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閱讀倫理失范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11-01 03:26:45

導語:數字閱讀倫理失范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字閱讀倫理失范現狀及對策

摘要:數字閱讀的功利性和娛樂化導致閱讀人文精神缺失、讀圖風氣盛行和經典代讀降低了閱讀教化的目的、信息傳播倫理的失范和讀者自律性的減弱等,皆是數字閱讀倫理失范的主要表現。究其原因,在于文化企業急于追求數字閱讀經濟價值忽略其人文情懷的塑造、后現代消費主義文化盛行和視覺文化的發展,以及大數據倫理的失范等。倡導讀者在進行數字閱讀時要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原則,加強自律,培養高尚的閱讀品格,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要引導讀者樹立數字閱讀倫理風尚,并以技術手段和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來構建以人為本的新數字閱讀倫理,解決數字閱讀倫理失范現象。

關鍵詞:數字閱讀;倫理失范;現狀;對策

數字化閱讀接觸率自2013年首次突破50.1%,此后逐年增長,成為大眾主流閱讀。數字閱讀的推廣和普及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力的變革,人們在科學、技術、信息、知識、技能、想象力、創造力等領域取得重大發展和突破,然而數字化閱讀忽略了人類精神和靈魂的構建,使得閱讀在當代遇到了重大危機[1]。當前學界對數字閱讀的研究,或是從宏觀層面論述理論,或是從個性化視角探究其積極效果,分析其負面影響,卻鮮少關注數字閱讀倫理失范現象。因此,通過梳理數字閱讀倫理失范的現狀,分析其發生的原因,提出解決對策,以便積極有效地促進全民閱讀推廣和書香社會建設。

一、當前數字閱讀倫理現狀

(一)數字閱讀及社會規范等相關概念。界定數字閱讀包含兩層含義:一是閱讀內容的數字化,如電子書、網絡小說等;二是閱讀方式的數字化,即采用數字設備進行閱讀,如電子閱讀器等[2]。“倫理”是指人與人之間應遵循的一般行為規則和行事原則;“道德”是指人格修養和行為規范,指人與自然、人與內心的關系;道德包含倫理,倫理是道德的外延,道德概念包含倫理概念[3],J.希利斯•米勒認為“閱讀倫理就是文本中的文字對大腦以及讀者話語所產生的能量。這是一種不可抵擋的強力,它塑造了讀者和教師對文本的觀點,即使他們的觀點是曲折委婉的也不例外。但是發生的就是真實的。閱讀倫理是道德上的必要性,這種必要性要求人們不管說什么,都要以某種方式遵從我們所談到的語言命令所表達的真理”[4]21。根據以上觀點,筆者認為數字閱讀倫理是讀者對待新媒體閱讀設備和數字化閱讀文本之間友好相處的態度,是讀者在閱讀數字化文本過程中發生的一種規范閱讀行為,體現在讀者對文本做出的回應、責任及尊重意識,以及讀者通過閱讀活動達到綜合素質的提升、精神的滿足和對生命意義的探究過程。社會規范是“人類為了共同生活的需要制定或主動選擇的行為標準和活動準則,是社會系統賴以存在和延續的基礎”[5],失范是“社會在個體身上的不充分在場”和“社會的缺席”[6]即社會規范的缺失。埃米爾•涂爾干認為“失范”是一種社會規范缺欠、模糊或者多重規范,以致不能為社會成員間關系提供指導的社會情境[7]。羅伯特•默頓指出失范是社會目標和制度化手段之間的失衡,是一種“社會結構性緊張”的社會狀態[8]。由此,數字閱讀倫理失范是指在數字閱讀過程中,閱讀者為追求私利而不遵從社會規范,從而導致閱讀文化目標與制度化手段的失衡與社會調節機制的失靈,并由此產生整個數字閱讀效果的消解和數字閱讀行為的混亂無序。(二)閱讀倫理的研究現狀。學者對閱讀倫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西方。從文學批評的視角,論述了紙本閱讀倫理的內涵和外延,闡述對文本解讀首先要尊重作者意圖、閱讀過程中閱讀行為發生的“倫理時刻”及其文本“互涉性”等內容,系統論證了閱讀倫理的理論、內涵和影響[4]4。根據特定時期的閱讀狀況和閱讀方式,概況出閱讀倫理變遷對女性創作思潮的影響[9]。王世偉肯定數字閱讀帶來的積極影響,同時指出在數字閱讀空間中,信息傳播機構和讀者要堅守道德自律,對傳播謠言和通過網絡語言暴力惡意中傷他人,侵犯他人隱私和著者權,傳播和閱讀不道德的文獻信息的行為要進行杜絕和打擊[10]。紙媒時代的閱讀倫理,其理論來源、內涵詮釋和對當時的閱讀行為產生影響,涉及讀者-作者-文本之間的關系,學者研究傾向于對文本解讀和閱讀風尚的影響。而數字閱讀,讀者、作者、編輯者、出版者之間形成統一,新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形成,閱讀倫理呈現新的特點。數字閱讀倫理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在提高國民素質、營造萬眾創新的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隨著數字閱讀弊端的日益顯現引發的倫理失范現象比比皆是。

