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發展幾點思考
時間:2022-03-18 12:23:00
導語:農村教育發展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使國民經濟整體水平和綜合國力都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這必然要求農村教育適應農村經濟體制的轉型并作出相應的調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這明確指出了農村教育發展的兩個最終目的: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社會進步。而農村經濟和社會本身又是農村教育發展的兩個立足點。因此,農村教育的發展顯示著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平。
一、農村經濟環境的變化對農村教育的要求
1.從國內外經濟的大環境中考察我省農村經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基礎,把加大農村的財政投入,提高農業生產率,改善農民生活,作為我國經濟運行的導向。隨著我國農村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濟將更快地走向世界,進一步融合到世界經濟的大潮中,市場國際化、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這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之一,意味著我國農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脈搏將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湖南省地處我國中部東南腹地,是一個農業大省,轄14個市州、122個縣市區,總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73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4241萬人,農村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63%。具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以及文化、經濟氛圍,經濟必然會承東擊西。要認識我省的農村經濟,就必須把它放到國內外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進行考察。那么現在及未來一段時期內,我省農村經濟發展的趨勢如何呢?統計資料顯示,我國人均GDP1990年約為3006美元,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和地區中排在100位左右,剛跨入世界銀行劃定的溫飽型國家行列,屬國際范圍的貧困地區。而湖南省的經濟水平又處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屬于中間的省份,1990年,全省人均GDP為1106元,經濟落后是毋庸置疑的。2005年,我省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發展水平跨入全國中等發達省、區的行列,其發展是很快的,但差距也是明顯的。2005年,我省GDP達到6473.61億元,排全國第13位。排名比2004年后退1位。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254.98億元,增長5.7%;第二產業增加值2604.57億元,增長11.8%。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10366元人民幣。全省經濟結構出現新變化,三項產業結構為19.4:40.2:40.4,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一點一線”地區GDP為4108.31億元,增長13.2%,比全省快1.6個百分點,占全省總量的63.5%。“長株潭”三市GDP為2412.6億元、增長14.0%,比全省快2.4個百分點。大湘西地區GDP為733.66億元,增長11.4%,比上年快0.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物價漲幅回落,全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3%,漲幅較上年回落2.8個百分點。就業形勢較好,年末全省就業勞動力3801.8萬人,增長1.5%。湖南在2004年度全國經濟普查之前,GDP總量在全國排名12位。普查之后12位的排名并沒有變動,但北京GDP總值超過湖南排到了第9位,而原來排在前面的湖北省,以GDP總量低于湖南8個多億的微弱差距排到了第13位。湖南周邊的省份,除廣東之外,其余基本發生了位置后移的情況。經過國家統計局審核,2005年湖北省的GDP總量再度以幾個億的優勢,超過了湖南,目前湖南在中部六省中,落后于人口大省河南和湖北,排名第三。
2.湖南省農村教育發展側重點的選擇。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我國教育指導思想的主要內容。湖南的農村教育應該如何適應本省農村經濟的發展?怎樣才能更有力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呢?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形勢下農村教育面臨的課題之一,當中就有一個農村教育發展側重點的問題。農村教育發展側重點的選擇,主要取決于在這種特定農村經濟條件下,將農村教育層次的組合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刺激作用的大小。很顯然,對一個國家和地區來說,總體教育水平和經濟增長是正相關關系。然而不同的教育層次對不同經濟水平和發展程度的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刺激作用是不同的。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的欠發達國家為了尋求加快本國和本地區自身經濟的發展,不斷地進行教育發展探索,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發展模式。這為我省確定農村教育的發展方向,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亞、非、拉欠發達國家在教育的發展上,有的側重發展初等教育,如韓閏、泰國、肯尼亞、薩爾瓦多等;而有的則側重于中等及以上教育的發展,如印度、巴基斯坦、加納、利比里亞等。耐人尋味的是,幾十年來在教育發展上側重于初等教育的國家一般來說經濟都獲得較高增長,而側重于中等及以上教育的國家,絕大多數經濟增長都是緩慢的。國外的學者經過長期的大量的統計研究得出結論:就經濟增長而言,貧困國家和地區得益于小學資格和更大的國際貿易開放度,而中等及以上教育的發展并不刺激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在中等收入的國家和地區中小學和中等及以上教育層次以及經濟開放度,都積極地影響經濟增長。
