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問題及疏導

時間:2022-09-08 04:27:40

導語:肺炎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問題及疏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肺炎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問題及疏導

摘要:個體在面臨突發的危機時,會出現不同程度心理問題,在當下我國肺炎疫情下,國家在進行疫情的防控過程中,也關注在疫情中個體心理問題的疏導。大學生作為未來的主力軍,大學生在疫情期間的心理問題也是高校教育關注的重點。本文通過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結合高校教育的特點,制定疫情期間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策略,進而幫助大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疫情。

關鍵詞:肺炎疫情;大學生;心理問題;疏導

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來,衛生部相關部門在進行疫情防控的同時,也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健康,并及時印發了病毒疫情下的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1]。教育部第一時間組織全國各高校心理工作者針對于肺炎疫情下的高校師生開展心理援助活動。疫情作為突發性的危機,在肺炎疫情下,個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和恐懼心理,因此要及時了解高校學生的心理狀態,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學校的教育活動,給學生提供及時的心理干預與支持,盡量減少肺炎疫情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1肺炎疫情的現狀

2019年12月31日,武漢衛健委第一次武漢市肺炎疫情情況通報,2020年1月12日病毒感染的肺炎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COVID-19。截止到2020年4月23日,國內累計報告的確診病例84305例,累計治愈病例78187例,累計死亡病例4642例,現有確診病例1476例,無癥狀感染者984人。同期,海外累計確診病例2569179例;累計治愈病例650503例;累計死亡病例180613例;現有確診病例1738060例。從數據可以看出,國內的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仍然未清零,并且還有無癥狀感染者的存在。海外肺炎疫情的形勢目前較為嚴峻。

2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成因

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作為突發性危機事件,疫情所引發的心理問題也凸顯出來,表現為情緒、認知、行為等方面的問題。肺炎疫情期間大學生除了要面對疫情的危機,還要面對無法開學返校的現狀。目前在疫情特殊的形勢下,各高校大學生已經開始了新學期的課程學習,但與以往的學習形式不同,為了避免疫情的蔓延,保障師生的生命安全,各高校均采用網絡的方式進行授課,學生沒有返回學校,而是在家通過網絡課堂進行學習。在疫情特殊的形勢下,大學生在情緒、學業、生活等方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2.1情緒方面。焦慮情緒,疫情期間,大學生可以從多渠道獲得肺炎疫情的各種信息,有正面、負面的信息,也有真實、虛假的信息,過多的關于疫情的信息導致大學生出現對疫情的焦慮與擔憂。擔心疫情對武漢人民的影響,擔心疫情繼續發展,造成更大的危害。抑郁情緒,本次肺炎疫情的持續時間較長,導致大學生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樂趣,什么都不想做,不想與人交往,出現抑郁的情緒。恐懼,不敢出門,擔心自己的保護不到位,即使防護工作已經做得很好了,心里仍然擔心自己會被傳染。擔心自己會不會是攜帶者,給家人朋友帶來危險。當出現發燒、感冒、咳嗽、乏力中某一個癥狀時,就更加害怕。經常感覺自己符合肺炎癥狀,多次在網上查詢肺炎的癥狀或咨詢相關人員。2.2學業方面。學生在開學前期關心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什么時候開學,返校過程會不會有危險,開學后如何保證自己的安全,開學后會不會影響課程的學習,若開學延遲會不會影響暑假。2月末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要求,各高校均運用不同的網絡平臺開展教學過程,基本上實現了雖然未開學,但按時開課。在網絡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仍然會有擔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少教材和復習資料,部分學生會擔心家庭網絡不好影響學習效果,自主學習能力差的同學會出現無心學習,學不下去,進而影響學習效果。大四的學生擔心能否順利畢業,在肺炎疫情形勢下,尤為擔心畢業后的就業和擇業問題。2.3人際方面。由于肺炎疫情打亂了原有的出行、聚會等活動計劃,疫情期間的人際交往主要局限于家庭成員,雖然可以通過網絡與朋友溝通,但溝通的效果遠不如面對面的溝通。另外高校很多情侶在疫情期間出現了情感和溝通問題。高校的情侶基本上都是異地,不能見面,疫情期間每個人的情緒均不太穩定,更希望對方給予自己更多體貼與關懷,但是由于距離和溝通的不及時,導致很多大學生情侶在疫情期間出現了情感危機。2.4生活方面。由于自己或家人擔心外出會被傳染,很多大學生在疫情開始至今,一直未出家門,生活空間的狹窄,生活內容的單調,晚上不睡覺,白天不起床,運動量減少,每天除了網課外,幾乎都在玩手機,導致生活作息混亂,身體機能下降。另外,在假期前并沒有出現疫情,很多大學生的換季衣服都存放在學校,疫情從冬天延續到當前的春天,很多學生在家沒有本季的衣服。外出購買又諸多不便,導致日常生活質量受到影響。2.5原有心理問題嚴重。對于原來就有心理問題的同學,由于疫情期間長時間的封閉和疫情信息的充斥,長期處于焦慮和恐懼的壓力下,誘發了原有心理問題。在疫情期間又無法釋放壓力,也無法找尋合適的機構進行咨詢與輔導,進而導致原有心理問題更加嚴重。

