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性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30 03:24:00
導語:青少年性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88年進行的青春期教育調查統計結果表示,在1053名男中學生中,有36.37%(383人)的學生自我報告關心性的問題。最初關心性問題的最小年齡為10歲,最大年齡為19歲,平均年齡14.64歲;在1092名女學生中,有32.23%(352人)自我報告關心性問題或青少年性意識形成的平均年齡均遲于初次遺精(14.4歲,標準差2.01)和月經出潮(13.04歲,標準差為1.16)的平均年齡。
由于對性問題的關心,青少年便也會特別想了解性知識。2001年,北京海淀區計生委對泉區4000余名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90%以上的中學生渴望獲得行知識。1988年的青春期教育調查結果表明,各種文化傳播媒介成為青少年性知識的一個最重要來源,其中男生為76.6%,女生為70.1%,而在各種文化媒介中,醫學書籍占首位,報刊雜志次之;而在對中學生產生影響的各種人物中,同學與朋友的影響居首位(男生為11.3%,女生為10.0%),詳見表(1-1)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的影響(男生為2.9%,女生為6.3%),學校課程對中學生的影響甚微(男生為2.7%,女生為3.8%),所占比率不到4%。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起點,父母作為家庭的主要成員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而當兒童進入學齡期后,學校的影響逐漸上升到首要地位,成為最重要的社會化因素。最為最重要的兩個場所的家庭和學校卻不是青少年性知識的重要來源,真是讓人痛心疾首。
而且當前社會上一些丑惡現象的泛濫,傳播媒體(如影視、書籍、雜志等)和網絡上的那些淫穢之作,所散布的虛假的迷信的偽劣的性信息就像細菌一樣在迅速的傳播。在兒童時期或青少年時期,如果受到一些環境的不良刺激,就會形成一種不良的“心理定勢”,甚至終生難改。在社會生活中看到的一切“性別同一性”的倒錯現象、同性戀等,這大都和性心理有密切關系。針對這種情況,如果我們不能及時開展必不可少的青春期教育,不通過正常的渠道給青少年提供科學而準確的信息不為他們提前打“預防針”,提高他們的免疫力,而讓他們在虛假的、迷信的、偽劣的性信息中去選擇和學習,讓他們在色情商品中去了解兩性關系,又怎能防止他們出現行為和心理方面的問題呢?
讓我們來看一組針對“大學生對我國性教育的評價”的調查表(1-2)吧!(p=0.02)
性別總人數很適當太保守太開放
人數%人數%人數%
男18301246.8167591.5311.7
女12181179.6107888.5231.9
表中可見,大學生認為我國性教育的狀況“太保守”的,在全部調查對象中占85.1%,認為很適當的占7.9%,認為“太開放”的占1.7%。這至少說明了目前所進行的這種性教育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要,遠未起到應有的效果。廣東省性學會副會長也多次指出,現青少年性成熟的時間比以前大大提早,但性教育仍然沒跟上,一涉及“性”問題,有關方面總是“放不開”。所有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性問題。
海淀區計生委的調查結果表明,90%以上的家長面對兒子第一次遺精,女兒第一次月經來朝不知該說么。家長們都表示把握不好對孩子生理教育的尺度,說多了恐怕孩子受到不良影響,說淺了又不足以解釋清楚。又不少學校,雖然開設了青春期生理課,但一涉及性知識,老師就挑著講,或者讓學生回家自己看書。這樣,學生無從了解性知識。又寫同學就通過黃色錄像帶、庸俗書刊等非正常的渠道填補性知識的空白,以致引發了越來越多的性犯罪等社會問題。
事實上,性教育既不是單純的性知識傳授,也不是雜亂的信息滲透,而是指用有關人類性問題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知識武裝人們的頭腦,是人們在性問題上有高尚的情感,保持正常的兩性交往,有正常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發育;懂得戀愛、婚姻的真正意義,它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內容。
每個人都有必要接受性教育,并從性教育的效果中得到潛在的利益,因此理直氣壯地講解性知識、回答性問題是每個老師、家長不應回避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性教育的真正目標——增進受教育者的性健康。
- 上一篇:環衛所創建文明行業事跡材料
- 下一篇:城管局優秀共產黨員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