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個體因素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及其自我干預

時間:2022-04-16 05:17:00

導語:詮釋個體因素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及其自我干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個體因素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及其自我干預

論文關鍵詞:幼兒教師職業倦怠個體因素自我干預

論文摘要:幼兒教師由于其獨特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對象,成為職業倦怠的高發群體。在相似或相同的工作環境、條件下,為什么幼兒教師群體產生不同的職業體驗?本文從個體背景性因素、人格特征、職業態度三個維度出發探討了個人因素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并針對性地給出了幼兒教師的自我干預策略。

職業倦怠主要出現在以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職業領域中,是從業人員因無法有效應對工作中持續的壓力或現有工作狀態無法實現個人價值感而產生的一種以情感耗竭、人格解體(亦稱去個性化)和個人成就感降低為主要特征的癥狀。幼兒教師由于其獨特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對象,更易出現職業倦怠。本,文主要探討了個體因素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

一、個體因素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

(一)個體背景性因素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

1.教齡

國內梁惠娟、馮曉霞的研究表明,從剛參加工作到有23年教齡的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現象分布比較廣泛;在教齡為1}23年的幼兒教師中,8,9,16,19年教師職業倦怠的比例較低,5,11,12,15年教師的倦怠比例較高,而這一情況在教齡超過23年的老教師身上則明顯好轉。丁海東、李春芳的調查研究認為,幼兒教師在參加教學工作的最初階段里,基本不存在職業倦怠問題,幼兒教師在參加工作后的5一10年里是職業倦怠感發展的高峰期,以后則緩慢減弱。在工作20年以后,幼兒教師的倦怠感最弱。劉丹通過調查發現,5年以下教齡的幼兒教師的情感枯竭現象相對最輕微,教齡I1-15年左右則是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高發期。

通過國內外研究文獻對比,我們可以肯定教齡是影響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因素。雖然具體多少年教齡是職業倦怠的高峰期還沒有定論,但我們可以初步確定:教齡11-15年左右是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高發期。因為,處于這一階段的幼兒教師對工作的新鮮感慢慢失去,面臨著更多來自于工作、人際和家庭的壓力。

2.年齡

國外研究發現,年輕教師比年老教師容易倦怠。梁惠娟、馮曉霞的研究中也發現了這種差異,年齡分界約為40歲左右。劉丹、王歡的研究一致認為,幼兒職業倦怠隨年齡由小到大呈現出倒U型,以31-40歲為最高峰。幼兒教師多為女性,處于31-40歲的幼兒教師生理開始發生變化,個人的精神狀態、身體健康都受到一定影響;另一方面,這一年齡段的教師承受著更多的來自教學、同事、家庭和社會的壓力。研究表明,這一階段的幼兒教師情感枯竭最為嚴重。

3.婚姻

劉丹、王歡的研究都認為未婚幼兒教師與已婚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程度存在顯著的差異,已婚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程度顯著高于未婚幼兒教師。因為已婚的教師相對于未婚幼兒教師來說,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處理家庭事務,面對更多的家庭壓力,如果協調不善,很容易出現職業倦怠。但仍有一些研究結果表明,未婚教師比已婚教師更容易出現非人性化的現象,一些研究認為,婚姻能夠使人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助于幼兒教師及時緩解消極情緒,減少職業倦怠感。

筆者認為,研究婚姻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不能僅僅停留在結婚與否的層面,而應該深人了解婚姻伴侶對幼教的認知、兒童觀、教育觀對幼兒教師的職業影響,探討婚姻質量、婚姻狀況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

4學歷

很多調查研究表明,學歷越高的幼兒教師職業倦怠感程度越大。王歡的文章表明,隨著幼兒教師學歷的不斷增加,情緒衰竭程度不斷嚴重,學歷為本科的幼兒教師情緒衰竭程度在所有教師群體中是最嚴重的。

不同學歷幼兒教師的自我期望、社會期望程度也不相同。學歷越高的幼兒教師自我期望及社會期望越高。當期望與現實沖突時,會產生較大壓力和消極情緒,學歷越高,幼兒教師的情緒衰竭和非人性化程度就越高,職業倦怠的水平也相對較高。

(二)人格特征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

1.性格類型

一些研究發現,職業倦怠較容易發生在A型人格特質的個體身上。A型人格的主要特征表現為:具有極端的挑戰性、好競爭、緊張、易急躁、喜怒無常、難以面對挫折、理想主義、易動情、專注、奉獻。A型人格的個體往往自我期望值較高,事業心較強。當A型人格特質的幼兒教師工作受到挫折,或者由于外界影響而不得不做出讓步時,很容易產生壓力感進而產生倦怠感。

雖然已有研究表明性格類型與教師職業倦怠之間。存在著某種特定關系,但是這一關系尚未得到廣泛的經驗性驗證,性格類型并不必然導致職業倦怠。但作為一種“可能”出現的因素,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2.心理控制點

