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教育社區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18 12:12:00
導語:數字化教育社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學校、家庭、社區教育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提出在我國運用信息技術,構筑數字化教育社區(DEC)的基本設想。主要介紹了“構筑數字化教育社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的研究意義、研究內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
[關鍵詞]數字化教育社區(DEC);理論;實踐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等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過程中,引起了教育環境、教育資源、教育方式都向數字化方向發展。學校、家庭、社區教育的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運用信息技術,構筑數字化教育社區(DigitalEducationCommunity,簡稱DEC),提供共享性資源,開展各種教育活動,構造終身學習體系,培養與未來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各類人才,是促進教育發展、提高全民整體素質的有效途徑。因此,開展構筑數字化教育社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正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部分區、鎮(街)開展這一課題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關于發展社區教育、建立學習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國已有一些地區進行有組織的探索活動,如北京市西城區、上海市嘉定區、江蘇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許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教委開展的“構建區域性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模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和青山區、荊州市沙市區和江漢油田等地區開展的“社區教育現狀調查”和“社區教育模式與實驗”研究,山東省青島市洛陽路辦事處開展的“社區調研”等,對于學校、家庭、社區教育互動的研究也進行了一些初步的嘗試。但通過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研究內容主要是關于情況調查、模式歸納、經驗總結等,缺乏科學研究方法的指導和應用。同時,關于學校、家庭、社區教育的協同發展的研究缺乏數字化環境和數字化資源的支持,教育資源無法共享,缺少互動機制,對數字化教育與學習方式的指導與實踐運用不夠。
如何利用數字化環境和資源構建學習社區,近年來海外有一些數字化教育社區的研究個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崗數碼實驗室(KRDL)開發CommonTown虛擬社區作為學習平臺,并在亞太經濟國家的部分學校開展實驗,介紹各國的文化、傳統、飲食、風光等專題內容,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2000年臺灣中央大學的陳德懷教授等人,創建“亞卓市”虛擬社區(.tw),用于人們在網上進行學習、工作和生活。這些個案,通過利用網絡技術、引進數字化教育社區的思想與模式,對促進學校、家庭、社區協同發展摸索了一些經驗,但有關數字化教育社區的理論模型、應用平臺、互動機制、評價體系等許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索解決。為此,本課題的研究從如下兩個基本點出發:
1.轉變觀念,樹立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構建學習型社區的觀念
轉變過去只重視學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狹隘教育觀,樹立學校、家庭和社區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觀以及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終身教育觀。
2.發揮信息技術的支撐作用
關于學校、家庭、社區教育協同發展的研究必須與教育城域網絡技術相結合,創建數字化教育社區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研究的意義
1.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學習型組織,反映現代生產力對社區組織的內在要求。學習型組織是當今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涌現出的一種組織形式。它與以往單純進行學習培訓的組織不同,是借助先進的城域網絡和共享的數字化資源,通過不斷學習進行自身改革的組織。它要求社會成員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斷學習,通過學習創造自身,強調學習不僅導致知識、信念、行動的變化,還增強了組織的革新能力和成長能力。它的出現反映了現代生產力對各類組織的內在要求。
2.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社區的各類教育的整合,實施學習創新行動。數字化教育社區是利用城域信息網絡系統,把一個社區的各類教育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放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通過一定的組織機制,全面管理,統籌協調,使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結合,相互銜接。它不僅是中小學教育,也不僅是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社會教育、幼兒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而是社區所進行的各種教育因素的整合,是促進社區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徑。
