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品對青少年的危害綜述
時間:2022-04-21 08:47:00
導語:文化產品對青少年的危害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是指導精神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文件強調指出:“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一項艱巨的歷史使命。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這種經濟體制,不僅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結合在一起,而且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結合在一起。”從理論上和實際工作中落實這一偉大的創舉就必須搞清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并制定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相應的政策和措施。特別是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搞清楚并擺正文化與市場的關系。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廣大人民購買力的提高及精神生活需要的增加,我國的文化市場空前地繁榮起來。各種大眾傳媒包括圖書、報刊、電影、電視片、錄像帶、影碟和光盤等等在數量上比“”以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地增長。其中有不少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觀賞性俱佳的好作品,特別是一些優秀的文藝作品,對鼓舞人民建設四化的斗志,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四有”新人,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除了優秀的高雅文化產品之外,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通俗文化的發展,其中也不乏內容健康向上的大眾文化作品。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由于市場的價值導向,一些創作者和經營者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唯利是圖,以犧牲精神文明建設為代價,出版了相當數量反映色情、迷信、兇殺、暴力和消極頹廢情緒的少數甚至是黃色的反動的作品,加之盜版盜印的非法出版物,這些作品宣揚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用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毒化了社會空氣、傷害了廣大青少年的心靈,成為誘發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鄧小平同志曾經嚴肅地批評這種傾向:“這種‘一切向錢看’,把精神產品商品化的傾向,在精神生產的其他方面也有表現。有些混跡于藝術界、出版界、文物界的人簡直成了唯利是圖的商人”(《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43頁)。
精神產品不同于其他一般商品,它為人們提供的是精神食糧。我們這里說的“精神食糧”主要指的是大眾傳媒,特別是文藝作品,而技術專利、經濟信息等應當商品化的精神產品,則應另當別論。后者的商品化程度還遠遠不夠,應當通過技術市場、信息市場而大大發展,以促進其向生產力的轉化,為經濟建設增加更多的科技含量。健康的精神產品使人奮發向上,頹廢的精神產品使人消沉甚至墮落。這一點對于正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更為明顯。青少年做為一個特殊的受眾群體正處于身體發育和心智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是人的一生中擁有最多變量的、可塑性最大的時期。在從兒童到成年人這一段轉折過程中,他們開始用自己的目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探索社會與人生的問題。他們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模仿性極強,外界的一切都強烈地吸引著他們。而大眾傳播媒介做為傳播信息和知識的工具以及娛樂的手段就成為影響青少年的諸多變量中最重要的變量之一。
一、電視劇和電影對青少年的影響
