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測量與策略

時間:2022-12-06 10:53:38

導語: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測量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測量與策略

【摘要】近年來,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得到普遍關注,其中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是社會一大熱點和難點。本文深入挖掘,提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這一創新概念,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構建三級指標體系進行實證調查,為實現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給出建設性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社會公平度

一、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問題的提出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大量勞動力趨向于城市,由此引發的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得到普遍關注。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問題,近年來多次在政府的紅頭文件中被強調,得到教育部門的重視,是社會的一大熱點問題。教育需求與教育現存問題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實現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一方面回應了民眾的訴求,保障了民眾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有利于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從而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真正公平。更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公平可以說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有關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的研究,可以說是直接關系到社會整體公平度的呈現。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問題受到國內外學者廣泛研究。國外學者注重有關社會公平(包括教育公平)的理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向。如約翰•羅爾斯在他的社會正義理論里將“平等自由”和“差別對待”兩項原則作為實現社會公平的基礎,認為在分配過程中若出現收入或地位的差距時,應當對最少受惠者予以補償,這樣社會才能良好運轉下去[1]。在羅爾斯分配正義的理論基礎上,艾瑞斯•M.揚提出關系正義理論,從人際關系互動的層面入手,指出關系的不公平獨立于社會分配領域并且廣泛存在[2]。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3],瑞典教育學家胡森[4]等人將教育公平進一步劃分為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并分別闡釋,這一觀點得到學界廣泛認可。(二)國內研究。國內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分別是“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和“教育政策”。對于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的研究分為對教育融合問題的集中研究和對教育困境的全面探析。如蘇良億基于場域理論研究發現,農民工子女在融入城市學校的過程中主要存在課堂學習上的矛盾沖突,交際沖突和身份認同沖突[5]。張鐵軍認為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從鄉村到城市的遷移過程中,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主體是進行融合教育研究的重要分析維度[6]。胡恒釗等學者們通過分析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面臨的種種現實困境,給出化解城鄉“二元”意識、推進教育一體化和教育融入、構建多方聯動機制等理性選擇[7]。對于教育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財政政策和義務教育政策的解讀和評估。劉俊貴研究發現“兩為主”教育政策缺少對其經濟投入方面的支持和相應的財稅權限支持,最終造成義務教育資源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失衡狀態[8]。以汪衛平為代表的學者們發現流動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經歷了從“戶籍捆綁”到“逐漸松綁”再到“積分排名”三個階段,其中對于實施積分入學的地區,應以完善積分指標體系的構建和落實為主要目標,而未實施積分入學的地區則應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探索出適合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9]。梳理發現,國內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學者們大都將流動人口的概念等同于農民工、外來務工人員。隨著人才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城市引進的人才也加入流動人口的隊伍,因此這樣界定具有片面性。二是學者們大多對是否公平進行定性描述,對教育是否公平的評估標準模糊不清。

三、指標體系構建

縱觀國內外學者研究教育公平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獻,不難發現衡量教育公平的實現狀況是貫穿受教育的全過程的。為了構建統一的、嚴密的指標體系,也為了體現教育過程的完整性和延續性。因此,本研究從學界普遍認可的教育機會、教育過程、教育結果三方面篩選出入學條件、辦學水平、個體融入等7個二級指標,并且進一步更為細致而具體地劃分出18個三級指標,通過這些指標構建起衡量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現狀的體系,將衡量教育公平現狀的指標量化,更有針對性地探尋提升教育公平的對策與途徑。(一)構建基礎。學者們關于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相關研究大多集中在對教育政策的評估和對影響因素的探尋之上,許多學者也建立起了衡量教育公平的指標評估體系。國內學者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深度也在不斷拓展,但是依舊缺少對現狀的深入剖析與數據的支撐。流動人口不光包含務工人員,引進的高知人才也是無法忽視的一大群體。而現有研究大多忽視了這一群體,沒有把針對引進人才子女在異地就學的教育公平狀況考慮在內。評估“公平度”也缺乏統一明確的標準。因此,利用統計學的相關方法,從起點公平、過程公平以及結果公平這三個維度來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進行測量。通過具體科學的量化研究,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是否公平進行合理描述,結果更具說服力。(二)指標原則。設計評估指標是為了構建完整的指標體系,學生、家長、教師這三方主體能夠加深對教育公平現狀的理解,人們能夠更為直觀地看到教育評估的結果,從而從具體而微的指標出發不斷地提升教育公平的廣度和深度。指標的設計遵循客觀性、全面性、準確性、科學性更為重要的是可比性、可量化性??陀^全面的原則不用贅述,為了保證指標體系能夠真實有效地反映教育公平的現狀,選擇的指標一定不能基于片面現象。而從大量相關文獻中選取的這些指標都經過了科學的檢驗,指標的真實性準確性還是能得到一定的保障的。指標體系構建完成后就需要經過量化,從而對評估結果進行打分,所以指標一定要可以測量,可以比較,可以量化。無法量化的指標與要實現“公平度”測量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而缺乏科學性和準確性的指標是沒有意義的,是無法使用的,更無法對提出提升策略提供借鑒意義。因此保障指標的科學、準確也是極為重要的。(三)初始評價指標構建。在學者的研究之上,基于J省Y市自身教育公平政策的實施現狀,采用主客觀相結合的方法科學地構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評價指標體系,旨在從多個維度分析研究,將定性判斷轉為定量測量,科學理性地判斷教育公平的實現狀態。結合相關文獻綜述,同時將教育政策所涉及到的因素以及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現狀存在的問題因素方面著手,從多方參與主體的反饋構建起完整、客觀、科學的評判指標體系。初始的18個指標成為了測量公平度的“模板”,也為研究教育公平在Y市的實施效果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提升策略提供了范本。

