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研究
時間:2022-07-10 03:33:04
導語: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加強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是一項關系到高校教育工作全局和涉及社會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對此需要有整體性的思考。因此,本文以法治思維為視角,從學生、思政教師和學校三個維度結合調查問卷來分析討論新時代賦予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現狀和新挑戰。
關鍵詞: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現狀;挑戰
一、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治理的現狀
就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現狀而言,總體情況良好,但與社會的期望值還有些差距。通過研究發現,師德師風失范的行為雖然發生在少數人身上,但往往被社會輿論“放大”,從而使教師受到不公正評價,對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治理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本部分將從學生、思政教師和學校三個維度結合調查問卷來分析討論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治理的現狀[1]。(一)學生。民辦高校思政教育現在面臨的是00后為主的學生,他們更強調自我意識和自我權利,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與公立院校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貧富差距比較大。一部分家庭條件較優越的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治能力相對薄弱,但其思維非常活躍,大多以自我為中心,特別重視維護自身的權利,而忽視相應的義務注1。另一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學校中容易產生自卑情緒,遇事多隱忍,不敢維護自身的權利,久而久之遇事時會產生片面、偏激的情緒。”[1]比如,在調查“如果發現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論欠妥,你會怎么做?”時,其中有10.1%的學生會“發朋友圈,說說等,在社交平臺調侃娛樂”。有16%的民辦高校思政教師表示“曾經未經允許被學生拍照或者錄視頻放至社交平臺”。通過走訪調查得知,除了以上民辦高校學生的特殊性以外,目前思政教師中,青年教師居多,學生會覺得青年教師不比他們年長多少,沒有資格教育和批評他們,從而可能會出現與教師對立的現象,最主要的表現手段即是通過網絡宣泄自己的不滿。不僅如此,學生宣泄不滿的方式還有“充分”利用評教的機會,如在調查“曾經在給思政教師評教過程中是如何操作的?”時,其中有38%的學生在評教過程中是“一個以上選項機選”。結合調查問卷,再結合對民辦高校思政教師的訪談了解到,絕大多數教師都有被“惡意評教”的經歷[2]。(二)教師。雖然根據相關規定,高校可以聘請兼職教師,但是調查了解到:在一些民辦高校的思政教師大量聘請兼職教師的情況下,本校專職教師利用沒課的時候到他校擔任兼職教師。究其原因,大多是到外校兼職課時費更高的緣故,從而造成了本校聘請大量的兼職教師,而為數不多的專職教師又被聘請到其他學校當兼職教師的惡性循環。還有部分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利用自身專業優勢發展副業[3],將精力主要放副業上,而將教學放在了次要地位。在調查“您所在高校,思政教師角色更像什么?”71%的教師認為更像公司職員。可見,很多教師把這份神圣的職業視為一份普通的職業,當做謀生手段,甚至把教書育人當成了副業,缺乏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功利主義的科研趨向使得學術領域頻發學術道德失范的現象。民辦高校教師所享受的工資待遇與職稱有著密切的聯系。然而,職稱評定中科研、論文是硬性條件,“民辦高校”加“思政教師”這雙重身份在核心期刊的發表中困難重重,這使得部分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在晉升職稱過程中急功近利,沒有恪守學術研究的基本規范,滋生和助長了的不良風氣,喪失了高校教師應有的學術精神。更有學者表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社會服務可能會導致一些高校和教師唯利是圖,存在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和教育效益的傾向。(三)學校。目前絕大多數民辦高校思政教師的配比遠遠低于教育部規定的1:350的比例。雖然教育法令明確規定學校的性質是非營利和公益的,但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條件也決定了民辦高校不可能完全是公益事業。而思政課很難做到民辦高校看中的“校企合作”,這也決定了民辦高校不可能對思政課和教師提高重視。有一些民辦高校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由此導致辦學不規范,比較突出的現象是不注重思政課,思政教師隊伍不穩定。民辦高校在某些方面為了刻意凸顯其“服務學生”的宗旨,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更傾向于學生。在走訪調查時發現,因學生沒有按照試卷要求將答案填寫到答題紙上而被打了零分。這件事最終上升到“師德師風”的高度,學校相關部門認為閱卷老師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最終該教師被處以三級教學事故。此案例中,學校并未站在教師的角度給予事件最好的處理方式,甚至上升到師德師風高度對教師予以處罰,而無任何辯解的空間。
二、新時代賦予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新挑戰
