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校添加有關自然災害知識課程的建議

時間:2022-05-06 06:56:00

導語:有關高校添加有關自然災害知識課程的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關高校添加有關自然災害知識課程的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1.極端性氣候趨于頻繁

進入21世紀以來,全世界各種自然災害頻繁,以2007年為例:英國夏季出現2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和60年一遇的洪水;南亞夏季高溫達51.6℃,意大利和美國西海岸都出現45℃以上的高溫;在海灣地區,歷年極少見到的強熱帶風暴“古努”6月在卡塔爾登陸;11月超強熱帶風暴“錫德”孟加拉登陸,造成3400余人死亡。在中國:2月28日在新疆,從烏魯木齊開往阿克蘇的旅客列車被14級大風(風速41.8m/s)吹翻;在淮河流域6月下旬到7月底連續降雨,出現了自1954年以來的最大洪水;重慶沙坪壩區7月17日24小時降雨266.6mm;濟南,7月18日降雨151mm;福州夏季有32天的氣溫超過35℃;上海氣溫35℃以上的連續多日;都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罕見。在部分地區高溫持續的同時,江南和華南大部分地區干旱,東北和內蒙古地區夏季出現嚴重干旱。另外龍卷風和雷暴等特殊天氣事件多發,造成多起人員死亡,2007年,因雷擊死亡人數已經達676人。

根據緊急災難數據庫記載,2008年全世界發生321次自然災害(其中80%~90%與氣候惡化有關),死亡23.6萬人,受災人口達21.1億,經濟損失1800億美元,是2000~2007年年均值的2倍。其中1月10日~2月2日,中國南方地區出現四次大面積低溫雨雪冰凍過程,受其影響有19個省、市、區受災。此期間全國累計23萬公里公路被迫封閉,8.2萬公里公路損毀;湖南郴州的輸電塔倒塌,壓倒京廣鐵路的輸電線,使京廣線和滬昆鐵路部分區段停運,受災期間正值2008年春節前后,部分省市交通受到嚴重影響。全國13個省、市、區的2.7萬條輸電線路斷線,嚴重影響當地的社會生活,成為2008年年初全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事件。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隨著地面和海洋上空氣溫升高,大氣環流中的不穩定因素增加,極端性天氣事件發生的次數和強度都會增加。

2.中國大陸地震活動寧靜期即將結束,下一輪地震活躍期即將開始

中國地處歐亞大陸板塊的東南部,在歐亞大陸板塊和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板塊的交匯處,受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影響,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地震活躍區分布廣泛,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所有省(市、區)都發生過5級以上地震;。按中國地震烈度表的統計,基本烈度為7度以上區域面積為312萬km2,占國土面積的32.5%,全國299個大中城市中有136個城市(其人口占全國城市人口的一半)的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以上;人口在50萬以上的61個大城市中有33個(其人口占全國城市人口的54.1%)的地震基本烈度在7度以上。

中國從1900年到1994年共發生過1921次5級以上以上地震,平均每年18~20次。20世紀全世界共發生過7級及7級以上地震約1500次,約有1/10發生在中國境內;全世界陸地地震約有33%發生在中國大陸和臺灣;中國發生的地震釋放的能量約占全世界的35%。20世紀,全世界發生過震級≧8.5級的陸地地震3次,其中兩次發生在中國(1920.12.16.寧夏海原,8.6級;1950.08.15.西藏察隅,8.5級)。

根據對歷史上發生地震的統計,中國的地震活動有活動相對強烈的活躍期(持續時間11~25年,此期間發生7級或7級以上地震的頻度為1.25~2次/年)和寧靜期(持續時間11~22年,此期間發生7級或7級以上地震的的頻度為0.36~0.8次/年),每個活躍期都有強震活動相對活躍的區域。中國上一個活躍期是1988年~1999年,這12年內共發生7級和7級以上地震16次,主要活躍區域是臺灣、云南和新疆的地震帶。

從2000年開始中國進入地震寧靜期,從2000年到2007年,中國發生過8級地震1次(2001.11.14.昆侖山口,8.1級),7級以上地震4次(其中3次在臺灣及其附近海域)。從2003年~2007年,中國大陸已經連續5年沒有發生7級及7級以上地震。按歷史資料推斷,從2000年開始的寧靜期將在近期結束,2008年3月21日在新疆于田發生的7.3級地震及5月12日在四川汶川發生的8.0級地震標志中國重新進入地震活躍期。

由于地震是所有自然災害中死亡人數最多的災害,1950年以來,中國死于地震災害的人數超過35萬,其中唐山地震(1976.07.28.河北唐山,7.8級)死亡近24萬人,是20世紀地震災害死亡人數最多的災難。同時地震也是社會恐怖心理最嚴重的災害。隨地震活躍期臨近,必須有得當的應對措施。