四、公平度評估研究

(一)層次分析法定量研究。1.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圖。將決策的目標、決策準則和解決方案按照相互之間的關系分為最高層(目標層)、中間層(準則層或子準則層)和最底層(方案層),由上至下繪制出層次結構模型圖,由于本文構建的是三級指標體系,所以存在準則層和自準則層。如此一來,上下兩層之間的關系也隨之確定下來,相鄰的兩層之間上層是下層目標層,即上層對下層存在支配關系,詳見圖1。2.構造判斷矩陣。建立起遞階層次結構以后,將處于同一階層的因素兩兩比較,目的是在對應的準則層下按照相對重要性給A1,A2,…,An-1,An進行賦權。判斷矩陣中的元素aij使用Saaty的9級標度法進行標度,構建出不同層次的判斷矩陣。3.層次單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1)層次單排序法的數學原理。權值的大小體現的是影響程度,將同一層次兩個元素進行兩兩對比來確定該各元素圖1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三級指標體系的權值,以此能夠得出各元素的重要性排序。而有時判斷矩陣不是一致陣,所以要用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所對應的歸一化特征向量作為權向量w,w的分量表示就是相應元素單排序的權值。(2)矩陣一致性檢驗。用上述方法計算的排序權重作為決策依據,必須要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進行檢驗,保證其可靠性。一是計算出一致性指標CI的值:Aw=λww={w1,w2,…wn};λmax=,CI=λ|n。若CI=0,矩陣有完全的一致性;CI接近0,矩陣的一致性較高;CI的值越大,矩陣的一致性就較低。二是查找表格得到相應的評價隨機一致性指標RI: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是多次(500次以上)重復進行隨機判斷矩陣特征根計算之后取算術平均得到的。由龔木森和許樹柏通過重復計算1000次所得出的1~15階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三是計算CR:CR為檢驗系數。為了判斷矩陣是否有令人滿意的一致性,需要將CI與RI進行比較,CR=CI/RI。當CR<0.1時,一般認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則應對判斷矩陣作適當修正。(二)計算結果。1.各目標層的一致性檢驗結果。由表1可知,各準則層的檢驗系數都小于0.1,均通過了一致性檢驗。2.得到合成權重后的三級指標體系。計算出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在總目標中的權重,最終得到了指標體系的合成權重,如表2所示。將數據代入合成權重中,計算出最終得分0.6742,說明J省Y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不可否認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間。這不僅需要學校、家長和學生的努力,更需要社會、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支持,以此尋求提升之道。

五、公平度提升策略

(一)從學校角度分析。入學所需證件為外來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度阻礙之一。調查中也不難發現,揚州市內中小學教學質量越好的學校,往往入學條件越高,使得許多流動人口子女不滿足入學條件,失去了獲得優質教育的機會。對此,建議學校放寬入學條件,加大學校對流動人口子女的開放程度,提高流動人口子女在公辦學校就學的比重來提升入學機會公平。同時,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應當增設心理健康、安全知識、社會交際等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引導其正確面對各種處境和壓力,幫助其適應學校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培養其自立、自信、自強的品格。(二)從家庭角度分析。正所謂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身心健康、學習成績和興趣愛好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家長首先要轉變落后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為孩子爭取更好的教育機會。同時,家長要摒棄兩種不好的心態,既不能將學習視為無用功,放棄對孩子的培養,也不能矯枉過正,過于“望子成龍”,給學生造成太大的壓力。不少外來務工的父母工作繁忙,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家長應盡力陪伴孩子共同成長,幫助孩子共同進步。家長也應當配合教師,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在一起,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引導,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三)從政府角度分析。學?;A設施建設是最直觀的教育過程公平。對比發現農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環境和教學條件遠低于普通公立學校,因此建議政府優化教育投入機制,為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提供物質保障。此外,政府肩負著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降低子女入學門檻的責任。建議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以此促進人口的合理流動,為國家創造更大的生產力;同時建議政府實施明確的公共政策來規定入學的必要條件,給流動人口子女提供更多的入學機會,促進教育公平。(四)從社會角度分析。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前提和基礎。當前教育公平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焦點問題,關系著全國大部分群眾的切身利益,而“流動人口子女”更是其中的“弱勢群體”之一,因此其教育公平問題需要社會整體承擔解決的重任。因此,在社會層面,要高度重視促進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建議成立相關的公益社會組織來關注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通過維護其教育公平來進一步維護社會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

[2]艾麗斯•M.楊.正義與差異政治[M].普林斯頓新澤西: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90

[3]詹姆斯•S.科爾曼.科爾曼報告:教育機會公平[M].汪幼楓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4]托爾斯頓•胡森.平等———學校和社會政策的目標[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889:193~215

[5]蘇良億.場域視域下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沖突與融合探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3(6):115~121

[6]張鐵軍.農民工隨遷子女融合教育問題探論[J].理論導刊,2018,6:111~116

[7]胡恒釗.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的現實困境與理性選擇[J].農業經濟,2019,1:69~71

[8]劉俊貴,王鑫鑫.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3,34(9):72~77[

9]汪衛平.城市外來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準入條件的演變(1978~2016)[J].上海教育科研,2017,4:74~79

作者:安 妮 蔡夢蓮 蔡櫻子 丁 萌 趙一超 單位:揚州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