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3-05 12:33:00
導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未成年人這一概念從法律角度上定義是以年齡為劃分標準的,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條的規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心理學一般將未成年人心理發展階段分為乳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和青少年初期——十七八歲。因此,本文中的未成年也就是指個體從出生到十八歲之前。
小康社會的思想源于鄧小平同志在20世紀末提出的實現四個現代化這一宏偉目標。2000年10月召開了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明確了今后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和目標,并做出具體的戰略部署。至此,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思想。
小康社會要堅持以人為本,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個具體的目標,而未成年人是我國公民不可學少的一部分——我國現有未成年人約3.7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3。未成年期是個體生理、心理的各項指標活躍發展并成熟的時期,因此,是個體心理素質培養的關鍵期,也是最佳時期。心理健康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基礎,只有心理健全的未成年人才能真正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力軍,同時,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長也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
一、未成年期是個體心理素質培養的關鍵時期
(一)未成年期是心理系統全面發展并走向成熟的時期
個體在從出生到成年之前,幾乎所有心理品質都經歷了一個形成、發展到成熟的過程。從個體的發展史來看,兒童出生時并不具有心理現象。這就是說人的各種心理現象是在出生后逐漸形成的。
(二)未成年期是心理品質塑造的最佳時期
未成年期是各種心理品質定型化的關鍵時期,個體心理發展——包括認知、情緒情感、意志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的幾個高峰期都在未成年期,這段時間是教育影響最容易發揮作用的時期,部分時間段是某些心理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也叫關鍵年齡、敏感期等。在關鍵期,適當的教育往往會有顯著的效果,如果教育不當也最容易產生問題。有些心理品質如果錯過了關鍵期,就很難再形成,“狼孩”、“豬孩”等現象及相關研究都證明,各心理品質如果錯過了關鍵期,不良影響將很難修復。
研究表明,1-3歲是獨立性發展的關鍵期;5歲是幼兒需要發展的關鍵期,幼兒的需要從生理需要、物質需要向社會性需要、精神需要轉化;童年期,也就是個體在小學階段,是道德品質發展的關鍵期。有研究表明,我國兒童道德認知的形成大概在7-9歲之間;道德情感的發展大約在8-9歲之間;道德意志與行為的形成大約在7—9歲之間;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未成年人進入青春期,各種心理品質突飛猛進的發展,可以說這個時期個體的成長是整個人生的關鍵期。少年期是性格發展的關鍵期;青年初期是社會化過程中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期,也是理想形成的關鍵期;青少年期是情緒情感發展的關鍵期,青少年情緒情感的成熟是青少年期的主要發展任務。
個體整個未成年期是畢生發展的關鍵期,而青少年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青少年心理發展發生了質的變化,青少年的認知、情緒情感、意志和個性發展,逐漸穩定,接近成人水平。因此,教育影響的重點應該放在未成年期,尤其是心理教育。
二、心理健康是未成年人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結果,是良好社會適應的保障
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健康標準有如下幾點: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統一協調;人際關系良好;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特征。
當然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標準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是總結和發展以往的理論不難概括出以下幾點:
(一)未成年人心理品質的和諧發展
心理品質的和諧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先決條件,未成年人的心理品質處在不斷的發展中,因此,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心理品質的和諧發展心理健康的根本。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人心理品質的發展和完善是由低級到高級需要的滿足過程。人的心理品質是一個結構完整的心理系統,每種心理品質的發展都與其他心理品質的發展相輔相成,猶如“木桶效應”,只有整體的和諧發展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
(二)未成年人心理潛能的充分發揮
心理潛能包含多方面內容,除了能力外,還包含心態、信念、品格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個人潛能的發揮及學習、工作效率的提高。心理健康有利于促進智力的發展,反之,學生由于受到不適當的批評等壓力而引起畏懼、緊張、煩惱、愁悶等不健康的情緒,則會阻礙其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使其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認知機能受到損害,而不利于其智力的發展;心理健康能促進個性的發展,心理健康者較容易適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變化,能根據客觀的要求主動調整自己的言行,也能尊重客觀現實的規律,正確地認識世界,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駱伯巍、陳家麟的研究指出:心理健康問題所造成的學生在情緒、性格和人際關系上的缺陷,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在社會適應和品德、個性等方面的發展。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大,有些人會變得情緒憂郁、性情粗暴、行為野蠻。少數人還可能由于不守紀律,不聽勸告而發展到違法亂紀,成為犯罪分子。
因此,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可以使個體產生發揮個人潛能的動力,還可以對個人潛能的發揮起到維持和調節作用,并使這種潛能的發揮保持健康的方向。換句話說,心理健康的一條重要的標準,就是心理潛能的充分發揮。
(三)未成年人社會生活的良好適應
所謂社會適應指個體在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中,與社會環境維持和諧平衡關系的過程。從宏觀的角度看,人類的發展受所處環境的限制,同時又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出有利于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心理品質。從社會適應的過程來看,個體要適應社會,一方面個體與社會環境之間要達到一種外在的平衡發展,另一方面個體內在的心理和諧發展。那么這種內外的平衡與和諧發展,其實質就是個體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個體才能適應社會,也可以說,心理健康就體現在社會生活的良好適應。
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基本條件
(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質培養是小康社會建設的組成部分
小康社會建設任重道遠,人才培養是當務之急。我國人口眾多,但是“人才”隊伍總量相對不足。根據個體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人才培養應該從基礎教育做起,顯然,未成年人成為人才培養最有潛力的對象。我國的人才培養有偏重于科學文化素質培養的傾向性,注重知識的灌輸和智力的開發,但在激烈的社會競爭與社會日新月異的環境中,很多高級人才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對北京16所大學學生10年中輟學原因進行了分析,1982年以前主要為傳染性疾病,而1982年以后則為精神障礙,同時,心理問題有上升的趨勢。大學生自殺、大學生犯罪;高級人才自殺、高級人才犯罪……調查和現實向我們以往的人才培養策略提出了質疑和挑戰,人才培養不只是知識和智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質的養成。
思想道德建設要先行,心理健康是基石。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人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提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心理健康素質是良好思想道德的心理基礎,沒有心理健康也就談不上思想道德。因此,加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在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未成年人是重要組成部分;未成年人的培養,思想道德建設要先行;思想道德建設要保證,心理健康是基本。
(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
社會和諧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小康社會的重要特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建設和諧社會,所謂和諧社會有四層涵義: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自身的自我和諧。可見,和諧社會的四大關系無一例外的是以人為要素的關系,心理健康是個體正確處理和諧社會中各種關系的前提。心理健康的個體能夠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心理健康的個體情緒穩定,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較好的處理人際間的矛盾和糾紛;心理健康的個體能夠正確處理與社會的關系:心理健康的個體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他們可以在環境的變化中較好的自我調節,以適應新環境,能夠為社會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心理健康的個體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心理健康的個體熱愛生命,熱愛自己,熱愛他人,熱愛大自然,懂得人與自然的作用與反作用關系;心理健康的個體能夠主動的創造條件促進自身的和諧發展:心理健康的個體趨向于自我實現,關注自身健康的發展,有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目標,不斷的發展自我,完善自我。人的全面發展屬于哲學范疇的概念,與心理學范疇的人的心理健康在本質上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心理健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
- 上一篇:知識產權心理學基礎探析
- 下一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