3.中國歷來是自然災害頻繁、災害損失嚴重的國家

20世紀以來,全世界每年所發生的自然災害都會使上萬人喪生,而嚴重的自然災害甚至可在短時間內奪去幾十萬人的生命,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發生的、一次死亡人數在萬人以上的自然災害約50次,而且每次受嚴重災害影響的人數達萬人以上。每年因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為200億~1000億美元。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的種類多而且頻繁,災害對公眾和社會的危害強烈。嚴重的自然災害不僅給公眾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和生產力的破壞,也是產生社會動蕩的原因之一。

20世紀全世界發生過四次死亡人數在10萬以上的嚴重自然災害,其中兩次發生在中國。20世紀以來幾乎每年都有比較嚴重的自然災害發生。

根據民政部和國家氣象中心的統計,中國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經濟損失的71%,以下依次為:地震災害,占8%;海洋災害,占7%;農林和畜牧業的生物災害,占6%;其他災害(太陽活動和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等),占8%。1990年~2004年,每年由于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6%(臺灣、香港、澳門未統計在內),往往一次臺風就刮掉當年GDP的1%~3%。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的8級地震死亡6.9萬人,經濟損失8451億元,約占2008年GDP的2.8%。

自然災害最直接的后果是農作物減產、用于生產和生活的公眾財產和設施受損(房屋、廠房和店鋪的損壞和倒塌等)等經濟損失。也會由于發生次生的災害(如地震后的火災,洪水后的瘟疫,干旱引發的森林火災等)。由于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步,自然災害還影響到交通運輸、水和電力的供應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29世紀50年代,中國每年因為自然災害的損失平均為476億元,90年代則增加到1000億元以上;1998年由于長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的洪水,全年經濟2978億元;自然災害總體偏輕的1999年,經濟損失800億員。進入21世紀后,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總體呈上升的趨勢:2004年為1566億元,2006年為1528億元。2008年1月中旬~2月中旬中國南方的雨雪冰凍災害就造成107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111億元。

中國既是自然災害嚴重的國家,同時也是自然災害記錄最完整的國家。從公元前18世紀以來,幾乎無年不災,有文字記載的2000多年以來,有記錄的水災約1600次;從公元前16世紀的夏桀五十二年到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BC)的3363年間共有3322次地震記錄。在近四千年有文獻記錄的災害中,水災、旱災和地震是發生頻度最高,危害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的歷史記錄為災害研究提供了條件。

4.中國的普通群眾甚至地方官員對自然災害的知識普遍匱乏

中國的災害預防教育還相當落后,公眾對自然災害的知識相當匱乏。普遍的問題是各類學校里很少有關于預防自然災害的系統教育,公眾普遍缺乏有關自然災害防御和災害救助的知識。特別是,中國農村人口比例大,居住分散,交通和通訊落后,居民知識水平有限,預防和抗御自然災害的知識極為匱乏。即使是在城市,居民社區的預防和抗御災害的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僅限于散發宣傳材料,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教育,更沒有像美國的佛羅里達州那樣每年定期進行抗御熱帶風暴的演習和像日本那樣定期的應對地震災害的教育和演習。特別要提到的是,作為公共信息傳播的媒體對自然災害這樣影響公眾生命安全的重要事件,在日常的關注程度上,在宣傳的廣泛和深入程度上,在宣傳的技術上都十分不夠。在嚴重災害發生時,及時、充分向公眾公告有關信息做得非常不夠,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在某些時段,有關地震的謠言,有關SARS疫病的傳聞則不脛而走。在災害發生后媒體宣傳介紹各種簡單適用的抗御災害的知識(例如,如何抗御低溫、預防長期旅途中的精神障礙、在擁堵的公路上的司機和人群如何自救等)則非常不夠。

由于公眾抗御災害的知識匱乏,使災害發生時相當多的公眾無所措,例如2007年5月23日,重慶開縣某鄉村小學在雷擊事故中死亡7人,受傷44人。究其原因,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防災知識匱乏,教室沒有避雷設施。還有人在雷擊發生時躲避位置不當(在大樹下)。再例如,每年錢塘江中秋節后觀潮,不顧安全規定,超越警戒線而被潮水沖走的事件幾乎年年發生。

而政府官員由于在自然災害面前缺乏正確的應對措施則會帶來更嚴重的后果。例如2005年10月2日,當年第19號臺風“龍王”在福建登陸,福州連續7日大雨,而地方政府決策者沒有及時騰空水庫,山洪瀉下時,致使155人死亡,經濟損失155億元。2007年,有部分人認為,長江流域將出現類似1998年的全流域大洪水,又由于6月汛期開始時的幾場大雨誤導,于是匆忙放空了水庫的存水,其結果是連續數十天干旱,由于水庫的“保命水”已被放空,致使人畜飲水都發生困難。

