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教學觀的改造

時間:2022-03-18 02:13:00

導語: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教學觀的改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教學觀的改造

概栝地講,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為了實現這一根本任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本次課改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工程當中,有一個至為重要的理念,那就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所謂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就是要求教育教學要促進人的不斷創生,注重人的可持續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有人根據生態學原理,在生態農業的啟示下,提出生態式教育。這種生態式教育既不同于灌輸式教育,也不同于園丁式教育。灌輸式教育是一種為適應工業化而加速培養專業人才的教育。其要害是像工業化農業那樣,把學生看成是一種可榨取的土地,而不像生態農業那樣,主要培養土壤的自然生育能力。這樣,學生固然可以掌握豐富知識,但卻失去了創造能力。園丁式教育的致命之處,是把人的潛力看成一種像海底的石油一樣早已經存在,只要去開采的物質。與它們不同,生態式教育認為學生的潛力不是現成的,而是在一種不斷的相互作用中生發出來的,因而也是無限的,在我們看來,生態式教育就是促進人的創生。而要真正促進人的創生,必須進行一系列教學觀念的改造。筆者認為,教學應建立注重人的生命發展的價值觀,即教學應是一種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歸的教學,它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蘊涵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一、新教學觀的基本概念

(一)尊重生命的獨特性。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獨特性,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精神世界。尊重生命獨特性的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他懂得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自我,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機會,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那種無視兒童存在的教學,從根本上講就是否定了生命的獨特性。

(二)理解生命的生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也是非特定化的存在。人的“非特定化”意味著人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注重生命發展的教學證明了生命的未完成性、未確定性以及由此而具有的生成性。教師所要做的是創設一個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長的情境,把學生的生命力量引發出來,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歷程。

(三)善待生命的自主性。人生來就具有認識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注重生命發展的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覺地認識自我、追尋自我、提升自我,在自我不斷超越的過程中體驗到生命的力量與意義。

(四)關照生命的整體性。注重生命發展的教學是讓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生在認識知識的同時,感受和理解知識的內在意義,獲得精神的豐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長。

二、新教學觀的具體內容

(一)教學思維觀

以往,我們固守的教學思維是一種“確定性思維”。即把教學看做為按確定路線展開的,教師備課僅僅就是備教材,而備教材則往往又變成備教材的知識點和教材規定的路線。接下來,教學就是按教材所預先規定好的進程式跑道來進行,不能有一點脫離跑道的現象存在,甚至在什么時間跑到什么地方,都預先給規定好了。這顯然沒有人的創造性的展現。為此,必須轉換教學思維,確立起“生成性思維”,具體表現:一是重創造,反預定。教學不是一個被給定的物,而是由人給定的活動,是人生命的展開。這就意味著教學在展開之前,是不能完全被預見的,這種不可完全預知性就意味著教學過程的創造性。它不僅關注教學過程的流,而且更關注教學過程的變。所以作為有創生性的教學,它不應該是教導的,而應是幫助的、激勵的和富有挑戰性的,是在不斷的相互作用中發生著轉變或格式塔式的轉變,不再是排斥斷裂、突變,而是積極地利用它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轉變知識的疆界,甚至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創生,而且還有意義的顯現。三是重差異,反同一。生成性思維就是要重視差異性,不強調絕對的同一性和標準性,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觀點、看法、理解、體悟,教師甚至有時要隨時就學生的看法、觀點與學生展開對話,或引導學生相互對話,真正尊重學生發展的特點。

(二)教學過程觀

教學不只是傳遞知識的活動,而是一種生命活動,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教學充滿著人文關懷與生命情趣。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特征:

1、基礎性特征:課堂教學是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的,課堂教學的價值和效果不是即時性的,而是顯現于學生終身發展的作用之中。

2、民主性特征: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生生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3、活動性特性: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生生間的活動,是課堂生命活力的具體體現。

4、層次性特征:課堂教學中教的層次性和學生學的層次性,體現了教學中對人的關注,課堂應使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是其最顯眼的標志,沒有人會被無情地打擊,更沒有人會受到法庭式的審判。

5、開放性特征:課堂教學要激發教師和學生的活力,形成時間上、空間上和人際上的多維交流和聯系,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

6、生成性特征:課堂教學應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課堂教學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時空。

可以這樣地概括:課堂教學過程是溝通、對話、交往的過程,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將課堂教學看作是師生生命活力和生命價值的體現,課堂教學的知識傳授過程是知識的生成與生長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和播種活的知識,學生要生成和生長新的知識。唯如此,才會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三)教學評價觀

