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的高尚性及有限性

時間:2022-02-10 03:31:00

導語:師德的高尚性及有限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師德的高尚性及有限性

“學高為師,身高為范。”“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苯處熑鐮T,師德如炬,光照人間。這些都揭示著這樣一個道理:作為一名教師,既要有精湛的專業知識、高超的教育藝術,還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德業雙修,人文并重,言行相掩,為人師表,做到“為人之道”與“為學之道”的統一。

師德與我們通常意義上普通人的道德有何異同?究竟應該如何認識和定位師德?目前對師德的定位究竟有什么偏差?在定位師德的時候我們應當注意哪些問題?這是我們在研究師德問題、推進師德建設時應該明確的重要課題。

一、何謂師德

師德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社會道德形態,是教師在從事教育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職業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綜合。[1]顧名思義,師德是教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應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師德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人格特征的直接體現。師德既有道德的一般性,即作為人應具備的最起碼的道德、為人之道和處事之德;又有作為教師職業道德的特殊性。

這里的特殊性有兩層含義:一是作為一名合格教師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如愛崗敬業、尊重學生等;二是作為一名優秀教師應具備的高尚情操、崇高的職業道德?!敖處煶袚鴤鞑ト祟愇幕?、開發人類智慧、塑造人類靈魂的神圣職責。教書育人,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師的道德修養、師德建設應當走在社會的前列?!盵2]因此,師德既有作為普通人的道德的有限性、普通性的一面,又有作為一個崇高追求的人在為人、為教、為學等方面圣潔性、崇高性的一面??茖W全面地認識師德既要認識到師德的高尚性,又要認識到這種高尚性在現實生活世界中的普通性與有限性。

二、師德的高尚性

教師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擔負著傳授知識、傳播文化、創新文明的重任,是人類文明的燈塔,是文明的使者。教師不僅應具備一般人所應有的道德,還應有教師職業所要求的更為高尚、圣潔的師德。道德的修為、境界的提升、人性的完善不是一時的事情,不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終生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師德具有無限的高尚性。高尚的師德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不是一個靜態的目標,而是一種境界,是需要人付諸一生不懈努力追求探索的動態的過程。

具體而言,師德的高尚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師德應是求真的道德。教師首先要追求真理、崇尚真理、實事求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比喻不學無術的教師是無雨之云、無源之水、無光之燈?!抖Y記正義·學記》說:“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1051-1052教師應是學習型社會的典范,終身學習、知識淵博,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深沉的歷史使命感,寬廣的學術視野,博大的包容情懷,敢于創新,服膺真理。作為教師不應僅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多少上,更為重要的是教授學生求知和創新的方法。教師不應該僅僅教給學生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教授學生學習實踐、求知創新的方法。教師不僅自己追求真理,還應引導、垂范學生追求真理,讓學生養成“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懷。

2.師德應是趨善的道德。人生兩件事:學做人,學做事。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做有德之人、有為之人。師者,萬世師表。教師應是善的使者,帶來善的福音,傳播善的因子,踐行善的行為,做出善的表率。教師應是社會良知的表率,應是公平正義的化身,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以公平之心為人、為教、為學。

3.師德應是臻美的道德。教師應有美的儀表、美的言行,更要有美的心靈、情操、品格,以自己對美的追求教育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成為一個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踐行美的人。

4.師德應是播撒大愛與希望的道德。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應有博愛之心,大愛之舉,愛吾子及人之子,愛吾家及人之家,愛吾生及人之生。愛心是一名教師應具備的基本品質,是師德的重要體現。

教師在播撒大愛的同時,還應播撒希望,播撒學生個性全面發展之希望、民族興旺發達之希望、國家繁榮昌盛之希望、人類和平進步之希望。

5.師德應是擔當使命與責任的道德。知識決定命運,教育決定未來。百年大計系于教育,教育大計系于教師。教師擔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承載著國家與民族的希望與未來。師德是教師的靈魂,師德意味著平凡而神圣的使命肩負與責任擔當。

