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資源流失存在的疑問及策略

時間:2022-05-06 10:03:00

導語:農村教育資源流失存在的疑問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教育資源流失存在的疑問及策略

摘要:中國農業人口比例大和農村教育滯后問題,一直為社會所關注.04年筆者參與了廈門大學財政系農村經濟調查組,考察了河北和寧夏的農村教育情況,深感農村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并已影響農村經濟發展,本調查報告擬對目前表征明顯的有關農村教育資源流失現狀問題成因及對策作以描述剖析,以期引起更多人士和有關部門的關注,共同為中國農村和農村教育的發展貢獻微薄之力。

關鍵詞:教育資源,教育投入,多層次辦學

一.農村教育資源流失現狀

1.農民承擔的巨大的教育成本與實際獲益差異過大.

當今中國農村教育和農村經濟面臨著制度性難題與困境。無論基礎亦或高等教育,農民都直接承擔著從學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成本,教育產業化又讓農村大部分資金以教育投資的形式流向城市,而出去的人才因為缺少利益驅動而不愿返回農村服務,農村付出了資金和人才的成本,最終取得“豐收”的卻是城市。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年初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義務教育的投入中,鄉鎮負擔78%左右,縣財政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中央財政只負擔2%,而縣鄉兩級負擔的87%基本上都直接來自農民——實際上,農民幾乎直接承擔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全部培養成本,1999年6月中旬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后的教育產業化又讓農村的教育成本壓力雪上加霜。同時在教育系統集中人力和物力資源以城市為中心的制度化過程中,資金以教育投資的形式流向城市,最優秀的智力資源也通過高等教育這條路徑走出農村。為了支撐孩子上學,家里的勞力到城里打工賺錢,勞動力資源也流入城市,結果賺回來的錢又會以教育投資的形式返回到城市。這幾個循環中,資金、智力資源、勞動力資源流向了城市,農村僅僅留下了貧瘠的土地和絕望的炊煙。從整體上說,如果農村教育不能對本地區的經濟改善和文化建設起到顯著作用,將只能成為城市教育的附庸,成為向城市輸送人才的基地。而本地急需的各類人才,既得不到培養,還會被不斷淘空。這樣下去,地方政府怎么會有加大教育投資的動力呢?有志改變家鄉面貌的有實力的企業家們,也將缺乏投資家鄉教育的動力。

2.現行教育體制使農村成了培養人才的“白干隊”

現有的農村教育從根本上講是“在農村”為城市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培養離開農村、農民和農業的人才,而不是“為農村”培養人才。.一大批“農村貴族”開始涌現.因為從小到大被全家“重點保護”,希望孩子能最終考上大學,跳出農門。這些學生基本上不干任何農活,結果是,大學沒有考上,在農村自食其力的本領也沒學到,種田不會了,其他的謀生技能也沒有得到訓練。這個制度設計中,農村大學生進城有著充足的利益驅動機制,而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制度安排中缺乏利益驅動機制促使進城的大學生回鄉為農村經濟服務,有去無回的現實正好跟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相矛盾——這是典型的市場失效,成本與收益不能對稱,需求與目標錯位,斥貧趨富。而且,正如有些專家指出的是,我國現有的高等學校(包括農業類高等院校)都在培養城市需要的人才,很少考慮培養農村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新“讀書無用論”有所抬頭.一些人看到市場經濟初期個別暴發戶沒讀幾年書,就能掙大錢,認為農村孩子讀書不需多,認識幾個字,會撥弄計算器算算帳就行了。十幾歲的娃娃一年拉扯幾頭牛、羊、一群雞鴨鵝,或擺個小地攤、當個小商販什么的,或進城當個小臨時工、打打工等等,便可自己養活自己,而多讀一年書呢?少則花幾百元,多則要花幾千元或上萬元。多讀一年書就少掙一年錢,大學畢業了又怕他們找不到好工作,還得借錢為他們“找路子”.因此,多讀書不如早掙錢的思想束縛了好多的農民,造成小學生畢業率徘徊在90%左右,初中生輟學率上升至30%左右.這樣下去,貧血的農村經濟總有一天會被拖垮,農民受傷害的心總有一天會疲憊,沒有利益驅動的農村教育也總有一天會停止供應免費的午餐。農民不在支持教育不再把錢投入到教育消費中。而且在市場經濟中逐漸成熟起來的農民們一旦認定教育投資是一項“賠本生意”,堅持要帶著自己的孩子去尋找新的出路,那將對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成致命的威脅。

3.城鄉教育的資本轉移使農村經濟出現倒退現象.