目前,湖南還有38個國家級、省級貧困縣。2005年,我省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5.8%,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2.0%。由此可見,農村社會發展水平低是我省的現狀,廣大的農村地區尚處于貧困和溫飽階段,農業在經濟中占主要地位。從另一角度來看,人是生產力中的主導因素,人和生產的其他要素相比,勞動力素質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另外,人受教育的層次越高,其流動性就越大,而且這種流動往往是從貧困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從邊遠地區流向中心城市。初中以下教育主要影響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而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主要集中在縣城或縣城以上的人口集中區。因此,要從根本上改變農村人口文化素質過低的狀況,很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應重點鞏固“兩基”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這才是提高農村人口文化素質的關鍵所在。湖南只有全面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才能使科學技術在廣大農村得到推廣和應用,從根本上改變全省農業方式落后、生產率低的面貌。農民的溫飽解決了,鄉鎮企業的發展就有了堅實的基礎;農業發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就有了后勁,同時也為高一級人才的培養與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因此,我省除少數經濟發達地區外,大部分地區的教育則應低重心發展,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只能立足于九年義務教育的鞏固和提高,只能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發展農村教育和成人教育。在人才培養結構上,要把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培養初、中級人才擺到突出的位置。
3.農村教育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適應。農村教育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適應就是在辦學、投資管理體制、思想觀念、培養規格、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1)擴大各級教育機構的自主權。現在我國正處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時期,農村經濟將形成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運行體制。農村經濟體制發生變革,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農村教育體制也必須相應地進行變革。農村、農民、農業等“三農”問題將成為中心議題,而基層教育管理部門缺乏應變能力,學校缺乏自主辦學的活力。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通過市場進行資源配置,并且由此形成一套不斷變化的價值規律、競爭機制、公平與效益觀念。這些都會對農村教育的內容與形式產生影響,并對人才信息反饋、人才供求產生極大的協調作用。這就要求農村教育體制進行改革,使各級教育機構具有相應的自主權,以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力及人才資源的不同規格要求。農村教育的改革,可以采取先易后難、抓大放小的策略。在辦學體制上,堅持國家占主導地位的同時,鼓勵發展多種辦學形式,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在管理體制上,以招生為先導,以就業為龍頭;在人才培養上,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2)對市場經濟波動性的適應。國外市場經濟的經驗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實踐告訴我們,實行市場經濟,經濟發展就處于一種螺旋式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客觀波動性及周期性。幾十年來,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由于過度的人為干預,經濟的運行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經濟發展隨政治的指向而波動,呈現出不規律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我國的經濟發展將按照國情有規律運行,必然會出現規律性的波動。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農村經濟與農村教育的關系,主要表現為農村經濟發展決定社會對農村教育的人力、物力、財力的供給能力。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社會以及人民群眾對農村教育的需求程度,決定教育培養人才的數量、質量,從而對教育教學內容也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促使其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市場經濟的被動性,影響最大的是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因為市場經濟的一個作用就是通過市場對各類人才進行合理配置,必然影響到人才培養的配置。市場經濟的繁榮與疲軟,最明顯的就是表現在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呈現出波動性。這就要求中等職業教育不斷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的變化,在專業設置和教育內容上改變幾十年一貫制的狀況,在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上要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強辦學活力。而農村基礎教育是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的奠基工程,不管市場經濟如何變化,它主要是在教學內容與形式上與之適應,而不能隨之波動而變化。這是由基礎教育的本質決定的,我們應當切實把它擺到農村經濟社會與整個農村教育發展的基礎地位上,必須有人力、財力和物力作保證。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的需求與供給是決不能由市場來調節的,而是法定的、強制性的,是兒童平等的權利與義務,也是國家和各級政府應履行的責任。
- 上一篇:教師專業發展應用研究論文
- 下一篇:教師共同體知識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