我們在對某個中等城市200名中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發現,他們課余時間接觸最多的媒介是電視和書籍,有42%的學生和38%的學生把電視和書籍列為接觸最多的媒介,二者之和占80%。而把報紙、雜志、廣播、錄像列為首位的分別占受試者的3%、3.5%、6%、4%,沒有人把電影列為首位。最近這些年很多中等城市和縣一級的電視臺為了招攬觀眾,經常大量播放的是港臺和美國的電視劇片或他們的電影制成的錄像片。這是青少年除了足球賽等體育節目之外喜歡看電視的主要原因。在回答“在國產、港臺、歐洲、前蘇聯、美國等電影片和電視劇中你最喜歡哪種?”時,受試者回答最喜歡港臺的占34%、美國的占44%,只有10%的同學回答最喜歡國產片。在接觸錄像最多的4%的同學中,他們在錄像廳看的幾乎是清一色的港臺片和美國片。聯系我國錄像廳的實際情況,這4%的中學生也是一個相當令人驚嘆的數量。當這么多青少年崇尚美國與港臺地區文藝作品、為港臺和美國的商業片傾倒時,我們很難得出社會主義文化已經占領青少年思想文化陣地的結論。這可以說是中國影視的危機所在,也是中國文化的危機所在。新出品的國產片中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能夠抓住青少年的作品較少。
美國和香港是當今世界上商業電影和電視劇的最大出口者和獲利者,他們搞商業片已經有幾十年的經驗,商業片水平最高。他們對觀眾的文化和心理需求、欣賞口味了如指掌,他們有一套高超的編造劇情和電腦制作技術及電影特技手段,為了獲利他們的制片人和編導可以說是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我們不否認香港和美國的商業片中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作品,如《獅子王》之類,但是很多是充滿兇殺、打斗、床上戲的庸劣之作,特別是一些錄像廳和縣級電視臺播放的電視片更是俗不可耐,老百姓稱之為“文盲加流氓”和“拳頭加床頭”。這些荒唐戲露骨地表現血淋淋的黑社會、黑老大、黑吃黑現象,表現嫖客和妓女的赤裸裸的下流鏡頭。這些戲能傳播給孩子們什么呢?如果再考慮到還有大批走私進來并非法翻制的錄像帶和影碟、軟盤等會進入千家萬戶的情況,我們的文化市場確實形勢嚴峻。在對某省少管所被管教人員進行的50份問卷的結果中,我們發現他們喜歡讀報的只占10%,他們回答接觸最多的媒介中,電視占34%,錄像占30%,電影占26%,三項之合為90%,其中接觸錄像最多的人員每月到錄像廳最少五次以上,他們最喜歡的是武俠片、警匪片。被管教人員中有三分之一接觸過色情片。在回答“你認為黃色作品對人有何影響”時,90%的人回答“誘導犯罪”,只有10%的人回答“沒影響”或“影響不大”。
最令人吃驚的是這些15歲到20歲的青少年被管教人員在回答“寫出你最喜歡的五個影視人物時”,幾乎沒有人寫出劇中人的名字,而寫出的是演員的名稱,近90%寫的是港臺演員“成龍、劉德華、周星馳、周潤發、張曼玉、林青霞”等等,還有少數人寫“李連杰、王志文、鞏俐”等。沒有人寫出國產片中革命英雄人物和扮演這些英雄人物的我國著名演員的名字的。這真是一個悲劇!這說明對他們來說影響最大印象最深的是港臺的和美國的“武俠片、警匪片及言情片”。他們看電影電視的主要目的是消遣和娛樂,審美的和受教育的成份幾乎沒有。文化水準低鑒賞能力差,只愛看熱鬧追求視聽感官刺激,是相當一部分小市民的文化生活和心理的需要,這中間包括很多初中文化以下的青少年。他們是通俗文學及其影視作品的主要消費者。我們當然不能對通俗文學及其影視作品采取簡單否定的態度。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通俗文學作品中獵奇和媚俗現象太多了。相當一部分作者已經墮落為“唯利是圖的商人”。電視劇和電影片翻轉的電視片雖然在某些方面,主要是修辭和心理活動描寫方面不如文學作品,但其直觀、形象、通俗給它帶來了更多的觀眾,包括初中、小學文化程度甚至文盲的人都能看懂,因而它比圖書更普及。中國的電視機已達近三億臺,每天有七、八億人口把它作為消閑娛樂的工具,電視劇和電影片翻轉的電視片的影響實在太大了。青少年在觀看電視劇和電影的時候必然要參與進去,對劇中人物形象喜歡與否無不受其價值觀、人生觀的左右,反之,有強烈感染力的電視劇和電影會改變青少年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比較好的國產電視劇如《三國演義》、《宰相劉羅鍋》、《16歲花季》對他們影響較大,但影響最大最深的接觸最多的還是香港和美國的商業片。
二、書刊對青少年的影響
書刊是在青少年課余生活接觸多少中排第二位的,但其對孩子們思想影響力又排第一的大眾媒介。從教師的介紹中很多孩子了解了中外名著,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巖》、《青春之歌》、《牛虻》等,從電影電視劇中孩子們又了解到《紅樓夢》、《水滸》、《聊齋》等古典名著。但是,中學生里真正認真讀了這些書的并不多,很多人只是聽說。他們自己擁有的書最多的是課本和學習輔導材料,而其他方面藏書很少。在對某城市200名中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在受試者中56%的人家中擁有10冊至100冊,36%的擁100冊以上的圖書,其中多數是輔導教材。他們自己買的或同學手中傳閱最多的是金庸等的武俠小說和瓊瑤、王朔等人的小說及《女友》、《少男少女》、《故事會》等書刊。課堂上老師宣講的是中外名著、高雅文化,中學生們在課余接觸最多的是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通俗文學,各有各的時間和空間,形成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局面,但誰的影響最大呢?通俗文學中大量不健康的內容又有多大影響呢?這里面就大有文章。
