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胞物與”思想對師德兩難的啟示

時間:2022-03-15 04:27:53

導語:“民胞物與”思想對師德兩難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胞物與”思想對師德兩難的啟示

摘要:張載“民胞物與”思想集中體現了其倫理境界,闡釋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師德作為調節教師與學生、教師與集體、教師與社會等關系的道德規范,是他律與自律、公德與私德的有機結合。兩者都是對關系的闡揚,有其共通之處,張載“民胞物與”思想中的“愛必兼愛”融合公德與私德的愛,“責任感”消弭公德與私德的界限,“超越自我,達至大心”化解公德與私德的隔閡,“有信”破除公德與私德的藩籬。

關鍵詞:民胞物與;師德;公德;私德

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和哲學家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集中體現了他的倫理境界。“‘民胞物與’說的是,不僅天下之人皆如我的兄弟,而且天下之物亦皆我的同類,我對他人他物均應像兄弟一樣對待。”[1]由此可見,“民胞物與”中的“民胞”是指人與人的關系,“物與”指的是人與物的關系。師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簡稱。“教師職業道德主要是一種用以協調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教師與集體以及教師與社會等關系的道德規范體系的總稱,它既是社會向教師職業所提出的相對客觀的道德規范,同時也是教師以及教師群體應當主動去吸收、內化和踐履的道德規范;它既體現出了一定的道德他律性,同時也體現出了顯著的道德自律性。”[2]所以,師德一方面是要處理教師與學生、教師與集體以及教師與社會等的關系,另一方面是要處理好“自己與自己”的關系,從而使“異己”的外在道德他律走向“本己”的內在道德自律。“民胞物與”與師德都是對人與人,人與物關系的闡發。本文希望從“民胞物與”出發來闡釋教師職業道德的公德和教師道德的私德,通過梳理兩者的關系,幫助教師可以更好地處理公德和私德的關系。

一、“民胞物與”的“愛必兼愛”:融會公德與私德的愛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圣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唯肖者也。”[3]這體現了張載的仁愛思想。此外,張載的愛必兼愛,成不獨成,愛人愛物,容人容物都是其仁愛的表現。他的仁愛繼承和發揚了孔孟的仁愛,繼承了發端于“我”這個道德主體的“為仁由己”“愛由親始,推己及人”的仁愛觀,并將“仁愛”提升至宇宙關系之中。從宇宙大愛出發的“仁愛”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這使儒家之仁愛克服了“私勝而害人”的等級弊端,要求在先天至善之道德本體的支撐下體認自我,既能兼愛萬物,又能兼容差等之愛,這樣便能更好地落到現實層面,由“推己及人”達至“愛必兼愛”。這與傳統仁愛的由無我出發的淡漠親情,“遠施周邊”,執著于“兼愛”的形式而實則沒有真我的“愛”“利”交融的“兼愛”思想有著本質的不同。在與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共度教師節時提出了“四有”好教師,其中教師要有仁愛之心便是其中的一個標準。林崇德教授提出師愛是師魂之魂。[4]由此可見愛于師德的價值與意義,沒有愛的師德是喪失了靈魂的師德。教師因其職業的特殊性,必須在職業中付出愛。發端于我的“推己及人”“為仁由己”的仁愛觀體現了教師個體的私德之愛是作為職業道德的公德之愛的基礎,即剝離教師職業身份的個體愛是作為教師職業的愛的基礎。一個本身有愛的教師才能將愛注入職業中,才能成就公德之愛。一位代課教師因未收到學生的鮮花,認為自己的教學成果未得到學生的肯定便對學生進行辱罵甚至吐口水的行為便是將私德中不愛的一面引入公德中,造成了公德之愛的喪失。教師需要履行教師的職責,但不能僅僅把工作看成履行職責,還應在職業中融入愛。愛是在履行職責的基礎上更加自覺地付出更多的關懷,更多的智慧,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宇宙大愛出發既能兼愛萬物,又能兼容差等的仁愛觀彰顯了公德之愛,完善私德之愛的可能。