二、數字閱讀倫理失范的主要表現

(一)數字閱讀忽略人文精神建構。以技術和網絡為支撐的數字閱讀,信息的數量呈爆炸式激增,數字閱讀資源豐富,讀者借助大數據時代的便捷搜索功能,使數字閱讀呈現簡單化淺顯化。這種以經濟便宜、節約時間、借助技術手段便捷搜索以滿足自身需求的閱讀行為,“是大眾生存方式功利性的一種體現”[11]。工具性、技術性、實用性的閱讀備受歡迎,而人文社會類文本遭到冷落。閱讀成了謀生手段。讀者被商業、工具或技術因素左右,強調閱讀的消費意義,阻礙了其人文素養的提高,淡漠了閱讀的文化意義及其真理。閱讀目的是為了謀生,讀書是為了工作需要,或是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而去閱讀這方面的內容。使得閱讀目的本是追求人格修養的德性境界在數字時代受到沖擊,閱讀的工具理性領先于人文精神,從而引發數字閱讀倫理的失范。數字閱讀更多以追求娛樂為目的,忽略人文素質建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變快,新媒體閱讀迅速發展,大眾更傾向于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輕松的信息內容,互動和分享愉悅的文本。曾有學者以香港、新加坡、首爾、臺北和東京的青少年為樣本進行研究表明,東亞青少年在網絡運用中,以交流/娛樂為首要目的,其次是信息/研究,最后才是表達/參與。青少年交流娛樂和消磨時間主要是通過網絡和電視的方式[12]。在智能化高歌猛進的今天,數字閱讀的有趣性需求遠遠大于有用性的需求,以往在教室、圖書館和讀書屋正襟危坐的閱讀,變成一種隨時隨地可以獲取的輕松快捷的消遣方式,那種追求知識、敬畏、嚴肅的閱讀被各種搞怪的無厘頭、浮夸的圖像、視頻等形式取代,閱讀的娛樂價值凌駕于人文價值之上。(二)讀圖風氣盛行和經典代讀降低閱。讀教化的目的讀圖風氣盛行阻礙了閱讀教化的實現。數字閱讀集文字、圖像、聲音為一體,這種直觀性、便捷性的視覺文化,迎合著大眾文化的消費心理。圖像代替文字,成為大眾省時省事省力的精神快餐,使我們進入一個“世界圖像時代”[13]。數字閱讀中視頻圖像的直觀性,容易讓讀者思維固定,缺失思維磨煉過程。讀圖形式的淺閱讀會抽空文化的精神內涵,不利于讀者乃至青少年人文閱讀情懷的培養,各種動漫、游戲、視頻等閱讀內容備受青少年喜愛,而傳統的書籍被青少年逐漸摒棄,使得“未成年人錯失文化營養”[14]。一項針對“未成年人媒體需求調查”的結果顯示:青少年對電視、動漫、網絡的喜愛日漸替代傳統課外書籍,“未成年人最愛讀圖讀網,漸失對文字閱讀的興趣”[15]。經典代讀導致文化缺失,成為數字閱讀的文化癥候。經典著作或被改編搬上屏幕,以直觀立體形式展示給讀者;或商業媒體運用文化策略,通過名師教授講授文化經典,擴大文化的傳播和閱讀的推廣。然而,無論是讀圖行為還是知名學者的經典代讀,都是對經典著作進行了二次加工,滲入了加工者思想元素。大眾被動地接受學者對經典文化的闡釋,導致讀者自主閱讀的角色缺位;文化角色定位偏移,出現角色越位和學者由文化傳承的導航者變為大眾趣味的迎合者[16]。(三)標題黨泛濫和讀者自律性缺乏引。發傳播生態倫理失范隨著科技的發展,大眾身處信息洪流之中,不自覺地陷入信息選擇困境。為更快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抓住讀者的眼球,獲取網站的點擊率,標題承擔了“‘引誘點擊’的重任”[17];同時,各種失真、扭曲、夸大、露骨、低俗、煽動性甚至是血腥、色情的標題黨不但屢禁不止,而且套路越來越深,底線越來越低[18]。先進的技術生產過多信息,導致讀者信息選擇迷茫,因為信息技術都會帶來一種智能倫理,互聯網正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們,我們正在喪失的是專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19]。自媒體時代,閱讀者擁有了隨時隨地上傳、轉載、分享、評論等新功能,這種閱讀有利于提升讀者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率,但是網絡空間的低門檻和隨意性,使得一些心理變態的人,利用自媒體傳聲功能,在社交平臺、新聞評論區發泄自己的私欲,肆意散播謠言、傳播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息內容,給網絡空間和廣大受眾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