心理控制點指在周圍環境(包括心理環境)作用的過程中,個體對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結果的責任的認識和定向。分內控和外控兩種,前者指把責任歸于個體的一些內在原因(如個人能力、努力程度等),后者則是指把責任或原因歸于個體自身以外的因素(如環境因素、運氣、他人等)。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外控型教師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梁惠娟、馮曉霞的研究結果也表明,“控制點類型”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有直接影響:“外控型”教師的確比“內控型”教師更容易受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職業倦怠感。

3.情緒智力

情緒智力反映了一個人控制自己情緒、承受外界壓力、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共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情緒感知能力、自我情緒調控能力、調控他人情緒的能力和運用情緒的能力。劉丹的研究情緒智力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影響的調查資料顯示,情緒智力水平高的人,情感枯竭程度低。在情緒智力的四個等級中,只有第一等級情緒感知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情感枯竭維度有顯著影響,而其他等級則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沒有顯著影響。

(三)職業態度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

1.擇業動機

一些文獻資料認為,幼兒教師的擇業動機與職業倦怠存在一定關系。幼兒園教師的擇業動機很多,真正熱愛孩子,喜歡教師這一職業的教師,其出現職業倦怠現象則較少或倦怠程度較低;而被迫選擇幼兒園教師這一職業的人,其職業倦怠較為嚴重。

2.職業專長

莫源秋在研究中發現,處于職業倦怠狀態中的幼兒教師常抱怨“工作沒勁”“工作單調乏味”“工作繁雜辛苦而毫無成就感”。而對那些工作總是充滿熱J清,并有強烈的職業自豪感的幼兒教師的調查則發現,有75.3%的幼兒教師在幼教工作方面有自己的特長。這些教師在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職業特長,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個人成就感比較高,出現職業倦怠的幾率相對較低。

3.自我效能感較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當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加強個體的動機水平。反之,則會削弱個體的動機水平。很多研究表明,幼兒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與其職業倦怠程度有關。

國外研究指出,職業倦怠中成就感維度的降低伴隨著降低的效能感和自尊。那些有強烈的自我效能感的教師有更充分的準備去嘗試新的試驗和教育改革,這些教師不只在與工作相關的問題上是更好的計劃者和組織者,而且他們對生活也有更大的熱情。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有助干幼兒教師在工作中獲得較高的滿足感。梁惠娟、馮曉霞的研究表明,教師在工作中體驗到的滿足感越多,就越傾向于認為自己適合這個工作,從而更傾向于認同該工作對于個人發展的價值,從而減少職業倦怠產生的幾率。

二、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自我干預策略

(一)教師個體努力及自我調節

應對職業倦怠,幼兒教師應該采取措施提高自我干預及自我調節的能力。教師自我干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正確認識職業倦怠

幼兒教師應正確認識職業倦怠,清醒認識到職業倦怠并不可怕。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壓力。當發現自己有職業倦怠的癥狀時,要勇于面對現實,尋找自己的壓力來源,采取多種方式解決,主動尋求幫助,加以化解。

2.認知改變

幼兒教師個體要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形成客觀的自我評價,從而使自我期望與個體能力水平相符合。不因為不適當的自我期望而產生挫敗感,導致職業倦怠。

3.尋求積極的應對方式

幼兒教師對問題要采用積極的應對手段,而不是逃避。積極的應對方式可以使自己堅定職業信念,有效地面對壓力、樹立信心和勇氣,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力、法。

4.歸因訓練

幼兒教師要加強歸因訓練,正確分析問題,把問題的原因歸結為個體可以控制的因素,如個人能力、努力程度等,而不是怨天尤人。

5.運用心理暗示的策略

心理暗示對個體的心理和行為有重要影響。積極的心理暗示可幫助被暗示個體穩定情緒、樹立信心及增強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因此幼兒教師要經常對自己實施積極的心理暗示,幫助自己樹立信心、提高適應和自我調控的能力,培養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

6.堅持正確的信念和職業理想

教師的信念和職業理想是教師在壓力下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Cherniss和Krantz曾比喻,對某一事業的信念和理想是職業倦怠的最好解毒劑。因此,堅定正確的教育觀念和積極的教師信念,培養對幼兒無私的、理智的愛與寬容精神,對防止教師職業倦怠也是至關重要的。

(二)幼兒園要給予恰當的配合

1.對進人或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進行嚴格的人職篩選

幼兒園可以在招聘幼兒教師時,引人心理測評機制,即對幼兒教師進行人格測評。招聘時,在同等條件下可以優先錄用具有謙虛順從、輕松興奮、信賴隨和、安詳沉著等人格特征的教師,在源頭上減少職業倦怠產生的可能。

2.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

幼兒園要努力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水平,幫助其形成專業特長,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及個人成就感。

3.加強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園應不定期的舉行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講座,向幼兒教師介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使其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有條件的幼兒園還可以建立心理咨詢室,幫助幼兒教師調節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良情緒,正確應對壓力,化解矛盾,及時調整心態。

此外,社會應加大對幼教事業的投人、支持力度,增加對幼兒教師的物質經濟鼓勵。國家應制定并落實相應的法令,加強教育宣傳力度,以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幼兒教師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