二、“民胞物與”的“責任感”:消弭公德與私德的界限

“民胞物與”思想認為每個人都對他人、對社會有一份責任,都應該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孟子認為,一個人只要通過道德的自覺和內在的超越,就可以獲得對于“萬物”的把握,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上》)。教師這個職業就注定了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和義務,只有教師對學生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教師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教師。教師需要厘清公德與私德的界限。陜西黃陵縣橋山中學一名被評為“師德優秀教師”的班主任因學生上課睡覺、回嘴等行為,對學生連續掌摑20多下,導致其鼻子、口腔出血,臉部腫脹。對此,大部分人認為教師的做法太過分,少部分人認為是學生不聽話在先。從教師角度出發,他不想放任學生不學無術的行為,希望對學生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但是學生回嘴的行為挑戰了教師的權威,讓教師逾越了責任,從而觸碰師德的底線。教師管理并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是教師正當履行自己的職責,它體現了教師的公德,但是教師粗暴毆打學生便是非正當發泄自己的私欲。從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來看,教師作為民胞的一分子,對學生、對社會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權利和義務對學生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但同時需要有道德的自覺。有責任感的道德自覺幫助教師消弭公德與私德的界限。教師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有教書育人的獨特使命,同時,教師作為一個普通人,也有喜怒哀樂。教師的公德需要完全為教育服務,而教師的私德卻并非時時刻刻以教育為主體。教師在完成自己以教育為主的公德時,需要以責任感為依托,在涉及教師道德的私德時,需要以道德自覺為準則來界定公德和私德的界限,不行使摻雜不良私欲的公德,也不過分要求教師毫無自我的公德。

三、“民胞物與”的“超越自我,達至大心”:化解公德與私德的隔閡

張載說:“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聞見之狹。圣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5]大心是張載為解決人自身的有限性問題,將自我置身于生生不息的生命過程之中,從而使個體不再受到有限的束縛,獲得永恒并實現超越。一味地以自我為中心,只會封閉于自身的內在存在。“單純的內在存在雖然也有一時的力量,雖也具有不透明的平庸膚淺的知識所發出的一時光亮,但缺乏忠誠的絕對性,缺乏相愛斗爭中發展生長的連續性,缺乏真正的現實的當下呈現。”[6]一味地執著于自我是無法獲得超越境界的,只會在狂妄自大中迷失自我。反之,“以道體物我”,則有另一番境界,可以獲得超越的心理基礎。張載認為,通過“大心”的功夫,能夠對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建立起總體性的澄明。[7]總之,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認為人不是封閉于自身的內在存在,而是始終存在于人倫關系網之中,偏執于自我則終將在狂妄中迷失自我。教師不獨立存在,而是會與人發生聯系,尤其是學生,此時的教師不僅僅是作為私德主體的存在,還是公德兼私德主體的存在。在面對公德和私德問題時,教師要超越自我,達至大心,不偏執于自我,不偏執于私德,也不隨意妥協。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師不能將公德與私德完全分離開,一個教師的私德會影響到學生和家長對其公德的信任危機。浙江省樂清市一名小學教師沉迷于微商賣貨,甚至上課時間也在購物群、朋友圈里發廣告。幾位學生家長拿著微信截圖作為證據材料到樂清市教育局紀檢監察組投訴反映,最后教師因違規從事微商經營活動被立案查處。教師朋友圈面對的群體是學生和家長,從事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活動不可避免地會給學生和家長帶來負擔,家長買或者不買都有諸多顧慮。既然如此,家長對教師私德的適度苛責也并非毫無道理。于教師而言,教師要具有大心,不偏執于自我,用同理心去理解家長的立場和角度,在自己私德方面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與此同時,教師也不能毫無底線地妥協于家長的各種要求。