三、數字閱讀倫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根本原因:經濟利益追求凌駕于人文情懷塑造。根據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基本問題,即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問題,包含經濟關系決定道德,還是道德決定經濟關系,以及道德對經濟關系有無反作用的問題[20]。數字閱讀倫理同樣需要解決這個根本問題。首先,數字信息生產者追求利益最大化。各文化企業為迎合讀者閱讀的喜好,各大網站大力推出玄幻、修仙、穿越、驚悚、懸疑等題材內容作品,以此來吸引讀者,賺取閱讀點擊量,獲取高額度利益回報。其次,信息網絡生態鏈增值不合理。讀者喜好自由自在馳騁于網絡虛擬空間,輕快便捷地傳播獲取信息資源,這與閱讀的長期性和深度性產生沖突;網絡信息生態鏈增值結構不合理,比例不協調,強調經濟價值增值為主,忽略了文化價值、素質價值等,給網絡信息生態鏈的發展帶來阻力[21]。數字信息是商品,但它有雙重屬性,各文化傳媒集團受利益驅使,進行大量資本操盤,制造各種低俗化的閱讀內容。新技術將知識內容變為產品,讀者進入了一個知識的自由市場,在碎片化的時間里進行碎片化、扁平化、娛樂化、流行化閱讀,讀者成為“知識膠囊”快餐式喂養的對象[22]。互聯網中不嚴謹的知識理論和非理性的爭執應接不暇,而“開卷有益”,有價值、有深度的理性閱讀日漸被取代。這是社會快速發展的通病,亦是數字閱讀倫理與道德失范的根源。(二)內部原因:后現代文化盛行和視覺文化的消費模式成為主流。讀圖盛行和經典代讀的流行,體現數字閱讀的娛樂化、碎片化、淺顯化問題突出。深究其因在于這種閱讀模式適應了當前大眾的生活節奏和追求消費快感的心理訴求。是當下人們在快節奏生活壓力之下,主動尋求一種釋放壓力的閱讀方式、認知方式和生存方式。技術發展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模式,視覺化的閱讀消費模式削弱了人類的思考力和創造力。閱讀心理學家強調讀者只有深度閱讀,通過“元認知”策略調節和監控[23],刺激主體大腦已有圖式,才能使文本中信息通過符號或編碼方式表征,經過大腦解碼加工提取,新圖式即新的知識內容才能在讀者記憶中形成。也就是說只有沉浸式閱讀才能促進讀者思維訓練、審美熏陶和人文情懷塑造,顯然讀圖和經典代讀的淺閱讀,消解了閱讀教化的目的。此外,后現代主義的去中心、祛魅、反傳統、對抗精英主義、狂歡性以及顛覆性等特點[24]與深度閱讀所追求的閱讀教化、開蒙啟智背道而馳。