3.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社區成員的素質,促進社區的發展。在社區發展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構建學習型社區,是提高人口素質的根本保證。社區成員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決定了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而提高社區全體成員的文明程度是提高人口素質、促進社區發展的基礎。利用數字化教育社區平臺,通過各種形式與內容的社區教育,不僅為人們提供學習各種知識、充實與完善自我的機會,也提高社區成員的科學文化水平,增強他們的民主、法制觀念,把現代商品經濟與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有機融合起來,從而提高社區成員文明程度。利用數字化教育社區可以把特定地域空間的人形成社會共同體,使之成為社區成員終身學習的載體。因此,數字化教育社區平臺可以成為人們更新知識、提高文化層次、增強工作能力的首選方式。利用數字化教育社區平臺營造學習型社區環境,可以滿足廣大社區成員日益增長的終身學習的需求,為社區發展提供必要的保證。
4.利用信息技術,通過數字化教育社區的應用實踐,發展教育技術基礎理論,建立關于數字化教育社區的理論模型與評價體系,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有關學校、家庭、社區教育協同發展的模式與方法。
三、研究的內容
1.構建數字化教育社區,進行學習型組織的理論研究
關于數字化教育社區的研究,在國外只有一些研究案例,在國內才剛剛起步,缺乏系統理論與豐富的實踐經驗,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統的理論體系。這一體系包括三個不同的層面:
第一層面:利用數字化教育社區平臺,建立學習型組織的規范操作程序。
建立學習型組織是建設學習型社區的重要步驟之一,而如何建立學習型組織又取決于其操作程序的規范性。所謂規范的操作程序,應該有兩個基本要求,即建立學習型組織操作程序的指導思想和建立學習型組織各主要階段詳盡的操作程序細則。
第二層面:利用數字化教育社區平臺,構建社區終身教育體系。
終身教育強調教育制度應提供個人終身參與組織化學習活動的機會。這種教育不再是簡單的學校教育、成人教育、社會教育等的疊加,而是利用建設學習型社區的理念,對以培養創新精神和現代人文精神為重點的高等教育、以素質教育為重點的基礎教育、以繼續教育和崗位教育為重點的成人教育進行整合。社區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與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
第三層面:利用數字化教育社區平臺,構建社區終身學習體系。
終身學習是終身教育的發展,是終身教育要達到的目的。終身學習是一種社會行為,是人們的一種生存方式,它為人的發展與完善提供一種新的選擇。終身學習體系的構建,側重研究如何使學習者個人內部發生變化,如何培養學習者具有終身主動學習的能力與習慣。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實際上就是要建立解決社區成員“學什么”和“怎樣學”等問題的學習體系。它貫穿于學習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不僅拓展了學習的內容范疇與時間范疇,同時也拓展了學習的空間范疇,使學習者真正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創造,從而使人的智力、體力、人格、情趣和社會性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2.學校—家庭—社區的整體教育互動、協同發展的機制和活動模式研究
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和數字化教育社區的主導部門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學校—家庭—社區的教育整體互動、協同發展的機制和活動模式分為如下四類:
模式一:行政主導型模式,即以社區基層政府職能部門(如鄉、鎮、街道的教育辦)為中心進行的連動型數字化教育社區發展模式。這類發展模式的特點是:政府職能部門作為數字化教育社區的組織者、實施者、監督者、協調者,以社區服務、社區文化、社區職業教育為著眼點進行各種社區教育活動。此模式帶有較強的行政管理色彩。它將作為社區行政職能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納入工作目標體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進。通過行政力量動員社區各界參與社區教育,有利于發揮社會各界(尤其是學校、青少年宮、圖書館、讀書會、市民學校等)的資源優勢。
模式二:學校主導型模式,即以社區所在的中小學校為主體進行的活動型數字化教育社區發展模式。此模式的特點是以社區內的某所中小學作為數字化教育社區的組織者、協調者,利用自身辦學資源和優勢,通過校外活動發展社區教育。它是由學校牽頭組建數字化教育社區協調委員會,定期研究學校課外教育工作,參與學校課外活動協調與管理,并向社區居民開放校內數字化學習設施和學習資源,充分發揮資源共享的優勢。
這類模式能夠較充分地利用中小學校辦學資源,教育行為較為規范。但是,學校在調動和整合社區資源方面力量受到限制,社區居民將以學校名義開展的社區教育活動往往定位在課外活動層面上,難以真正達到終身教育的目的。
模式三:社區網校主導型模式,即以社區網絡學校為載體進行的綜合型數字化教育社區發展模式。此模式的特點是在社區利用網絡系統建立區域性的社區網絡學院(校)作為數字化教育社區的龍頭單位,通過專業開發、課程開發、項目開發等多種手段組織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手段進行文化性、職業性、專業性社區教育。
此模式可以形成一種以社區成人居民(在職或轉崗從業人員)為主要教育對象,可以為其提供區域性、多層次、開放式、綜合性、大眾化的集區域高教、成教、職教等為一體的新的大教育模式。此模式提供多層次、多類型、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將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職業資格證書教育與休閑文化教育、企業項目教育與居民自主學習融為一體,使社區網校成為一種新型的前途光明而又與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不同的社區教育辦學實體。
- 上一篇:信息資源共享發展研究論文
- 下一篇:遠程教育學習群體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