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探究之民間文學引論

時間:2022-06-09 04:39:00

導語:文學探究之民間文學引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探究之民間文學引論

摘要:舊范式下的民間文學研究主要關注民間文學的口頭性以及主體性,但忽視了民間文學的生活屬性。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借鑒西方最新理論成果,構建民間文學的生活理論,重視情境和表演之于民間文學研究的重要性。

關鍵詞:范式;生活屬性;情境;表演;民間文學批評

一、舊范式下的民間文學書寫

中國現代民間文學研究發軔于“五四”時期北大歌謠征集活動。最初的民間文學研究以及對民間文學的界定都受到過西方民俗學研究的影響真正作為高等院校一門學科的民間文學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出現的。什么是民間文學?幾十年來中國學術界一直援引俄國作家高爾基的觀點。認為民間文學“主要是勞動群眾的口頭創作”。并稱“民間文學是勞動人民從其勞動和社會經驗中抽取出來的知識總匯”。在一些辭書中,“民間文學”也被界定為“人民的口頭文學創作指以勞動人民為主體創作并在人民群眾中流傳的口頭文學作品”。這一理論判斷基本符合歷史的實際。盡管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定義。

這樣的界定注意到了民間文學的口頭性、集體性以及知識性特點。把民間文學的創作和享受的主體界定為“人民”或“勞動人民”。帶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只有“知識總匯”才與民間文學的生活屬性有關。但沒有被強化突出。所以說。這一階段有關民間文學的定義都是照搬前蘇聯模式的結果。整個理論框架沒有根本性的突破。要做的僅是把本土的內容填充進去此體系對中國民間文學書寫所產生的影響至今猶有余波。以致國內民間文學教材之問基本上差別不大:較早的教材明顯帶有階級斗爭論的觀念。較近出版的把“人民”或“勞動人民”置換為略顯中性的“民眾”。吸收了新發掘整理的民間文學材料期間雖有段寶林先生主張對民間文學要做立體研究,以及楊利慧、黃濤諸學者重視民間文學的語境等富有新范式雛形的觀點。但相關研究對這樣根深蒂固的民間文學書寫體系還是反思不夠。鮮有從學科體制本身進行批判性重構。因此。大多數民間文學教材都沒有很好地顯示出學科本身的深度。以致形成民眾的文學就應該是這樣淺顯的心理暗示。另外,隨著文字、圖畫、音響、影視、電腦等媒介的出現與運用。民間文學的傳播空間獲得空前拓展。其傳承手段也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尤其是進入國際互聯網時代之后。伴隨著新媒介的不斷啟用。民間文學的概念也面臨著重新思考與界定的任務。

二、民間文學書寫的新范式

萬建中先生的《民間文學引論》無疑是此種情境下的“另類”書寫。在學科本身的理論深度建構上大大超越于以往任何一部民間文學教材。雖然也有部分理論闡述與民間文學現象還不是那么水乳交融,但著者的理論探索意識和充滿安全感的論述,都昭示著迥異于以往民間文學書寫的新范式。其《民間文學引論》中的情境、生活屬性、表演、民間文學敘事等概念都是第一次在民間文學教材中被論及或強調。把民間文學還原到生活世界中去。使民間文學的生活屬性凸顯。從而有力地強化了民間文學學科本身的屬性。至少初步擁有了與作家文學對話的底氣民間文學的立體性特征從而獲得彰顯。