3心理疏導

在病毒肺炎的疫情的非正常的形勢下,大學生產生焦慮、恐懼、擔心害怕等情緒都是正常反應。疫情期間,大學生對于疫情不確定性,對于學業的擔憂,對于生活的不適,導致學生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本次疫情對于大學生來說也是一場人生的考驗,如果能很好的引導大學生面對疫情,并解決疫情帶來的心理問題,對于他未來的成長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3.1社會方面。社會及教育部門,應該及時病毒肺炎疫情期間教育部對高校整體教育教學安排的相關通知,讓學生能夠第一時間了解相關信息,避免由于對信息不確定而導致學生在學習方面出現疑慮。同時廣開溝通渠道,收集大學生在疫情期間的相關問題,并進行針對性的解答。另外,教育部門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開展高校的大學生肺炎疫情期間的心理狀況普查工作,了解疫情期間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制定相應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3.2學校方面。高校作為學生培養機構,在為大學生提供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大學生在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狀況。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資源,如官網、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面向本校學生宣傳肺炎的相關知識,國家在疫情下的相關舉措,疫情下的個人心理自助,網絡課程有效學習等,進而幫助學生正確的認知病毒,采用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積極尋求專業的心理支持等幾個方面,提升學生在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健康知識。同時及時通報當前的防控形勢,學校的防控部署,學校的教學計劃等,使學生理解并配合目前高校的疫情防控工作[2]。同時,高校應在疫情期間開設心理咨詢服務熱線或網絡咨詢,幫助存在心理問題的同學,及時進行心理問題疏導和心理危機干預。3.3教師方面。在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教師、輔導員、心理老師要充分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不僅在課堂上給予學生知識的講授,更要注重在疫情期間對學生心理方面的關注和疏導。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心理的各種情境下都能獲得教師的正向的引導。3.3.1教師課程的心理引導。教師要有教學敏感度,在肺炎疫情期間,教師要主動學習關于肺炎的相關知識,如疫情的傳播途徑、潛伏期等,當學生對肺炎有疑義的時候,能夠及時的幫助學生澄清謠言,認清真相。課堂上也要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肺炎疫情,不只是關注疫情的負面信息,而是引導學生建立對國家的信任,有戰勝疫情的信心。教師在課程中要學會傾聽,允許學生表達自己的情緒,鼓勵學生表達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幫助學生學會理性的分析本次疫情。同時在課程里面也要將學校的相關教育教學計劃進度等明確的告知學生,避免學生因為不了解,自己去猜疑。3.3.2輔導員生活中的呵護。輔導員與學生日常生活關系緊密,每日都要了解和關注學生的身心狀況[3]。當學生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要幫助學生認識到在疫情這個特殊的情境下出現這種負面情緒時正常的,不要因出現負面情緒而驚慌。當學生出現咳嗽、發燒等癥狀而擔心自己得了肺炎時,輔導員一定要冷靜處理,若學生是心理上的過分擔憂導致,就要給予正向的引導,并建議尋求正規的心理幫助;若確實有身體上的癥狀,并鼓勵學生進行進一步的診斷。最后,輔導員可以組織本班級同學開展網絡活動,提升疫情期間學生之間的互動與班集體的融入感。3.3.3心理教師的專業指導。心理教師應對本校輔導員和相關教師進行疫情期間學生心理問題的相關培訓,幫助輔導員和相關教師快速識別學生的問題,進而早發現早干預。同時,心理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在肺炎疫情,定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文章,為大學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并開展心理咨詢,及時跟蹤,定期回訪,為有需要的大學生提供心理危機的干預與疏導,幫助其更好的緩解情緒,適應肺炎疫情期間的學習與生活。

總之,肺炎疫情狀態下,我們更要關注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大學生解決情緒、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并引導學生建立更積極健康的心態。防控疫情是一場大考,是對國家的考驗,也是對疫情下高校大學生考驗,只有更積極的面對這場考驗,才能在考驗后獲得個人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曉云.肺炎疫情下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及疏導方法[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0年2月第18卷第3期.P1-P2

[2]毛道生.教育學視角下的疫情防控[J].教育科學論壇.2020年4月第11期.P10-12

[3]段虹伶.輔導員在高校危機事件中應對能力及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J].科技風.2020年4月第11期.P221-P222

作者:李婷婷 單位:遼寧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