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研究
時間:2022-03-15 09:10:19
導語:公共管理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運用客觀開放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評價了全日制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雙循環”模式,分析該模式下培養創新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關鍵問題,并用實例證明了該模式的可行性。
【關鍵詞】公共管理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雙循環”模式
一、公關管理專業學位碩士培養的現狀
公共管理碩士學位的培養主要有兩種類型,學術學位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主要目標是致力于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論文寫作能力,專業學位研究生主要目標則是培養其實踐能力,二者在培養方式和教育內容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問題。因此在對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選擇合理的、有別于學術學位研究的培養方式是很有必要的。由于當前我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與學術學位研究生在很大程度上差別不大,這就導致了在對專業碩士的培養質量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以理論研究能力和學術論文寫作能力作為其主要的評價標準,使得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的分析與評價的無效性和誤差。同時很多培養院校在為了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改變了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考核標準,降低對其學術和論文的要求,而沒有采取其他合理考核方式,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不僅沒有達到應用型和實踐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反而使得其原本論文和學術能力的下降。在對公共管理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質量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采用全面開放式的綜合的系統評價方法來考察,尤其是對專業學位碩士的培養方式,“雙循環”模式進行評價,通過合理的評價來考察該模式是否能夠符合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
二、“雙循環”培養模式
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式應該滿足兩個基本的條件。第一,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即自身理論和專業技能的提高;第二,滿足社會服務和職業發展的需要。而“雙循環”模式正是能夠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它能充分調動學校、政府、社會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共同作用,實現實踐工作與理論學習的充分融合,在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更加直接性、專業性。能夠充分調動學習組織團隊與個人的協調發展。1、“雙循環”模式下以學生為主體的循環圈。“雙循環模式”包括內外兩個循環圈,它不僅對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個人學習產生影響,同時還對學習的組織團隊產生影響。內循環圈是學生從社會的工作實踐回到學校的學習過程中來。職業化的經歷使學員具有較豐富的工作經驗,而這些正是學校的組織機構所欠缺的,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其學習的導向更有目標性和直接性。外循環圈,是學生從學校學習到社會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將所學習的理論與工作中的現實經驗相比較就會形成驗證理論的正確性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沖動,從而形成調研課題,再重新回到社會實踐過程中,把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能夠真正完善理論和提高實踐能力。在這個學習的過程,理論能力和個人的實踐能力是根據現實中真實的問題結合自身所處的環境和個人的素質而形成的,更具有專業性和應用性,同時把政府和企業與學校的作用都充分發揮出來,使得人才的培養培養水平和培養能力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2、“雙循環”模式下以機構為主體的循環圈。公共管理研究生培養的“雙循環模式”不僅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存在著雙循環圈,它在培養機構和政府與社會之間也存在一個良好的循環圈。公共管理研究生教學機構多以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為主要任務,在整個循環體系中作為人才的輸出單位。而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則是作為人才的輸入單位,尤其是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在強調專業性和應用性為主要目的,在這個條件下我們的培養工作重心就更多的傾向于解決現實問題。
三、“雙循環”培養模式的教育質量模糊綜合評價
1、“雙循環”模式下教育質量形成的機理。在研究生教育質量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明確如何評價研究生的教育質量。一般而言研究生教育質量指的是在特定的環境和背景下其本身所固有的,滿足研究生個人、社會以及學科發展明顯或隱含需求的一組特性或特征的總和。而且由于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的區別,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教育質量評價的過程中必須選擇一個能夠真實的反映在工作實踐中其專業性和應用性的表現。研究生的教育質量評價的維度非常廣泛,它包括對影響研究生培養過程的主客觀環境的影響因素,以及產出成果的評價和判斷。美國學者列維、史密斯認為應采取“全面質量改善的開放系統方法?!睆慕逃度搿⑴囵B過程、教育產出三個方面構建研究生培養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2、“雙循環”模式下教育質量模糊綜合評價指標的構建與各指標權重的確定。(1)模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根據研究生教育質量形成的機理,針對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專業性和應用性的特點構建評價指標層級和遴選具體的指標。