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絡語言特點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時間:2022-02-28 04:07:55

導語:大學生網絡語言特點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網絡語言特點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摘要:大學生是網民中的主要群體,并且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大學生的網絡語言特點在一定情況下存在著不良的現象,容易使得自己的民族意識淡化、、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并出現人格缺陷。對大學生的網絡語言特點和對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展開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凈化網絡語言環境,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助力,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語言;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影響

大學生是網民中的一個重要群體,并且在群體中所占的比重非常的大,因此網絡語言也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了大學生的獨特語言套路,從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對大學生的網絡語言特點進行分析,將有利于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進行。

一、網絡語言的特點

網絡語言是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語言,它的形式十分豐富,沒有約定俗成的規律和語法特點。首先,網絡語言是十分簡約的,這也是它能夠在大學生群體中獲得青睞的一個原因。從人的語言習慣來說,如果語言簡約,那么自然會對這樣的語言有更強的使用動力。網絡語言常用一些中文或者英文來進行縮寫,或者直接利用表情、圖片、符號來表示,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和傳遞人們最想要的信息,使得人們交流的效率和得到了提高。網絡語言在簡約、豐富多彩、富有趣味性的同時,它是具有一定的負面作用的。在網絡語言中,有不少的一部分是不文明的語言,容易對人產生負面影響,具有低俗性和消極性,并且還能產生人參攻擊性和煽動情緒的效果。

二、大學生網絡語言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1、淡化了大學生的民族意識

民族意識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如果大學生的民族意識被淡化,就容易使得大學生缺乏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引發各方面的問題。當前,網絡信息有將近一半來自美國,我國信息的占有量非常的小,也就是說,以美國為主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互聯網的輿論信息上占據了主要的陣地。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西方的反華力量利用互聯網信息來對我國大學生進行干擾,就容易弱化他們的民族意識,同時不斷地增強大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同感,煽動大學生的負面情緒,使他們對政府和國家產生失荷抵觸望心理,并對我國的文化和政治產生誤解,弱化了民族的認同感,最終影響了國家的安定和發展。

2、影響了大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形成

在一些不良網絡語言的影響下,學生會因為語言的形式和朗朗上口從而更容易產生認可的心理[1]。從網絡語言來看,一些吐槽性的語言和宣泄情感的語言從大學生的交流中脫口而出,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常態。“尼瑪”、“草泥馬”這類型的語言是帶有侮辱性和暴力型的,經常性的使用會使得大學生喪失了文明的意識,缺乏了與人友愛、和諧的價值觀。在“只要是石頭,到哪里都不會發光的”、“假如今天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哭泣,因為明天生活還會繼續欺騙你”這類型的網絡黑雞湯的影響下,大學生的價值觀會出現扭曲的情況,從而形成不正確的一些價值觀,失去奮斗的信息和動力。

3、造成大學生人格的缺陷

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中進行交流,人們可以不恪守常規和要求,語言行為也更加為所欲為。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對于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道德標準就出現了模糊的概念,相互之間的情況變得冷漠。如果大學生長期地沉溺在網絡的世界中,就會弱化他在生活中的實際能力,缺乏對他人的信任感和理解能力。有的大學生受到網絡語言的影響,缺乏對自我的認識和人生的規劃,在行為上出現好斗、暴躁的現象,并出現人格的障礙和缺陷。

三、網絡語言環境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構建校園網絡文明語言環境

構建校園網絡文明的語言環境,可以減少網絡對大學生的不利影響,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好地有利動力。在校園網絡文明語言環境的構建方面,高校要充分的發揮輿論控制和思想引領的作用,利用高校的網絡陣地凈化網絡的語言環境,要主動占領網絡陣地,開展與網絡文明相關的活動,以此來引導學生對網絡語言文明進行更好地感受,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外界的良好幫助。

2、占領網絡主要陣地,開展網絡凈化活動

高校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注意加強網絡主要陣地的一個占領,只有占領的了網絡的陣地,進行積極的發聲,才能更好地使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近兩年,共青團中央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開展網絡凈化活動,以此來促進網絡文明的建設。在網絡陣地的占領上,首先,高校要用好高校網絡官方平臺的第一陣地,通過在上面積極發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此同時,對于一些網絡的謠言和不良的輿論,高校要在第一時間進行澄清,引導正確的大學生輿論導向,不要讓大學生的思想被誤導,從而出現嚴重的后果。由于大學生和網絡的接觸程度是比較高的,因此從網絡的角度進行加強和凈化,是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開展的一個重要有效手段[2]。

3、提升大學生的明辨能力

對于當代的大學生曾經提出了八字方針,其中就有一個要求是“明辨”。明辨指的是大學生面對各種紛雜的信息能夠進行良好的辨認,能夠從自己的主觀意識來結合客觀的現狀進行問題的判斷和分析。大學生明辨能力的提高是促進大學生抵御網絡不良信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良好進行的最根源性方法。在大學生明辨能力的提升方面,高校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辯論賽,并通過案例教育來提升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時,還應該加強第一課堂的教學提升,因為人的明辨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而第一課堂是知識補充的主要加油站。

四、結語

當代大學生的網絡語言特點反映了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同時也會對學生的行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產生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是穩定社會和國家環境,優化大學生思想的一項有效措施,從大學生的網絡語言特點角度進行著手,從網絡的文明構建著手,可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好進行。

作者:周霜 單位:南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立新,孟昕.論網絡不良語言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對策略[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3(06):119-122

[2]張海生.網絡語言對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文摘版:經濟管理,2015(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