不應否認,由于20歲以下的城鄉青少年中初中文化以下的占大多數,通俗文學作品已經占領了這部分觀眾的大部分陣地。通俗文學產生于宋代,它的發展離不開市場和市場經濟,它就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的,一開始就打上了商品的烙印。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形成了以小市民為主的文化消費群體。通俗文學的發展得益于這些市民階層的文化消費積極性。它反映了小市民的生活和消費需求,具有很強的消遣性和娛樂性,是休閑性的文化消費。這些作品中很少有傳世之作,很多屬于“一次性消費”,看熱鬧而已。但是這些作品有很強的大眾性,文化低的可以看懂、文盲聽說書人說“評書”也能聽懂。因而它的觀眾是最廣大的,現在我們的中學生也成為了其中的數目不少的一群。這就是一些武俠小說、偵探小說、言情小說經久不衰的原因。現在通俗文化書籍中又增加了偉人傳略及其私生活奇聞軼事之類的內容和測字算命之類所謂《預測學》的宣揚封建迷信的書籍。現在小書店和街頭書攤中這種書比比皆是。這些都混跡于大眾通俗文化之列了,這中間的傾向性問題不少。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我們大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時候,我們文化市場出現的大眾通俗文化不應與資本主義國家以及我國解放前的文化市場中通俗文化完全一樣。資本主義條件下,金錢和利潤是衡量一切活動的標準、一切社會活動的巨大杠桿。為了賺錢,一切都商品化了,包括人們的良心和女人身體。羅素曾經感嘆地說:20世紀以后,這世道成了生意人的了,這世界成了他們的天下。一些人靠昧良心可以一夜暴富,另一些人可以一夜間傾家蕩產。瘋狂地追求眼前利益、追求發財,他們的價值觀嚴重扭曲,喪失了追求崇高美和精神永生的思想,代之以享樂主義和及時行樂的世紀末情緒。而“喪失永生的思想,就意味著文化的衰敗和死亡”。一切精神產品都被商品化了,色情、暴力、迷信、詐騙等等血淋淋的觸目驚心的場面充斥了大眾傳播媒介。嚴重地毒化著社會風氣侵蝕著青少年健康的心靈,為社會犯罪的日益嚴重添加著催化劑。最近幾年從國外流入的大量的這方面的書刊和錄像磁盤等就是這些國家精神產品商品化的產物。對于這一點,連這些國家的勞動人民和有識之士也非常反感,他們要求對青少年進行健康的思想教育。為了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全,這些國家政府也程度不同地進行干預和經濟上的重點扶持,因而一些發達國家的高雅藝術和具有愛國思想的文藝作品也出現了不少。但是宣揚色情暴力的作品始終有增無減。但是,不幸的是在我國的文化市場也出現相當多打著“大眾化的通俗文學”招牌的內容不健康甚至黃色的反動的作品,還有很多書刊是“打擦邊球”的。很多武俠小說、公案小說不是著力描寫為民除害、扶正去邪的英雄人物,不是宣揚愛國主義精神,而是胡編亂造怎樣熱鬧就怎樣寫,著力描寫門派爭斗、單純個人恩怨、宣揚封建家長制、婦女三從四德、因果報應等封建迷信思想。一些“言情”小說向“言性”發展,不稱頌“梁祝”式的忠貞愛情,把對“男歡女愛”的描寫從“愛欲”宣染為“性欲”,赤裸裸地表現性心理、性行為和性混亂。更有甚者,一些所謂“法制文學”正不壓邪、宣揚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無異于變相教唆犯罪。這些低劣的通俗文學及其影視作品對青少年的危害已經引起很多家長和老師的反感,他們曾多次向黨和政府呼吁,要管一管文化市場,以保障他們的孩子健康成長。
三、堅持“二為”方向,擺正文化與市場的關系
要掃除“文化垃圾”繁榮社會主義的文化市場,就必須搞清楚“文化”與“市場”的關系。市場經濟的發展給文化事業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文化市場”不是“文化”和“市場”的簡單疊加,也不是把文化推向市場就簡單了事,而是文化和市場的融合,這種“融合”涉及很多復雜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市場對文化的沖擊,有進步的積極的,也有負面的和消極的,如果不把這些復雜的關系理順,就不能在理論上和實際工作中落實“一要管理、二要繁榮”的方針。