我們把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分為為五大類指標群:生源素質指標群、培養條件指標群、導師指導指標群、教學管理指標群、結果評價指標群。五大分類指標群又分為12個二級指標群,在對12個二級指標群又分為37個三級指標。①生源素質指標群。生源素質主要指的是研究生入學時自身的綜合能力的體現,它包括三個二級指標:知識結構、思想道德素質、技能素質,我們也可以看出生源素質在研究生教學質量的影響因素中,指標的權重最大。但是它作為一種客觀的條件的維度,尤其是整個研究生教育質量形成機制過程中輸入階段,二級指標技能素質在生源素質這個一級指標中所占的權重最大,其中二級指標又包括了(思維能力、交際能力、實踐活動能力、科技發明狀況)四項3級指標。這說明思維能力、交際能力、實踐活動能力是影響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質量重要因素,②培養條件指標群。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中一級分類指標培養條件包括了三個二級指標教學條件、生活條件、學習條件,學習條件與教學條件內含(教學科研設備狀況、案例庫建設情況、調研和實習基地的建設情況、學習條件及配套設施、學習氛圍、實踐活動)六項三級指標,而這六項三級指標中教學科研設備、學習條件及配套設施是屬于學?;A硬件,“雙循環”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培養模式對其難以進行改變,而案例庫建設、調研和實習基地、學習氛圍、實踐活動這幾項指標,卻能夠在“雙循環”模式中得到充分的體現。③師資水平指標群?!半p循環”模式采用學校與政府機關共同作用的培養方式,其中一個主要的方式,就是采用校內與校外的雙導師制。一級分類指標師資水平包括導師隊伍建設導師科研情況兩個主要指標,在這個評價體系,師資水平主要指的是學校內的導師情況,他包括了導師的數量、職稱、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師資水平指標群的選取是符合雙循環培養模式評價需要的。④教學管理指標群。本文教學管理作為一級分類指標群,主要選取培養與教學管理和學位授予兩個二級指標,培養教學與管理內含四個三級指標(培養方案的合理性、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優質課程和教材的建設、研究生教學過程的科學性)。⑤結果反饋指標群。影響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質量第五個分類指標是結果的反饋,它有兩個二級指標,分別是社會評價、研究成果。前文提到的當前我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的培養多采用學術性研究生相似的培養模式。“雙循環”模式在培養單位的“雙循環圈”和導師的“雙軌制”的基礎上能夠體現專業性和應用性的特點。因此我們所設置的就結果反饋指標群是符合評價需要的。(2)綜合評價體系各指標權重的設計。本文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按照評價指標的屬性確定不同指標的類型U=Uijk,把每一類型稱之為第一級指標F1(UF1)。第一級評價因素可以設置下屬的第二級評價因素可以有下屬的第二級評價指標F2(UF2)。第二級評價因素可以設置下屬的第三級評價指標。評價值的計算采用有經驗的評標專家進行評價,直接給出評價值EZ。(EP=專家評價平均值,Epw=加權平均評價值EZ=綜合評價值)根據評標專家的給出的評價值算出最終的指標權重系數,本文近列出最終結果3.3“雙循環”模式下教育質量評價的評價集合與評級矩陣的構建本文在對底層單因素指標進行評估調查時,把每項指標分為4等級,優(90~100)、良(80~89)、一般(70~79)、合格(60~69)。設立的評價專家人數為N人,在第一個三級指標中,選“優”的人次為n1,選“良”的人次為n2,選“一般”的人次為n3,選“合格”的人次為n4,其評價矩陣R集合值{n1/N,n2/N,n3/N,n4/N},底層單因素的其他指標的以此方法求出評價值。在對“雙循環”模式評價的過程中,為了使評價的數據更加合理客觀,采用多方參與的評價方式。把評價主體分為三個部分,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的教授及導師、在讀的專業學位的研究生、政府及事業的用人單位。此次評價共參與135人次,其中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參與57人次,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碩士生導師參與25人次,政府機構人員參與21人次,其它主體參與42人次。在評價過程中,采取獨立化和結構化評價,對每個指標群進行獨立評價,以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在確定指標體系的各權重與單因素評價值的基礎上對“雙循環”模式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并建立相關的評價矩陣:模糊綜合評價矩陣的算法:按照相乘取小,相加取大的運算規則得:(僅顯示部分計算內容)評價集:U={U1,U2,U3,U4,U5}根據單因素矩陣評價公式及算法規則得出:B(U1)=A*R=(0.35,0.31,0.20,0.17)歸一化:B=(U1)(0.34,0.3,0.2,0.16)根據模糊綜合評價矩陣的最大隸屬原則,若Bi=maxBi,則選取Vi作為最終判結果。根據上述運算的結果B(U1)=maxB(U1)=0.34,得出在對公共管理研究生的“雙循環培養”模式通過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來做模糊綜合評價得出綜合評判為“優”。
四、總結
在整個評價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雙循環”模式能夠實現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充分發揮學校、政府與社會共同作用形成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圈為主要特點.同時我們也發現在“雙循環”培養模式下也應該注意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采取一些措施。第一,構建暢通的溝通渠道,保證內外循環的有效性。以學生為基礎,以導師為依托,實現政府機關與學校的良性互動與溝通。采用學生校內理論學習,政府機關時間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也加強了學校與政府的溝通。第二,培養過程實行的導師雙規制解決研究生在實踐技巧和工作技能方面缺乏的問題。在技術層面給予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性的、技術性的指導,提高其實踐能力。第三,要求研究生的培養過程由培養院校和委培機構共同參與。政府提供相應的調研和實習基地,為學校提供相關實踐經驗豐富學校案例庫的建設。在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優質課程和教材等方面的制定與選取政府、社會也應當參與其中。只有在整個培養過程學校、政府、社會共同的參與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才能夠真正的體現專業性與應用性的特點,滿足政府與社會的需要。
作者:李菲 李聰 單位: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 上一篇:職校德育課常態化研究
- 下一篇:數學教育加強素質教育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