有調查表明,幾年來農民收入一直在下滑,每年農村收入要減少4000個億,其中含有流失的教育資本,這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及其影響不言而喻,也是農村經濟失去活力的一種表現.在中國農村盛傳一種奇怪的理論,稱之為“經濟與教育的反比原理”:據一項調查表明,在一個村子里,努力使自己孩子不斷升學的家庭,都負債累累,是村子里最窮的!在一個不太富裕的村鎮,一個村的大學生所占比例越高,這個村的經濟排名也就越靠后;一戶人家的孩子書讀得越“高”,這戶人家的經濟狀況也就越不濟∶教育是農村發展致富的重要條件,但在現實情況中,這個條件似乎被異化了.正是因為這樣的發展致富的條件,致使農村陷入了“不上學等著窮,上了學立刻窮”的二難境地,教育成了農村經濟發展一條越掙越緊的鐵鏈。同時農村教育篩選出來的人才進了城,淘汰下來的眾多人力資源留在了農村,數量供給充裕的農村勞動力大軍往往伴隨著低素質。據統計,我國1990-1999年新增勞動力總數為1.89億人,其中大專以上技術人才僅占3.5%,中專、技校、職業高中畢業生占14.5%,只接受過初中教育的占46%,有36%的新生勞動力還達不到初級技術所要求的文化程度。目前,我國低素質的勞動力絕大多數留在農村,形成了農村龐大的低水平剩余勞動力市場.

4.城鄉教育機會的差距更加劇了農民的負擔。

1999年底出版的《中國青年報》披露了一份關于中國公民高等教育的報告。報告對北京多所高校2000余名學生的抽樣調查發現:這些學生里,28%來自北京,30%來自北京以外的城市,24%來自全國各地不出名的城鎮,18%來自農村,城鄉大學生之比是4:1。我國城鄉人口之比差不多是2:8,那么,農村人和城市人上大學的機會之比就是1:16,為了上大學,農村孩子要付出比城里孩子更多的努力。所以在農村里就流行著這樣的邏輯:為了上大學,就得拼命擠進重點高中,為了擠進重點高中,就要多交更多的錢.這讓本已不堪重負的農民雪上加霜.較好的人力資本伴隨著教育資金流向城市,在調查中,就有一家的孩子考重點高中只差4分,就要拿兩千塊的所謂的”贊助費”.家長還在為是否讓兒子繼續讀下去而苦惱.

二.農村教育資源流失的原因:

1.農村教育與農村發展需要相脫離

我認為,現在農村教育體制的最大弊端,在于“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斷升入高一級的學校外,再沒有其他的功能。但由于在學校硬件、師資水平和資訊等方面的天然劣勢,這種以不斷升學為目標的農村教育,根本不能與城市匹敵。絕大多數的農村學生,只能成為極少數尖子生的陪襯,成為這種教育體制和目標的犧牲品。農村教育很少體現農村的特點,很難滿足農村的特殊要求。這種教育模式下的農村中學畢業生普遍欠缺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和勞動技能,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現行的農村教育,從根本上講是在為城市培養人才,培養離開農村和農業的人才,而不是“為了農村”培養人才。這樣的農村教育,已很難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對中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不能真正起到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已嚴重落后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亟需改革。因此,讓教材適合農村則是重要的,讓教育適合農村是更重要的。如果不對農村的教育體制和目標做根本反省并實行重大改革的話,“易懂”的鄉土教材,恐怕只會使農村的孩子們離現代化更遠。

