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解教育方面的機械論及技術主義
時間:2022-01-19 02:10:57
導語:釋解教育方面的機械論及技術主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無論是上世紀90年代的“黃岡現象”、本世紀初的“洋思現象”,還是當前流行的“衡水現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提高高考升學率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的。當然,衡水中學確實有其自身的優勢:一所中學竟然占據全省當年考取北大清華學生總數的80%;參觀門票達到每人次600元但每年仍然接待數萬人參觀;使教育成為衡水當地最亮麗的名片,也成為當地政府優先考慮的大事。盡管衡水模式吸引了豐富的教育資源,也吸附了豐厚的社會資源,成為當前教育界學習的榜樣,但面對這種模式,教育學界的確應該反思,且這種反思不應是教育機械化、技術化、簡約化的借口。透過上述典型,我們看到了教育科學的尷尬之處———作為科學的教育學和作為實踐的教育學幾無相通之處。所有作為典型的學校都是教育教學技術化最為徹底的學校。他們普遍強調精細量化教育教學的每一個方面和環節,要求把學生的學習時間具體到每一分鐘,通過加班加點、反復強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這種模式又被冠以科學的名義,即同樣時間內的最大識記效率就是科學的體現。深入分析這些模式,我們發現其對教育科學的理解在本質上是技術主義路線,即學校管理的量化、教師培訓的技術化、課堂教學的模式化和教學內容的知識點化,其中不乏違背教育科學的地方,如高中理科教學中的“背實驗”。由于高中擴張造成校舍緊張、資金匱乏,許多學校不能同時開設那么多的物理化學實驗課程,并且他們也無意開設實驗課程,結果是讓學生把實驗步驟、實驗結果背下來,作為應付考試的手段。這不僅是公開的“秘密”,而且因為其省時省力在高中得到普遍推廣,以致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成為可有可無的陪襯,許多學生的優異成績與其實際操作技能之間毫無聯系。有重點大學老師發現,入學之前沒接觸過試管、沒見過顯微鏡的學生大有人在。與此類似,山東省曾經試圖把體育加入高考之中,以此強化體育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但實際效果卻與初衷南轅北轍,各中學普遍將體育課程化作可以量化的知識,讓學生背誦三級跳遠的步驟與程式、接力賽的規則與方法等,這非但不能解決當前中學生身體“豆芽菜”的狀況,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F在山東省已經被迫取消這一改革試驗,這從反面證明那種把所有知識進行量化的做法是不可行的。其實,教育學是“文化”而非“自然”的科學,其首要屬性是社會性而非技術性,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技術線路圖。
從宏觀層面說,如果欲正確理解當下教育整體與未來發展趨勢就必須注意教育這一動態系統包含的制度、文化變遷,注意教育現象與社會現象、社會制度的內在依賴性。從微觀層面說,把學校教育聚焦在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并實現幸福人生奠基;認識到學生是具體的、發展中的人;課堂教學是師生間“多向互動、動態生成”的過程;關注學生成長的需要,把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發展意識和相關能力視作教育的首要任務;認識到教育是職業更是事業,是教師的立命之基,這才是教育的根本。而所有這些,并非某些現成模式所能涵蓋,也不是以精細化為名的量化管理所能達到的,相反,每個量化表格的背后都可能是機械論和技術主義在作祟。
作者:龐守興單位:曲阜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 上一篇:小析作文中的情感教育
- 下一篇:醫學院校人文教育的建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