學者指出“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泛濫,使我們變得浮躁而淺薄,不再有深入閱讀和獨立思考的習慣,也逐漸喪失記憶力,最終將變成信息技術的奴隸。我們在盡情地享受互聯網慷慨施舍的過程中,也正在犧牲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的能力”[25]。(三)外部原因:大數據信息傳播生態倫理失范。數字化技術是數字閱讀的基礎,智能化和網絡化促進數字化閱讀迅速發展,但卻無法保障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和規范性。數字閱讀是在以智能終端為媒介的場域下進行,網絡空間具有自由開放、低門檻的準入制度、便捷式搜索引擎等特征,使得傳統的閱讀角色定位規則被打破,前臺后臺的邊界消失[26]。數字閱讀使“不同類型的人可以進入相同的地方,無論是男性女性,成年人還是兒童,看到了后臺不該看到的東西”[27],致使一些適合成人閱讀的信息內容,不合時宜地被兒童閱覽,嚴重損害兒童心智健康,造成兒童早熟早戀;一些女性話題被男性閱讀,或者男性隱私被女性瀏覽,導致情感危機和性別倫理危機。如美國新聞學家W.李普曼認為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是通過對傳播媒介構建的“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感知進行的。媒介擬態環境敘述基于客觀世界的媒介現實,是經過語言加以修飾化了的“想象現實”[28]。媒介擬態環境基于客觀世界,卻不完全等同于客觀世界,也可能是客觀世界的片面反映,在這“兩個環境”作用下,往往會出現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現象。使得閱讀信息源的失范、閱讀倫理失范不可避免。立法的滯后和監管的缺失是引起信息傳播生態倫理失范的重要因素。第一、數字化技術帶來信息爆炸式發展,但是具體的信息傳播立法工作卻未能緊跟其后,從而導致數字閱讀缺少規則可依。第二、道德與法律的邊界模糊,沒有明確界定隱藏在網絡空間中散播不良信息的責任行為,加之社會監管和信息監管的鴻溝,使得各種蠅營狗茍之輩肆無忌憚、為謀其經濟利益而無視社會公共責任。第三,讀者的自律性缺乏。隱蔽的網絡空間容易讓人的道德感削弱,從而對信息的操控力也隨之削弱,導致“很難集中注意力和思考力,常常陷入一種閱讀迷航狀態,在閱讀過程中極易改變最初閱讀旨趣,甚至誤入‘歧途’”[29]。信息傳播倫理失范和政策的落后,是引起數字閱讀倫理失范的重要外部因素。