對大眾傳媒特別是其中的文藝事業的指導思想問題長期以來就存在著不同意見,諸如對文藝與政治、文藝與社會生活、文藝與人民群眾、主旋律與多樣化等等的關系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對這些問題黨和政府已經明確了指導思想,特別是鄧小平同志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中早已強調過馬克思主義的方針,但在文化界有些人并沒有真正接受,他們或散布錯誤的理論和思想,或在創作中我行我素,反映在文化市場中就出現了大量不健康的甚至是有政治傾向問題的作品。個中原因除了這些人上述關系沒有擺正外,就是新出現的“文化與市場”的關系問題使這些人進一步迷失了方向,這些人不愿意做政治的奴隸,但是卻甘心做金錢的奴隸。市場對文化的沖擊,在這些人身上就體現為金錢對創作的沖擊,為了賺錢他們寧可犧牲了思想性和藝術性而去搞一些獵奇媚俗的東西。
文藝與市場的關系和文藝與政治的關系一樣是非常重要的理論問題和政策問題。文藝不應從屬于政治,但是又不能脫離政治;同樣文藝不應該從屬于市場經濟,但是又不能完全脫離市場。很多文藝作品具有商品的屬性,但是不能簡單地把他們歸結為商品;正如人具有動物的屬性,但不能把人歸結為動物園里的動物一樣,人的本質是其社會關系的總和。文藝的本質是集娛樂性、藝術性、教育性于一體的社會意識形態。那種把文藝作品等同于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一樣投入市場,以經濟效益為第一和唯一的準則,由市場決定其生存發展的作法是完全錯誤的。文藝必須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同時盡量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鄧小平同志曾經強調指出:“思想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它們所屬的企業也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產品,要堅決制止壞產品的生產、進口和流傳。”(《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45頁)市場經濟作為社會資源配置的一種有效機制,特別是價值規律對產品結構調整及成本的降低和質量的提高,將產生巨大的刺激和影響,這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這是對于物質產品的生產而言,對于精神產品的生產特別是文藝作品的創作,市場經濟到底有什么影響呢?這需要具體分析。應該說文化與市場的關系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二者既互相依存又相互對立。文化要靠市場來實現它審美和娛樂的功能,市場要靠文化來贏得經濟利益,但是文化首先要講究社會效益,它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養“四有”新人服務的,它不能按市場的價值導向進行創作,而市場經濟的根本原則即商品化的根本原則是追求投資者利益的最大化,在這一點上文化與市場又是尖銳對立的。當然有些思想性、藝術性俱佳、雅俗共賞的優秀作品在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的同時獲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實事求是地說,這幾年這樣的優秀作品所占的比例是比較小的,這正是我們的藝術家應該加倍努力的地方。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中的大多數要以商品形式進入流通領域,所以它具有商品屬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商品。但是它不能以賺錢為主要目的,即不能實行商品化。所謂“化”者,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商品化了就意味著唯利是圖。為了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文藝產品的生產必須要接受國家宏觀調控,而不能放任自流。文藝產品具有人文價值,同時做為勞動產品在交換中又具有經濟價值。但是,如果文化部門完全按照狹隘的功利主義和向錢看的價值取向辦事,那么將導致拜金媚俗的作品大量出現,將導致文化的膚淺化、庸俗化和反文化的傾向。
總之,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與市場的關系必須統一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中去,“二為”方向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四有”新人的根本宗旨的一致的。這也是在我國文化產品不能搞商品化的主要理論根據。
四、依法治理、標本兼治,促進文化市場的健康繁榮發展