三、師德的有限性

師德既有高尚性的一面,同時又有有限性的一面。所謂有限性就是師德雖然有高尚的一面,但我們不能把它無限地拔高,對教師提出過分苛刻的要求。我們在對教師寄予一種高尚性渴求的時候,還應當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對教師進行最基本的人文關懷,關照教師的物質、精神、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如果我們無限地拔高師德,忽視了其作為普通人的現實的需求,就會導致師德的神化,神化的結果就必然會導致師德失去實踐的根基,導致師德的偽圣化與虛無化,造成人格分裂,影響師德建設。因此,我們在認識到師德神圣化、高尚性一面的同時,還應認識到師德的有限性的一面。在科學認識師德、加強師德建設時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從人性的通約性和一般性上認識師德,防止過度拔高師德,避免師德的偽圣化和虛無化。從人性的通約性和一般性上認識師德,從認識普通人的視角認識教師。在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要對教師職業和教師群體進行人性化的理解與關懷。教師首先是一個有物質需要、精神追求的活生生的人。人是什么?人是一個雙重生命的存在,人有自在本能的自然生命,又有超越的價值生命。人之為人既有自然本能方面的欲望和追求,又有神圣、高潔的超越的精神、價值、理想、信念追求。如果僅追求前者,沒有超越層面的價值、意義等方面的追求與提升,人就會陷入物欲本能的深淵,會逐漸地被物質化、低俗化,人就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就會與動物無異。如果僅追求后者,人就失去自然生命存在的根基,人就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神靈,也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我們經常說,教師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教師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報道,某某教師因積勞成疾累倒在了講臺上。我經常想,如果我們的教師做一個節能燈豈不更好嗎?如果讓我們的老師能更加健康地在講臺上多站幾年,為社會培育出更多的英才豈不更有意義和價值嗎?我們經常說要“以學生為本”,這沒有錯誤,但往往忽視了另外一個問題,“以學生為本”的前提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對教育而言至少包含兩層含義:“以教師為本”和“以學生為本”。我們在倡導“以學生為本”的同時往往忽視另外一個重要的內容即“以教師為本”。我們很少考慮教師的感受,教師的工作、生活壓力如何?教師的情緒狀態如何?教師是否出現了職業倦怠等。對這些問題的忽視導致的后果是我們并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

2.要用崇高的品質提升師德,防止對師德的世俗化、低俗化理解,讓高潔的師德成為教師的靈魂和自覺不懈追求的目標。

在肯定我們教師隊伍師德建設主流是好的同時,不可否認,一些教師的師德令人堪憂,導致了一些人對師德的低俗化、甚至是庸俗化理解和實踐操作,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甚至出現了踐踏、戕害學生生命的現象,在學生和教師中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直接影響到了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和德育開展的效果。因此,我們在防止過度拔高師德,避免師德的偽圣化和虛無化的同時,應防止走向另一個極端。要用崇高的品質提升師德,防止對師德的世俗化、低俗化理解,讓高潔的師德成為教師的靈魂和自覺不懈追求的目標。

我們經常說,德才兼備為圣人,有德無才為賢人,有才無德為小人,無德無才為庸人。賢人無才不能解惑,小人無德不能傳道,庸人既無德又無才更不能傳道、授業、解惑。賢人只追求為人之道,小人只強調為學之道,二者皆是片面地追求一個方面,均不具備為人師的資格。只有將“為人之道”與“為學之道”有機結合,德才兼務、德才兼備才堪為人師。

因此,科學全面認識師德,要正確理解人之生命的自在性、自為性,把人之生命的自在性有機結合起來,用生命的自為性提升生命的自在性,用健全的自在生命為高潔的自為生命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樣既能夠防止過度拔高師德,避免對師德的偽圣化、虛無化的理解,又能避免對師德的庸俗化、低俗化的理解和現實操作。

可見,科學全面地理解、定位師德不僅關涉著教師自身的發展與幸福,還關系著青少年的健康和快樂的成長,維系著國家、民族的未來與希望!應正確認識,高度重視,謹慎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