我們認為,注重生命發展的教學有著新的教學評價觀。當然,現行的以考試為軸心的教學評價制度,也有著一定的價值,但同時也不應忽視其存在的諸多弊端。首先,它面向過去。教師很少就學生的作業與學生進行交流,更少有教師重申或利用測試作為未來學習的基礎。其次,面向分等。這種制度獎勵強者、幸運者和順從者,而責備和懲罰不幸者、遲鈍者,不能適應環境者以及那些與眾不同的和感到與眾不同的人們。最后,面向分數。無疑這樣的評不會促進人的發展乃至創生。那么教學評價改革究竟路在何方呢?要構建和實施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應努力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評價主體的多元性。開展不同主體之間的評價活動,不僅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應包括學生對教師,學生對學生,學生自我和教師自我的評價,尤其要特別注意學生自我和教師自我評價在整個教學中所起的反思性和反饋性作用。

2、評價目標的整體性。教師要樹立一種動態的、多維的、綜合的、發展性的、激勵性的評價目標,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不僅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還要對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等做整體評價。

3、評價活動的過程性。評價活動要貫穿于課堂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和學生要形成過程性與動態性評價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活動中自覺地開展評價,發揮評價的作用。

(四)教學語言觀

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具有“可闡釋性”。具體說來,這樣的教學語言必須具有以下特點:

1、教學語言應該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分析性的。描述性語言是可闡釋的,而分析性語言是說明的,前者意味著教師希望保持會話的繼續,而后者意味著教師希望獲得精確的講解;前者意味著開始,而后者意味著結束。作為教師,我們需要以一定的描述方式講解課程,從而鼓勵學生與我們共同探究,通過與文本對話探討各種可能性。當然,我們不能完全拋棄邏輯,不講精確性,而是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具有足夠的不確定性,以誘使學生參與到對話中,誘發、鼓勵、鞭策學生去進一步闡釋。

2、教學語言要向學生的生活開放。教學語言本身要盡量與兒童的日常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反映他們的真實生活,這樣學生才更可能在教學中找到自己的感受,從而在教學中安置自己。

3、教學語言在語調、信息內容等方面要多一點孩子氣。以往我們的教師在很多情況下好像不喜歡以友好的口氣與學生對話,不喜歡開玩笑,總是板著面孔,粗聲粗氣,仿佛學生就是他的奴隸,必須臣服其下。而且問題往往是封閉性的,強行作出一種回答。在這樣的語言中,學生哪里還能有說話的地位、勇氣,他們只能關閉起心靈的窗戶,退避三舍了。所以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多一點和氣,多一點孩子氣,多一點親近感,只有這樣,才可能讓他們喜歡和接納,學生才能樂學、樂說、樂于參與。

三、新教學觀下應關注的兩個問題

(一)個性教育與個體的社會化

新課程改革的實踐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充分重視學生個體間的差異,珍視并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這無疑有其重要的意義。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果過分張揚兒童的個性,忽視兒童個體社會化進程,那這樣的教育勢必是片面的。在這里應強調三點:一是行為規范的社會化。從社會學角度看,行為規范就是社會或特定群體對其成員的個人行為所給予的規定性,并使個體通過這些規定的約束而形成與他人的和諧關系。因此,個人行為規范化是調整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途徑。二是價值觀念的社會化。個人的社會價值指個體在社會中存在的意義。個體的價值觀則是個體對這種存在意義的認識,這種認識常具體表現為美與丑、善與惡、是與非、利與害等的判斷。它對個體是否遵守社會規范,以及選擇什么樣的生活目標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學校教學不應強調個性教育而淡化學生價值觀的社會化教育。三是理想目標的社會化。理想和希望是人生奮斗的精神支柱,也是兒童未來社會生活目標的重要定向因素之一,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二)兒童的行為障礙及其矯正

個體的成長不僅僅是生理的發育完善,同時還意味著人社會心理的日趨成熟。問題是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這種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成熟并不和諧一致。行為障礙以其較嚴重的、廣泛的和持久的生活及社會功能損傷嚴重阻礙著兒童、心理與行為的健康發展,課堂上常見的行為障礙有:兒童多動癥、兒童孤獨癥、學業障礙等。不可否認,大多數的行為障礙問題長期以來在課堂上是被忽視的,幫助兒童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應付各種應急性事件,克服不良行為習慣,建立和發展各種正常的心理認知能力,應是我們本次課程改革的重大責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