四、解決對策

(一)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數字閱讀倫理要求避免閱讀的膚淺化、功利化和娛樂化,重視人類靈魂和精神的構建,即是人文精神,因為它具有“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高揚生態意識;超越工具理性,呼喚審美智慧;調節理性思維與精神信仰;連接自然科學與人文關懷之間的斷裂;將人類從位置主義的牢籠中解放出來,成就新的人性,構建全新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鑄造完全不同于過去的新的精神世界”的內涵[30]。具體做法:一要大力推廣人文經典類的數字閱讀內容,激發讀者閱讀的使命感、社會情懷和閱讀情趣;二是各級文化教育機構要構建新的閱讀倫理,做到新媒體閱讀與傳統閱讀統一,閱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通過閱讀感化心靈、開蒙啟智,以達到教化之目的。(二)加強讀者自律,提升閱讀能力,培養高尚情操。正確認知和引導讀者樹立數字閱讀倫理意識,提高讀者閱讀素養,增強讀者數字閱讀能力是其有效方式。首先,確定閱讀目標,理性選擇閱讀內容。在網絡海量的信息中,縮小和優化閱讀范圍,理性選擇需要閱讀的內容,拒絕與閱讀目標無關的信息,多讀經典著作。其次,正確認知數字閱讀效能,拒絕沉迷于新媒體閱讀設備。讀者在進行閱讀之前,要明確目的,制定有效計劃,限制閱讀行為,牢記閱讀初衷,規定閱讀時長,屏蔽智能終端設備無關閱讀的推送通知。在人際交往、工作和家庭團聚時,要控制對智能設備的依賴。遵守閱讀規則,堅定閱讀倫理信念,嚴于律己,發揮閱讀的德性功能,提升閱讀能力。(三)建立以人為本的數字閱讀倫理規范體系。1.通過規范技術倫理引導數字閱讀行為風氣數字閱讀主要是以數字化技術和智能化設備運用到閱讀領域,引起大眾閱讀行為和閱讀方式的變革,然而技術所帶來的倫理問題,需要跨學科、跨學界甚至全球性范圍內進行反思。首先,要正確認知和處理人與信息、人與機器、人與科技以及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技術可能性與倫理合理性之間的關系[31];其次,技術發展的同時要重視人文情懷的構建,明確技術的發展仍舊要以人為本,謀求技術和人文的滲透和融合,削弱技術發展和應用中的功利化和異質化;最后,以政策手段督促技術倫理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引導和規范新一代信息技術倫理,消解技術的膨脹帶來的閱讀倫理失范。2.從中國本土倫理思想中引入“仁”的觀念、“誠”的思想、“義利”之辨和“慎獨”精神[32],建立規范的數字閱讀倫理如果閱讀者能秉持“慎獨”精神,就能在海量的閱讀信息洪流中做到道德自律,自覺抵制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干擾。如果信息傳播者能堅持“誠”的思想和“義利”之辨的意識,就不會傳播和穢亂信息,形形色色的標題黨也將不復存在。而文化出版企業也能增強道德意識,堅守道德底線,規范倫理意識,出版和傳播具有文化內涵的文化產品。

五、結語

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互聯網全覆蓋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應用,改變了大眾的閱讀方式,影響了大眾的閱讀習性。商業資本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后現代文化消費主義的盛行,大數據時代互聯網的超鏈接易傳播功能,導致數字閱讀的工具性超越人文性,娛樂化代替經典化,標題化代替客觀化等閱讀生態倫理失范現象。因此,各級政府和文化主管單位應構建新的閱讀倫理,加大宣傳,引導數字閱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以人為本,發揮傳統儒家的誠實守信,慎獨深思的倫理觀念[33],通過技術手段規范互聯網使用環境;引導讀者客觀自律自省,發揮數字閱讀熏陶教化的目的。積極構建凝聚正能量的數字閱讀倫理,是推廣全民閱讀,構建書香社會的重要基石。

參考文獻:

[1]余秋雨.信息時代的閱讀危機[J].黨建,2010(09):44-45.

[2]張俐俐,李子運.10年來中外數字閱讀研究對比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02):137-145.

[3]王冬樺.為倫理與道德的概念及其關系正本清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119-124.

[4]J.希利斯•米勒.J.希利斯•米勒文集[M].王振蓬,周敏,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5]李文冰,強月新.傳播社會學視角下的網絡傳播倫理失范治理[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2(02):13-18,148.

[6]渠敬東.缺席與斷裂:有關失范的社會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9.

作者:吳利妹 單位:安慶師范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