也為民間文學研究展示了新范式。相比較而言。以往教材多注重對被文字記錄凝固后的文本分析。忽略了民間文學的生活屬性和情境性。其美學和批評話語系統愈來愈顯得不堪重負。這是現代民間文學發展逼迫出來的民間文學不只是作家文學的資源,我們可以更廣泛地看待民間文學,把它當作生活的技藝。是傳統的或者本地的實踐活動的整個范圍——包括語言的、物質的和習俗的活動,是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作家文學中之所以有民間文學。是因為它是現實生活世界里的基本組成成分。民間文學是面對面的直接的表演,表演者和觀眾是互動的這種情境是被凝固在文字中的民間文學文本所缺乏的萬建中先生的《民間文學引論》首先抓住了民間文學的生活屬性和語境。去展示或表演生活世界中的各種民間文學樣式:理論建構意識貫穿全書始終美國著名文論家艾伯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學研究四要素即作家、作品、世界以及讀者,也在萬著中得到創造性的體現。不過這里的“作品”是生活世界中的活態的文本。與程式化的生活和程式化的審美緊密聯系在一起。讓民間生活世界充滿民間文學的動感、質感如果說以往的民間文學研究是韋勒克意義上的內部研究。即僅僅關注文字記載后的文本中的民間文學,那么,萬著《民間學引論》似乎更強調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有機結合。在某種情境下更強調民間文學的書面文本返回到生活中去。以獲取其原本的活態性,與生活世界水乳交融:研究、體驗民間文學的生活屬性和審美情境性研究。或者說生活態的民間文學重新回到生活世界。萬著中把前者稱為“民間文學的文學文本”。后者被稱之為“民間文學的生活文本”

我們要想理解并欣賞生活世界中的民間文學。了解創造并表演民間文學主體的生活方式的知識是必需的在非洲東部的牧牛民族丁卡人是這樣形象地描寫了隱匿在云層背后的月亮——“雨季之黑公牛從月亮的牛欄中解脫了。”很明顯。假如沒有創作和吟唱這首歌的那些人的生活方式的知識。就無法真正理解這類形象著名人類學家巴克曾經依靠田野調查所獲得的生活知識抨擊了一個自以為是的流行觀點——史前時的雕塑和壁畫之所以夸大女性的乳房和腹部。就是因為他們的生殖崇拜觀念在作怪他提到的一個例是在中非萊加很普通的雕像。即一個鼓起腹部的女人。她的意味遠遠不是引起贊賞。而是對其與人通奸而懷孕的懲罰。但在博物館和藝術畫廊中。這個形象常常被當成生殖崇拜的例證來加以解釋。他還提到另一個普通的萊加雕像。一個人舉起一只胳臂:這個姿勢有時被解釋成向天帝祈求。但是巴克認為。萊加人與天帝沒有關系:對他們來說,這個姿勢表示一種禁忌。因此,“民間文學將生活呈現出來并使生活成為審美的現場”,或者說民間文學美在情境。

其次。在萬著中我們發現民間文學研究已經回歸到聲音的層面,即對民間文學口頭性的重視。也是與萬著對生活屬性的重視相關的。相對于視知覺所擁有的認識——思維定勢。聽覺以及由此形成的節奏感總是側重于我們的情感體驗之維所以著名德國美學家施萊爾馬赫提出:“語言有兩個要素:音樂和邏輯:詩人應使用前者并迫使后者引出個體性的形象來。”這樣。撇開關于“語言的兩種用法”的爭議我們發現。與通常給人以“概念等價物”的印象截然不同。語言實質上首先是詩的媒介。或者說是民間口頭詩歌的媒介。事實上。當語言學家薩丕爾強調,“語言主要地是一個聽覺符號系統。正常人的語言沖動首先發生在聽覺印象的范圍”當評論家帕克據此而堅持。“只有在具有音樂性也具有形象性的表達中,才能發掘出語言表現的全部潛力”兩:當文學梟雄王爾德在談到詩性寫作的奧妙時斷然表示:“我們必須回歸到聲音上去。這是對我們的考驗”:都無疑可視為是對海德格爾“語言本身就是根本意義上的詩”這個命題的不同詮釋。雖說對于要求精確限定的科學表達而言。語言的這種詩性品質常常成為問題但對于側重經驗交流的藝術活動來講。這不僅并非語言媒介的劣勢。恰恰相反是它的優勢所在。

