采用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通過案例分析,組織學生運用所學的德育理論進行深刻的溝通交流,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錘煉思維的目的;通過角色扮演,在學生表演過程中調動學生情感、抓住學生心理,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角色所面臨的問題,學會換位思考,認識自我;通過小組討論,學生為解決一個問題,在集體中進行思維碰撞,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在討論中既能使學生鞏固所學專業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德育原理教師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鍛煉學生思維,能夠使學生合理地分析判斷道德現象,培養學生積極的道德情感,形成積極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而課程思政也是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通識課中,與德育原理有著相通的融合方式。

二、德育原理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內容

德育模式是德育原理主要內容之一,上秉抽象理論,下承具體實踐,既是道德理論的規范化,又是具體經驗的概括化,引導學生用新的視角看待道德問題,了解新的道德理論觀點以及促進道德發展的原則和方法。在德育模式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使抽象的理論鮮活化,無聲地將思政素材和理論內容融合滲透,便于學生理解學習。

(一)在認知模式中融入課程思政

認知型道德發展理論是德育原理核心的理論。柯爾伯格繼承了皮亞杰的觀點,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發展階段模型,對個體的道德發展和學校道德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促進了道德現象研究和道德教育的科學化,也為我國的道德教育改革和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來源。[2]教師通過講授法在認知模式中融入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道德知識的傳授,在案例中引導學生對某個道德現象進行細致分析,不同的立場,觀點的對立,讓學生能夠合理分析和判斷道德現象,朝更高一級的道德水平發展,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學生正確的道德信念,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理念。

(二)在體諒模式中融入課程思政

體諒模式是由英國德育專家邁克菲爾等人建立的一種德育模式,主張教育就是要學會關心,該模式把道德情感培育置于首位,以一系列的人際與社會問題啟發學生的社會意識。[3]通過角色扮演法在體諒模式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一方面提高學生課程參與積極性,掌握課程理論,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自我表達、溝通交流、相互認知的交往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學會體諒他人,學會換位思考,堅守人性本善,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大力倡導民主的德育觀,培養新時期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全面推進。

(三)在社會行動模式中融入課程思政

紐曼開發的道德教育社會行動模式,主要整合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行動等多個方面,主張道德教育以及培養學生的社會行動能力。[2]在該模式中融入思政元素,通過品德實踐和對品德行為的價值領會、策略練習、恰當的嘉獎與責罰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鞏固學生的品德信念,錘煉學生的道德品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在公共決策中個人的公民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關注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價值觀的踐行,提高學生的道德責任感,注重實踐育人理念,以學生為本,促進理論與實踐體驗相結合,從而更好地實現德育目標。

(四)在集體教育模式中融入課程思政

通過情感陶冶法在集體教育模式中融入思政元素,借鑒集體教育中的勞動教育,附帶適當的懲罰,強化學生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在“通過集體”原則下引導學生在集體中成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以及對國家、社會、集體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集體中”原則有助于學生形成群體意識,學會關心、尊重他人,從集體獲得知識和友誼,提高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為了集體”原則能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使其愿意為集體做出貢獻,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才能和堅強的品格,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幫助學生成為有道德修養的智慧人。

(五)在價值澄清模式中融入課程思政

價值澄清模式主張當今社會不存在一套公認的道德原則或價值觀傳遞給兒童,在作每一個選擇時,大多數人都是依據自己的價值觀作選擇,因此要創造條件,利用一切有效的途徑來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該模式中,教師可以使用案例討論法、說服法、示范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自覺參與到課堂中,在課堂有限的范圍內給學生自由選擇、自主判斷的機會,不強求學生有問必答,對學生的觀點不要批評、灌輸、引導,要讓學生獨立負責地作出選擇,擁有個人的思想和批判思考的能力。教師啟發式的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獨自思考、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養成積極的道德情感以及樂觀的人生態度,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引導學生求真、求美、向善,全面提高人才質量。