2.評價機制不合理導致

素質教育的口號盡管喊了多年,廣大農村的素質教育也取得不少成果,但始終沒有真正擺脫考試這個指揮棒。第三次全國青少年創造能力培養社會調查結果顯示,“一般來說,老師只喜歡考試成績好的學生”,得到62.0%的被調查者的認同,這表明以考試為手段搞分為目標的教育狀況并未未得到根本轉變,農村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唯分論英雄”的舊觀念繼續執政,“考”的傳統做法制約人.許多農村學校雖然存在鄉本,校本教材,卻由于應試教育的原因形同虛設.學生在校無法學到與實際相聯系的問題.如果無法繼續升學的話只能選擇外出打工或者務農,所接受教育無法為農村發展做出貢獻。

3.農村教育投入不夠,農民子女受教育的成本越來越高

國家對公共教育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是最大的問題。據統計,目前我國的教育投入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教育報告》1998年統計表明:我國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經費培養占世界18.45%的學生。基礎教育的投入更少。我國初、中、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比約為80:16:1,而教育經費投入比則與此相反,約為1:3:52。據測算,我國中小學的在校生數占全世界的1/4,而其教育經費卻只占全世界相應經費的1/145。在如此少的基礎教育總經費中,財政性經費所占的比例(75%左右)又嚴重低于國際通常的比例(85%以上)。目前我國的農村教育主要是基礎教育,其規模是城市基礎教育的兩倍,它所得到的教育經費投入總量卻還不到城市的一半。由此可見,我國農村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此外,在原農村教育投入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教育費附加、農村教育集資取消之后,改革后的農業稅卻沒有規定用于農村教育的相應比例和各級財政如何保證對農村教育的投入,這也使得農村教育投入失去了保障。同時造成農民負擔的加重。

現行的教育收費標準,特別是高等教育收費標準已經遠遠超出了相對貧困的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這是一個現實問題。這兩年中央推出國家助學貸款計劃,但在一些農村落實尚未完全到位。媒體曾多次報道過“學費殺人”的現象,都說明了當前農民投資教育成本的確過高。而在高成本教育投資的背后,還存在著較大的教育投資風險。一方面,農村考生一旦成為“落榜者”,將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甚至連找對象、娶媳婦都成問題;另一方面,在大學生就業整體不樂觀的背景下,那些考入大學的農村孩子,一旦無法就業,將面臨更大的困境。不少落榜的孩子回到農村,可謂是“既不想做農活,也做不了農活”。

農村稅費改革以前,農村基礎教育經費是以“鄉(鎮)統籌和村提留收費”的財政預算撥款為主、以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為輔的投入體制籌集的。所以,我國目前實行的“普九”義務教育實際上并非“義務”,農村學校的學雜費很高,也就是說,實際上是農民自己承擔了農村義務教育的“義務”。根據調查,農戶供養一個小學生一年需1000元,初中生約1400元,高中3年要交學校1萬多元。這些費用是現金消費,并具有強制性、集中性和一次性的特點。在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而農民家庭支付孩子上學的費用越來越高的情況下,一些家庭因負擔不起教育費用而致子女輟學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三.農村教育資源流失解決的途徑和方法:

1.適應科教興農需要,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

人力資本理論創始人舒爾茨認為,處理不均衡狀態的能力是人在現代經濟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學校教育是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他進一步對學校教育的內容作了界定,認為它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傳統意義上的技術和知識;二是繼續學習先進技術、知識和做出創造性決策的能力。而后者正是學校教育對經濟發展所能做出的最大貢獻。因此,如何把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雄厚的人才資源,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解決這一根本問題的途徑,是發展“為了農村”的農村教育。

(1)轉變辦學指導思想,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農村基礎教育的指導思想應從單純應試教育轉到為國家、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服務的素質教育上來。用成才率而不是升學率來衡量教學質量,樹立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新觀念。才能使農村教育切實由單純的升學教育轉到主要為當地建設服務同時兼顧升學的軌道上來。

(2)調整課程設置,增加選修課,加強落實鄉土教材的講授。根據面向農業和農村的要求,對大多數不以升學為目標的農村青少年的教育,要在完成必修課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根據當地鄉鎮經濟發展的需要,增加可以滿足他們就業需要的選修課。