放眼全球背景下的民間文學研究。西方是走在前列的:重大理論和方法的創新幾乎都是西方學者完成的。作家文藝學的研究也啟發著民間文學的研究。中國民間文學研究嚴重滯后。一時半時難以走出消化吸收西方理論資源的陰影“五四”時期對西學的借鑒與啟蒙救亡聯系在一起。新中國成立后,民間文學研究也像政治一樣全面倒向前蘇聯的懷抱。構建本土化的民間文學理論的主體性都喪失了,遑論創新。由于意識形態的影響,在蘇聯體制下受到壓制的民間文學理論也被當時的中國學者拒絕了。真正的民間文藝學大家如普羅普的故事形態學研究成果只有在改革開放后才逐漸介紹到國內。本土化的民間文學研究一直籠罩在西方的陰影里。可喜的是。這樣的借鑒和吸收有了重要進展。萬建中的《民間文學引論》視野開闊。廣泛吸收最新成果。尤其是對西方的理論資源或相關學科的理論兼收并蓄。因而賦予其專著以很濃的理論思辨色彩,這是以往同類教材中所缺少的。也是中國民間文藝學中亟待建構的內容。從這個角度說。《民間文學引論》作為一本高等院校的民間文學教材無疑顯得有點“另類”,作為頗具個性的專著可能更合適。

三、民間文學研究的展望

畢竟,萬建中先生的《民間文學引論》給我們今后的民間文學研究帶來很多啟發。例如。如何把用來分析作家文學文本的敘事學。成功轉換為分析民問文學的文學文本和書面文本的有效工具。就很有挑戰性和前瞻性。誠然,如何做到理論閘釋與研究對象的妥帖吻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次。在眾多民間文學教材中一——包括萬建中的《民間文學引論》——民間文學批評一直缺席。既然我們的民間文學研究可以借鑒作家文藝學中的理論和方法。民間文學也應該擁有自己的批評。而不僅僅是民間文學研究在筆者看來。民間文學研究不等于民間文學批評民間文學批評的缺席就很有探究的必要。相關研究迄今還未見到。若結合民間文學的特點和功能。我們可能會厘定出民間文學批評的原則或維度。

民間文學本身的品味或品質到底如何獲得提升。民間文學批評不失為一種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即使我們通過對民間文學的生活屬性和表演情境的強調,初步擁有了與作家文學對話的實力。明確了民間文學非文學的~面,但民間文學若被封閉僅靠自身去補給營養。缺少新鮮藝術的介人和影響,這樣的民問文學的前途會是黯淡的。實際上。自作家文學出現后。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總是互有影響如此才能保證民間文學自身的精神品質得到不斷提升。否則不論我們多么強調民間文學的重要性和藝術性,受眾終將不愿回到那樣的生活現場。卻愿意反復咀嚼欣賞作家文學。因為后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更耐人尋味。正如我們人類既是集體的一員,又是擁有個人性情和尊嚴的鮮活個體“根據費爾迪南。索緒爾(FerdihandSaussure)關于語言和言語的區分方法。民間文學應屬于前者而文學屬于后者。屬于語言的民間文學以社團為基礎,是口頭的、集體的:而屬于言語的文學則是個體的、永久的書面記載”

第三。民間文學的生態環境走向虛擬化。身體幾乎被懸置。民間文學原本與生活世界血脈相連。具有現場性和原生態性。如今卻脫離了生活世界。被各種媒介所再現或表現。使民間文學藝術又增加了某種表演性。從而具有了雙重的表演性。因此又反過來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和生命體驗這種歷史情境有利有弊。若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無疑是人類生活走向虛擬等荒誕處境的真實征候所以有學者曾經著文強烈呼吁重視史前藝術研究的思想在此凸現其重要價值傳統如何與現代結合?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繼續探究的問題金耀基從古城海德堡寄給董橋的信上說:“其實我就是喜歡這種現代與傳統結合在一起的地方:有歷史的通道。就不會飄浮;有時代的氣息,則知道你站在那里了!”

傳統的民間文學和新興的民間文學都是民眾所需要的。后者總會或多或少擁有傳統的毖礎。前者至少能幫民眾認識自己的文化身份。

另外。在當今社會步入“技術世界”、信息時代之際,在民眾與精英、鄉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口頭語言與大眾傳播媒介、迷信與理性、落后與現代等諸多二元對立的沖突交織中。民間文學類型的消長、內容題材的更替、傳播途徑的變化。都是值得民間文藝學家和民俗學者關注的新問題這些建構民眾審美認知方式的民間文學將繼續發揮著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