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論文:實施素質教育的選擇
時間:2022-03-18 02:13:00
導語:教育教學論文:實施素質教育的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人把素質教育當作“筐”,什么“好事”都往里裝;有人把素質教育當標簽,想盡辦法往自己臉上貼。這是不理解現階段素質教育的表現。現階段乃至未來一個很長的時期內,實施素質教育都應該是有選擇的,不是一個可以想裝就裝、想貼就貼的工具。
一、實施素質教育的方向選擇
(一)什么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就是以人類自身的身心素質為對象,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的現代基礎教育。它具有全面性、全體性和主動性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素質教育的全面性。素質教育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等。二是素質教育的全面性。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不讓任何一個學生落伍。三是主動性。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教育。
(二)正確把握素質教育的方向
雖然各種關于素質教育的詮釋存在不少歧義,但其基本內涵都包括以下三點: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個性;學生的全面發展。換言之,素質教育就是以學生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社會性。如此以學生個體為中心來解釋素質教育,貌似正確,但是片面強調個體、個性及個人的全面發展,就容易忽視人的社會性和教育的社會性。然而時下的素質教育研究片面強調個人發展與個性發展,這在微觀理論層面是很難看出問題的。但站在宏觀理論層面上我們便會發現,這種基于個人本位的教育觀點雖然在德、智、體等具體育人目標上尚能與教育方針相契合,而教育方向和教育途徑上卻往往不識廬山真面目,乃至忘記了素質教育也是置于特定社會生產關系中的教育。教育的社會性決定:素質教育不應是為人的素質而素質的教育,而應是致力于發展社會生產力,調整生產關系,鞏固現存社會制度的教育。教育把人的素質、人的個性及發展都納入到超越生命的社會運動之中。
正是為了實現這一崇高目標,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素質教育才更需要強調教育的社會功利性,強調“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的靈魂所在。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強化特色意識,一定要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的偉大旗幟,讓鄧小平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保證素質教育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健康發展。
二、實施素質教育的考核制度選擇
實施素質教育只能逐步完善考試制度,而不能從根本上取消考試制度。
(一)不能一概否定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本身沒有錯。從字面上說,應試教育就是解題教育,也就是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教育。這樣的教育何罪之有?如果一個人連乘法口訣表都背不下來,你叫他去大街上打燒餅賣都不行呀!雖然說紙上談兵終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理論到實踐也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沒有這一過程總是不行的。蓋樓需要藍圖,城市建設需要規劃,軍隊打仗也需要事先制定詳細的作戰方案,正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我們要批判的是應試教育中的一種錯誤傾向,即:通過揣摸考試出題者的出題思路來取舍教學內容的傾向。這種傾向將應試教育引向了歧路,與原本的考試精神相悖了。原本的考試是為了檢驗教育者教育的效果、受教育者學習的效果,根據由點及面的原則,采取抽查的形式考察教育效果的一種形式;是督促教和學的手段。
(二)確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標準
教育教學質量的考核、評估是教育質量檢查、檢驗的必備標準和保持教育教學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任何一種教育都不能離開與它相適應的教育教學評估標準的衡量,否則,就無法評定教育教學的好壞優劣,素質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教學評估標準從對學生的評價到對教師的評價遞進到對學校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對推動教育健康發展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確立適應素質教育教學質量評估標準,當前須要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一是推動全社會教育評估標準的觀念轉變。沒有全社會對應試教育評估標準的觀念轉變。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向素質教育教學質量評估標準的觀念轉變。為此,要求廣大的教育科學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積極開展有關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育教學質量評估標準的探討。既要從理論上搞清楚,又要注意實踐的可操作性。發動全社會參與展開素質教育教學質量評估標準的研討。
二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作為評價素質教育質量的核心標準構建一個系統的、動態的素質教育評價體系。首先,評價內容應體現全面性和系統性,在素質教育模式下,對教育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不單是指對學生所學知識的記憶和單一的“應試”,而應包括受教育者掌握知識的多少,人格健全與否,認識能力的高低以及生活心理素質的高低等,這是教學效果的直接體現。其次,評價過程不應是靜態的,而應是動態的,這是因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教育效果和學習成績的考核應注意其提高的速度和幅度,不能簡單地進行橫向比較,否則,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次,評價方式應是多樣的,不能采取單一的應試考核制,應采取多種方式評價,才能力戒以偏概全,做到全面和系統。
三是改革現行的以選拔智育為主的高考、中考招生制度。當今我國高考、中考招生制度的弊端是:人為地造成了中學生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不利局面,使德、智、體、美、勞五育中的“智育”上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全面選拔成了單項選拔,其結果直接導致了我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走向了應試教育這一誤區。所以,必須徹底改革多年來一直影響著我國教育健康發展的高考招生制度,使高考、中考招生宏觀指揮棒轉向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的方向。
三、實施素質教育的策略選擇
(一)實施素質教育的階段選擇
按照層次遞進關系,可以將整個教育劃分為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五個教育階段。按照教育的功能來劃分,可以將教育分為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兩大階段。與上述幾個階段的對應關系是,學前到初中階段就是基礎教育階段,高中以后就是職業教育階段。
(二)實施素質教育的地域選擇
我國的農村教育,擔負著幾億人口的教育任務,其教育對象十分龐大,所以農村中小學的素質教育任重道遠,是整個素質教育工作的重點。全社會都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通過種種形式和渠道加大對農村中小學教育的投入力度,才能使農村的教育面貌有一個根本的改觀,整個社會的素質教育也才能有一個堅實的基礎。
(三)努力造就一支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師隊伍
中小學,尤其是農村的中小學,師資力量是十分薄弱的,要靠這份力量去完成素質教育的任務,那是不現實的。許多地方,文化課的教師都在勉強支撐,更不要說讓學生全面發展所需要的體育、美術、音樂等老師了。一個鄉能找出一兩個這樣的老師來,那就是天大的造化。現實中的素質教育是殘缺的。所以,為了全面實施和推進素質教育,努力造就一支扎根基層教育的教師隊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