(3)改革教學內容,增加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內容上,既要重視基礎性,又要兼顧實用性與針對性,一手抓文化科學知識教育,一手抓農業生產教育。要貼近農業生產與生活實際,引進和強化適應當地需要的職業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普通中、小學辦出現代農村特色

普通中、小學辦出現代農村教育特色,是解決農村教育資源流失問題的好辦法。

首先是農村高中,其任務是為學生的升學和從業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而重點高中一般則定位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升學預備教育”。在21世紀農村高中辦學中,有必要適應現代農村建設的需要辦農村(或農業)教育特色學校。農村高中要從自身的地理位置、生源分布的實際出發,堅持恰當的辦學、有效目標定位,發展面向三“農”(農業、農民、農村)的農村(或農業)特色教育,在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適應農村現代化建設對高素質的人才需求實施素質教育方面,邁出新的步伐。農村高中發展農村特色教育的定位,諸如把學校辦成與三“農”相聯系的德育基地、科技實驗基地、文明窗口等,又如課程、教材、活動方式的改革,以及運用市場機制實行學校與社會雙向參與,為特色教育創設條件等做法,為農村高中確立了正確的辦學方向。有些發達地區高中的先行經驗表明,發展農村特色教育為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辦好一批高質量的農村示范學校的有效措施,是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全面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各類人才培養的需要,全面提高辦學的質量和效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

其次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初中和小學,也應有現代農村的教育特色。尤其是21世紀的農村中小學,其特色既要體現“農”字,還要體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康”字。21世紀的農村中小學要適應現代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從生產結構多樣化,形成了農林牧副漁工商建運服多業發展的格局,社會發展快速走上現代化軌道的實際出發,根據農村小學現代教育的目標,采取兩個方面的操作措施:一是強化管理,力圖在教學設施、師資建設和課程體系等方面體現現代特色;二是強化科技、信息、語言、交往四大教育場境,為培養農村學生現代素質落實基礎。農村中、小學只有既體現“農”字特色,又反映現代農村發展要求,才有利于培養出知農、愛農、為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面向全體農民,實行多形式和開放式辦學

要解決農村教育資源流失問題,提高整個農村人口的素質,農村教育的對象就要面向全體農民,而不僅僅是面向少年兒童。而農村教育要面向全體農民,就必須重新構建農村教育體系,開放式發展農村教育。

(1)根據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在教育時間、教育場所、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克服單一化、集中化等簡單化的做法,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講求實效與高效,使更多的成年人能夠參與到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的學習中來。

(2)農利教三者密切結合,使農村學校與農村社會、農業科研單位、農戶密切聯系,使農村教育與現代農業生產勞動相結合;農村學校開門辦學,如普通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可以三教同校,允許父女同堂、三代同堂等等;不斷充實并充分利用人力和設備開展多層次(從學前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多方位(如普教、職教、成教以及各種專業方向)、多方式(包括面授、函授、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教學方式)的教育,使農村教育形成“成職普”、“初中高”、“農科教”相結合的完整的立體網狀結構和良性的運行機制。

處在社會轉型和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國農村正在和將會發生歷史性的巨變,農村教育也必將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與創新過程。如果說我國長期形成的農村教育傳統與教育經驗基本上是適應小農經濟基礎與社會環境的話,那么,當我國農村正在進入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的新時期,農村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將會發生激劇的變化,農村教育的對象、功能、機構和體系都將進行調整和變革,尤其需要有適合中國農村實際的教育創新。這可以說是中國教育創新的主要內容與時代使命.需要我們在繼承前人經驗基礎上堅持不懈的探索。來使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從更長遠的角度,農村教育在人才培養的素質與規格上要著眼于造就一代具有現代精神的新農民,即促進現代化,為改變中國的二元社會結構、實現城鄉現代化協調發展準備人力資源。

參考文獻:

[1]談松華.農村教育:現狀、困難與對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1):99103.

[2]郭芳玲.農村教育發展現狀及原因分析[J].教書育人,2003,(7):1214.

[3]李欣.農村教育投資系統改革芻議[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2,(5):1215.

[4]李少元,任春榮.21世紀我國農村教育的深化改革[J]現代教育科學2002(2):59.

[5]楊萬江、徐星明,農業現代化測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6]李少元,農村教育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