文化產品的商品化對青少年的危害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包括美國家庭主婦在內的很多國家的孩子家長對電影電視及圖書中大肆宣揚兇殺暴力犯罪和色情的描寫都提出過強烈抗議,要求政府出面干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的生產是一個特殊產業,它受著藝術創作規律和市場規律的雙重制約,如何才能管理好它是一個政策性極強的實際問題。有些作者和經營者正是以藝術創作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為借口,堂而皇之反對黨和政府對文化市場的管理。他們有一套“理論根據”。他們以反對極“左”為由,拒絕寫“主旋律”的作品,聲稱要“告別革命”、“淡化崇高”、“非意識形態化”,而要“市場化”、“世俗化”、“貨幣化”。這種錯誤思潮的產生不是偶然的。當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低潮,西方敵對勢力加強對我施行“西化”和“分化”的戰略。國內有些人對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前途喪失信心,他們接受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人生觀是不足為奇的。
在我國最近這些年出版的所謂通俗文化作品,很多不是描寫普通勞動人民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健康向上的追求,而是著力描寫流氓、痞子的吃喝嫖賭抽及黑社會中的犯罪,繪聲繪色地描寫血腥的兇殺、赤裸裸的性行為及展示人的“原始的野蠻的動物性”,宣揚“游戲人生”、“玩世不恭”“及時行樂”的人生觀。這些“文化垃圾”及盜版盜印的非法出版物泛濫成災,腐蝕了社會的肌體和青少年的心靈,促成了青少年犯罪的增加,干擾了文藝事業的健康發展,這與我們“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四有”新人的主旨是格格不入的。
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剛剛起步,宏觀管理和法律保障體系尚不健全,人們的法制觀念還不夠強,執法力度也不夠大,使得前幾年在文化市場的競爭中高雅文藝作品和健康向上的通俗文藝作品的觀眾有所減少,市場萎縮;由于高雅文藝的報酬較低,不少作者為了高稿酬而屈就市場的取向,去創造一些格調不高但回報率很高的作品。市場經濟的功利性對高雅文化的非功利性形成了巨大沖擊,侵蝕和消解了當代文藝的精品意識。最近十幾年來,精品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現在一年長篇小說的出版量相當于“”前17年那么多,但這十幾年的精品遠沒有17年多。“一切向錢看”的觀念已經對文藝界和出版界產生了巨大的腐蝕作用。
必須改變文化產品商品化的傾向,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大立法和執法的力度,堅持不懈地進行“掃黃打非”,堅決執行國家制定的一系列“出版法規”,對出版社和印刷、制作、發行、經營部門進行嚴格管理,杜絕買賣版號。在電影和電視片制作之前,對劇本進行專家評價和鑒定,從根本上堵住有各種嚴重問題的影視作品及書刊的出版和發行的渠道。
(二)加大對影視業、出版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自覺抵制拜金主義思想,增強責任感,對社會負責,對后代負責。完善有關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制定獎懲條例,完善配套措施并持之以恒。切實保證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
(三)加強職業教育,提高有關從業人員的政治和業務素質,提高其自覺抵制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能力和分辨能力。
(四)制定相關的經濟政策,向宣揚“主旋律”的優秀作品傾斜,從資金上重點扶持精品的生產,克服市場對文化界的負效應。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國家在這方面花些錢是值得的,這是義務教育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希望工程。
(五)認真貫徹“健康有益的要支持,無害的允許,低級庸俗的要抵制,反動淫穢的要取締”的原則,凈化文化市場。這里不可避免地要求有關部門制定相應的“標準”,使健康有益的作品成為主流,允許無害的但要控制使其不能成為主流,對有害的堅決加以取締,特別是對一些低級庸俗的反映頹廢情緒的“打擦邊球”的作品要敢于抵制,不讓其出品,更不讓其占有市場。
(六)遵照同志的指示,開展健康的說理的文藝批評。最近這些年來,這種文藝批評太少了。應該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擾,開展健康說理的文藝批評,以促進文藝創作健康繁榮地發展。
- 上一篇:在公司實習的感言
- 下一篇:述教學設計理論對幼兒園教育設計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