四、“民胞物與”的“有信”:打破公德與私德的藩籬

張載強調:“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學者須得中道乃可守。”[8]知、信、行的合一說明:信仰并不是在不可觸摸的遙遠未來,而是在觸手可及的平凡生活中體會和感受。一位有信仰的教師會用行動來踐行自己的信仰。汶川地震中,映秀鎮小學教師用自己的雙臂護住兩名幸存的孩子,自己卻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救學生不是因為他生來有“仁義”的絕對理念,也不是情勢所迫下機械地反應完全失去了思考,而是因為在他思考以前,他整個的思考方式已經被預先規定,他所受到的教育,他全部的生活經驗已經預先規定他的感知、體驗和思考的方式。他也的確在做出選擇,但是他只能在他想到的選擇范圍之內進行選擇,那些有損人道的方式他連想都沒想。[9]這些感知、體驗和思考的方式都熔鑄于他的信仰之中。“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個人總是陷入在‘他頭腦的局限’之中,陷入他從所受的教化里獲得的范疇體系的局限中。”[10]這些“他頭腦的局限”構成了信仰的部分。發達的現代網絡使師德面臨嚴峻的考驗,尤其是輿論的壓力使師德超越教師職業道德的范疇,對教師個人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教師的個人道德出現瑕疵,就試圖剝奪教師的職業身份,這種希冀一方面有助于教師道德的提升,但另一方面卻讓教師在成為“道德圣人”的路上如履薄冰,承受過多的心理壓力和負擔。而教師一旦把自己的職業看成自己的信仰,就會不再糾結于過重的外部壓力,只是認真踐行自己的信仰。一個有信仰的教師并不會任由自己的私德泛濫,也并不意味著做一個大公無私的神圣教師,而是在自己的言行舉止中時刻體現人民教師的使命感,在自己的思考方式中融入教師應該有的選擇。他不會在沒有得到學生認可的情況下任由私欲橫行,也不會在無力管理學生時罔顧教師的公德,更不會讓自己的行為給家長和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擾。他會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教書育人的教師,他不忘用教師的身份思考和行動,他的這種思考和行為方式又成為之后行為的基石和依據。教師職業道德側重“教師職業”所要求的“無私奉獻”“誨人不倦”等道德,而教師道德注重對“教師”本人的道德要求。因為教師職業與教師本人的不可分割性,兩者所闡發的公德與私德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職業擔負著培育祖國下一代的使命,其私德或多或少會對學生造成影響,所以教師不是只需要承擔教師職業道德所規定的道德即可。“教育是一種文化或精神的事業,教師沒有與此性質相匹配的追求、氣質與修養就不合乎專業的需要,也無法獲得專業生活的意義。”[11]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將教師私德提升到比其他職業高的地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師職業的神圣性將教師的公德與私德一體化并非盤剝教師的個體生存空間,而是對教師使命的一種希冀和認同。公德與私德本沒有天然的界限,“民胞物與”思想正是希望可以用愛來融合私德與公德的愛,用責任感來消弭公德與私德的界限,用大心來化解公德與私德的隔閡,用信仰來打破公德與私德的藩籬,最終實現公德與私德的融會貫通。

參考文獻:

[1]張世英.人類中心論與民胞物與說[J].江海學刊,2001(4):85.

[2]檀傳寶.教師職業道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4.

[3][5][8]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62-53,24,271.

[4]林崇德.教師大計師德為本[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2.

[6][德]卡爾•雅斯貝爾斯.生存哲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72.

[7]鄒廣文,蔡志軍.張載“民胞物與”思想的超越維度[J].河北學刊,2010(2):19.

[9]張建橋.教師道德和教師功利的矛盾與反思—基于布迪厄行為理論的視角[J].上海教育科研,2013(3):25.

[10][法]皮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171.

[11]檀傳寶,等.走向新師德———師德現狀與教師專業道德建設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5.

作者:葛薇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