作為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主要陣地,高校面臨著巨大挑戰,尤其是對于肩負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的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其師風師德建設在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面臨著新挑戰。(一)學生。當前,普法宣傳已經進行到從宣傳法律到普通民眾掌握法律知識的關鍵環節。大學生作為普法的重要對象,其法治思維卻較欠缺,給民辦高校思政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帶來了新挑戰,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第一,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法律的途徑有限,主動學習法律知識的人比較少。中學階段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系統的法治教育,剛上大學的學生自我意識較強,民辦高校普遍只開設了《思想》課,且只有一章節是在講解法律基礎,呈現出強烈的政治化、集體化和理論化傾向。在調查“您獲取法治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是什么”時,54%的學生回答的是靠“學校教育,如《思修》課”。由此可以看出,學生除了這有限的學習法律的途徑以外,自身很少主動去學習法律知識[4]。第二,大學生法治意識和維權意識增強,強調自我意識自我權利。在民辦高校,雖然更多的是靠《思修》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宣講,但是高校學生的法律意識很高,尤其是維權意識,但很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法律意識的提高并非是由于真正掌握了法律中的核心,即權利與義務,而掌握的僅僅是自己享受哪些權利。雖然民辦高校與學生之間存在學校依法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管理和教育的“隸屬型”的行政法律關系。但是民辦高校的學生更傾向將自己與學校和教師之間的關系看作一種“平權型”的服務合同民事法律關系,認為自己花了更高的學費,對學校和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更關注自己手中的權利,卻忽視了師生之間也有行政法上的隸屬關系。隨著自媒體的普及,有時一個教學上的疏忽,被學生上傳至社交平臺,很容易上升為一輪“師德師風”的探討。但學生卻沒意識到其行為可能是侵犯他人名譽權的侵權行為。(二)教師。民辦高校思政教師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界一個特色的社會群體,能否真正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法治思維方式,直接影響其自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并間接地推動和制約師德師風建設的整體水平和質量。但是,民辦高校思政教師的法治思維還比較缺失,主要體現為:第一,在處理與學生關系時,法律意識薄弱。民辦高校思政教師由于其職業的特殊性,法律對其要求很高,賦予其權利義務很明確,例如,教師既有學生管理權,也有保護學生權益義務。如何合理處理師生關系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教師面臨的問題之一。當學生出現不良行為,教師不管理是失職。但是,教師“不敢管”的現象比較普遍,除了學生權利被過度解釋的原因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師不了解管教學生的相關法理和法律知識。第二,在處理與學校關系時,維權意識薄弱。民辦與公辦高校思政教師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成為弱勢群體,很多合法的權益沒有得到真正保障。由于民辦高校較多地采用了企業管理模式,因而民辦高校教師往往傾向于將自己定位為高校雇用的員工,缺乏主人翁的認同感和歸屬感[4]。加之,民辦高校思政教師的法律救濟意識淡薄,習慣人治而不是法治,當自身權益收到侵犯時,一般也是以忍氣吞聲、息事寧人的態度不了了之。(三)學校。第一,缺乏師德師風管理機制。民辦高校思政教師絕大多數畢業于非師范院校,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師范教育[5],這使得大多數民辦高校思政教師缺乏專門的師德師風的培養,再加上大多數民辦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師德師風管理機制,使暴露出的師德師風問題無從解決。“比如簡單地讓學生選擇教師,給教師評教打分,并以此作為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依據。”這種簡單量化的管理會使得一些嚴守師德規范、嚴格要求學生的教師得不到肯定,從根本上扭曲了管理的本質[6]。第二,管理者法律意識淡薄,從大學生法治意識到培養模式都存在問題。民辦高校的管理者在思想上存在誤區:認為民辦高校應該更傾向于公司管理模式,因而管理者在管理思路上,忽視甚至排斥普通教師的參與,缺乏法治思維,管理者成為權力中心,教師成為服從者,權利難以得到保障。民辦高校對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工作還不夠到位注2,法律人才隊伍缺失,普法課程主要是由承擔兩課的思政教師講授,雖然民辦高校的思政教師普遍是法學碩士畢業,但絕大多數無法律相關的學科背景,在講解時無法從法律專業的角度給學生深刻講解,當然,也無法調動學生主動學法的積極性。從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時代推進師德師風建設的途徑缺乏法治思維,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基于法治思維推動民辦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路徑,從根本上消除誤區,讓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明白,師德師風的法治規范并非僅僅強調教師的義務,與其一樣重要的還有教師的權利。
參考文獻:
[1]史娟,等.依法治國視野下民辦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現狀調查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7(8):64-67.
[2]田愛麗.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2):10-12.
[3]石淑翠.青島地區民辦高校教師激勵問題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碩士論文,2016.
[4]王鑫穎.民辦高校教師法律地位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35-36.
[B]馬煥.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2(15):56+93.
[C]高啟明.管理缺失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影響及對策解析[J].教育探索,2015(1):84-87.
作者:王丹 王鈞禾 單位:1.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 2.蘭州財經大學長青學院
- 上一篇: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德育工作探討
- 下一篇:輔導員師德師風建設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