5.自然災害的教育應該被列在重要位置

鑒于20世紀后期,全世界自然災害頻繁,給人類帶來災難日趨嚴重的背景下(每年死亡萬人以上,經濟損失250~1000億美元)1984年7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弗蘭克?普雷斯提出,由聯合國組織在全世界范圍內開展目的是減輕自然災害對人類危害的、為期10年的活動。1987年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從1900年到1999年在全世界開展“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

(InternationalDecadeforNaturalDissasterReduction,縮寫為IDNDR,中文簡稱“國際減災十年”)。在該活動中,教育計劃列為重要內容,除了對公眾的減災知識普及和教育外,特別提出:針對減輕自然災害設置專門的大學課程。1999年在“國際減災十年”結束后,聯合國第54屆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從2000年起,將減災作為長期的、戰略的行動持續開展下去,并規定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三,作為“國際減災日”,每年的減災日都有特定的主題,2006年的主題是:減災始于學校,2007年的主題是:防災,教育和青年。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國際減災十年”不僅關注自然災害發生的機理研究和抗御對策等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和相關的經濟學方面的問題,還特別注重“探討不同文化基礎對自然災害的反應”,以及“不同社會文化條件下,可以接受的災害的危險性水平和選擇減災的對策”(例如,由于傳統的習慣和文化背景,某些人群不愿意甚至拒絕從容易發生災害的地區遷出)這顯然是重視對自然災害認識和抗御的人文科學背景。

二、國內外有關自然災害的教育和知識普及情況及建議

據悉:幾年前,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著名大學先后開設了有關自然災害的公共課程,選修該門課程的人數隨開設年數增加很快,從初期的二十幾人,到近期,選修該課程的人數已經超過200人。

在中國,2004年陳颙院士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開設了《新聞中的自然災害》(NaturalDisasterontheNews);2005年該課程名稱為《自然災害中的物理學》,力圖從能量變化的角度說明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機理和特征。同期,北京師范大學的史培軍教授也在講授類似課程。近日媒體報道,北京大學環境工程學院與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宣教中心聯合開設《氣候變化》課程,并對其他大學開放。應該說,這都是新的開始。

國外相應課程有印刷版和電子版的教材,但是自然災害的史料和實例則幾乎全部是西方國家的案例,而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東方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實例很少。為此,陳颙院士和史培軍教授編寫了《自然災害》一書,是一本圖文并茂,內容生動的,一改以往中國高等學校教材在形式上“生、冷、硬、澀”的面貌,做到了編著者希望的“知識性和實用性并重”。而且視野開闊,思路靈活,因而比一般的教科書更能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此,應該延續陳顒等人的思路,編輯出版一本在對自然災害的認識上,更為廣泛;在內容擴展上則更兼顧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在實例及圖片選擇上,更結合中國和現代的教學參考書。

應該明確,更進一步的普及有關自然災害和危機應對的知識,是學校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而且應該明確:減災始于學校,使公眾,特別是大學生和研究生有比較深入的關于自然災害和應對災害的必要知識,使大學生對自然災害的認識既有歷史感又有現實感;對現代社會的發展既有成就感,又有危機感,特別是培養大學生有超越職業訓練以外的想像能力。

應該使每個學生明白地球和太陽系的一般知識,并在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時,對自然災害的定義,分類,人類對自然災害認識的歷史等進行說明和討論;對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環境災害的形成機理,危害特征,空間和時間分布和重要案例給于介紹;并介紹自然災害的預測預報及災害救援的一般知識。

三、對自然災害認識的出發點

本書在考察自然災害問題上的基本出發點是:1)自然災害畢竟是地球上物質運動的一種形式,因此應該是有規律的,而既然有規律,就應該是可以認識的,當然,這種認識是有過程和階段的。2)對自然災害的治理,應該著重于預測,應該用“將自然災害的危險減為最小”來代替“將自然災害的損失減為最小”的減災思路。

還要說明,預測和預報雖然有密切關系,但卻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概念:預測是科學研究部門或有關專家所進行科學研究的結果,是探索性甚至有高風險的行為;預報則是政府或政府授權的部門就自然災害或其他可能影響公眾生活和社會安定向公眾公告的行為。而預測的探索性乃至高風險性與預報要求的高度準確性往往會產生矛盾。因此預報者要對預測結果的準確性進行評估,考慮到某些預報結果可能會在社會和公眾心理上的影響,還要對預報可能產生的后果進行評估,而且某些重要區域或者重要的自然災害預報,是有授權限制的。

基于上述的考慮,應該將對自然災害的認識和應對危機,學會減災技能的內容作為高等學校教學的內容,并且向全社會普及自然災害知識,提高公眾、特別是大學生的減災意識上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