三、德育原理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

(一)增強教師課程思政育人意識是基礎

部分德育原理的教師只重專業知識傳授,輕育人,在觀念上習慣性認為教師的職責重在知識傳授,只需要充當“智育”角色,而忽視教師“德育”的角色,不能自覺將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在學生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方面,也認為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生本身,以及學生父母、班主任、輔導員的引導和關注,這和專業課教師是沒有多大關聯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未把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起來,高校專業課對學生而言是極其重要的存在,專業課教師和學生接觸、溝通交流的時間比其他教師多,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也比其他課程更加主動和積極。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強調的是在知識傳授中凸顯價值引領,在價值傳播中理解知識內涵,其出發點就是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理念,教師不僅是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者,還是落實育人育才最重要、最直接、最有力量的第一人。因此,要提升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意識,教師要發揮專業課的優勢,充分認識到專業課程建設與專業人才培養的內在關聯,著力提升課程建設的政治高度、人文情懷和責任擔當,挖掘課程的育人功能。在德育原理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完成教學任務后就遠離課堂,不再關心學生的其他事務。教師可以在課程理論知識講解完畢后,關心學生課后生活、思想以及解答學習上的疑難點,結合當下社會熱點事件一起溝通探討。在專業課理論中滲透思政教育,德育原理教師可以向思政教師請教,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參加課程思政培訓,在課前了解學情,課中采用合理新穎的教學方法,搭建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橋梁,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課后針對本節課情況反思改進,提升育人成效,正確平衡教書和育人之間的關系,多關心學生的課后生活,在學習和生活中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加深對學生的認識,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二)加大教師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力度是關鍵

部分教師由于經驗不足、學科特點和性質以及思政理論基礎不扎實等方面的原因,對所授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很難找出專業知識和思政融合的切入點。德育原理的教師也不例外,存在形式上推廣課程思政,融入生硬碎片化,缺乏靈活性,空談愛國、誠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備感無聊,專業課和課程思政涇渭分明等問題。要想做好育人工作,落實課程思政,教師需要加大對德育原理這門課程所蘊含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利用好專業課這個課程思政的媒介,從德育原理核心的教學理論、學科發展史、國內外學者重要思想、個人成長經歷等進行探索,融入學生感興趣的思政內容,如工匠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職業素養等,采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情境模擬、結合與課程相關聯的社會熱點事件、失敗的教訓、警示性的問題,提高學生辨識能力和責任意識。[4]在教學過程中多角度、多方位提取蘊藏的思政元素,既能使學生掌握課程的重點理論,學好專業知識,又能升華學生的思想和認識,主動回應學生生活中所遇困難和不解,促進學生心靈成長,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民族自豪感,搭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橋梁,使課程思政所傳遞的價值理念能夠得到深入的理解和認同,更好地推動高校課程思政的開展和落實。

(三)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是重點

部分德育原理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還需要與時俱進,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和方法,展示鮮活的、高質量的、有趣的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度。[5]課堂缺乏吸引力、鮮活力、時代感,就會降低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期待值,不愿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很多教師都專注于自己的科研任務,把課程教學當作副職,未曾關注學生的政治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等。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特別是德育原理這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需要教師用心鉆研教材、進行教學探討、觀看名家教育講壇、多參加學術講座,用長遠的目光、開闊的視野在德育原理教學中增加思政味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有理論闡釋又要有思想啟迪的生動和感染力,了解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關心的話題,在滿足共性的基礎上也能滿足其差異性,提高學生積極性,滿足學生對課程的期待和訴求,在課后通過教學反饋、討論答疑、學業指導等方式逐漸建立教師與學生的雙向溝通渠道,更好地修正課中存在的問題。只有知識呈現方式靈活,提問百般,學生參與度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才能在專業課學習中鍛煉思維能力,教師才能在交流中引導學生積極健康成長,在言傳身教中落實立德樹人。

參考文獻:

[1]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2):-.

[2]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7:-36.

[3]伍曉輝.社會行動模式對我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啟示[J].三江高教,4(2):1-23.

[4]楊玉泉.關于課程思政建設的幾點認識[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4):-.

[5]王曉紅,徐敏,王新月,等.基于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J].包裝工程,0(S1):-118.

作者:胡芬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