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朗讀能力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1 10:46:00

導語:閱讀朗讀能力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閱讀朗讀能力教學管理論文

朗讀對于閱讀教學至關重要,如果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于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準確領會作者的意圖是大有益處的。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呢?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低年級的學生模仿能力強,借助兒童的這一優點,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低年級學生學習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開始階段,他們年幼少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讀對兒童來說很難,這樣就需要教師正確、耐心地去指導、范讀,教給他們讀的方法,逐步培養他們的朗讀能力,為他們到高年級時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矗在教學中,教都須做到用普通話范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分清平翹舌、多音字及變調、輕音、兒化音;其次,教師在范讀時要注意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停頓,讓孩子們在教師的范讀中體會到逗號停一停,句號換口氣的停頓方法。例如,在教學《海龜下蛋》一識時,有的句子比較長,教師在范讀中就要有意識地朗讀出詞與詞之間的自然停頓。如,然后/不慌不忙地/在周圍/彎彎曲曲地/爬了一會兒。

時間長了,學生很快就會掌握朗讀停頓的方法,正確地朗讀。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讀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讀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態,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學《老師帶領我們找春天》一課時,讀到“我們又來到果園里,有的桃樹已經開出粉紅色的小花,微風吹來,飄著一股清香……”這篇文章字里行間充滿了贊美的情感。通過老師繪聲給色的范讀,學生就會被帶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從而達到了指導朗讀與理解課文的目的。

二、培養學生的朗讀技巧培養學生的朗讀技巧要從停頓、重音、快慢、升降四個方面來訓練。停頓就是語言進行中的間歇。學生讀短句可以一口氣讀完,遇到長句,中間總要有適當的間歇,即停頓。停頓可以分為語法停頓、強調停頓和結構停頓三種。語法停頓一般可以用標點符號來表現它們停頓時間的長短;結構停頓一般可以用段落層次來表現停頓時間村長短,強調停頓是句子中特殊的間歇,它是為了強調某一種事物,突出某個語意或某種感情,或者為了強調某種語氣而在語法上不該停頓的地方做適當的停頓,或在語法停頓的基礎上,變動停頓的時間。如《駱駝和羊》一課中的一段話”駱駝一抬頭就吃到了樹葉。羊抬起前腿,扒在墻上,脖子伸得老長,還是吃不著。”在“一抬頭”的后面停頓一下,可以表現出駱駝高大,吃樹葉很容易。而在“抬、扒、伸得、可是”的后面稍加停頓,則可以表現出羊矮小,吃樹葉非常困難的情景。在《小壁虎找尾巴》一課中,老牛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趕蠅子呢!”“不行氨的后面是逗號,要做語法停頓,表現出老黃牛伯伯的老實、持重、慢悠悠的語氣。在“尾巴”的后面稍作強調停頓,可以突出下面老黃牛尾巴的用處。

在朗讀的時候,句子中的某些詞語從聲音上還要加以突出。這種現象就是重音。它同停頓一樣都是正確表達思想內容、真切抒發感情的重要手段。重音有兩種。一種是語法重音,這種重音往往是自然重讀的;另一種是強調重音,也叫邏輯重音或感情重音。它是為了有意突出某種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把句子里的某些詞語讀得較重的現象。恰當使用重音,可以使語意更加鮮明。如《小馬過河》中四次提到小馬向河邊跑去,但表達的思想感情卻各不相同。第一次是“小馬馱起口袋飛快地向磨坊跑去”。這句中“飛快地”重讀,表現了小馬第一次幫媽媽做事情時興奮的心情。第二次是“小馬聽了老黃牛的話,立刻跑到河邊準備趟過去。”這句中的“立刻”應加以重讀,表現小馬很相信老黃牛的話。第三次是“小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這句的重音應放在“甩甩尾巴”上,表現出小馬聽了松鼠的話,心里遲疑和為難。第四次是“小馬跑到河邊抬起前蹄……”,在這里“抬”字重讀,可以表達出小馬聽了媽媽的話,受到啟發,要自己親自嘗試小河深淺的決心。在各句中對“飛快地”、“立刻”、“甩甩尾巴”、“抬”所強調的重音各自側重表現了小馬興奮、猶豫到決心嘗試的心理過程。

朗讀的速度對于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也是很重要的。快慢適當才能表達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狼和小羊》一課中,狼說:“你把我喝的水弄臟了!你安的什么心?”讀這句話時,速度要稍快些,以表現出狼挑釁的語氣,以及它兇狠狡詐的本質。當讀到狼大聲嚷道:“這個壞蛋!說我壞話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樣。”要讀得更快些、更高些,以表現出狼的氣急敗壞、惱羞成怒的樣子。相反,讀到小羊的話時,速度就要放慢些,聲音溫和些,以表現小羊的溫文有禮和天真無辜。這樣才能突出各自的本性以及作者對狼兇惡本質的憎恨和對小羊的同情。

語句里有了聲音高低升降的變化,語音就有了動聽的腔調,抑揚頓挫搭配得當,聽起來就更富有音樂美,更能細致地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語氣。在《駱駝和羊》中,駱駝說:“長得高多好啊!”羊說:“不對,長得矮才好呢:”它們的話是前低后高,語氣向上揚,表現了他們對自己優點的自豪,以及互相爭論時的表情。再如《東郭先生和狼》中,狼說:“先生,求求你快一點兒!獵人一到,我就完了。”讀這段話時,語氣要下降,表現出狼在求救時虛偽狡猾的面目。再如狼從口袋里出來后說:“先生既然救了我,就把好事做到底,讓我吃了你吧:”讀這句話時,要注意讀得前低后高語氣稍上揚,這樣才能充分表現出狼得救后露出的兇相。

三、以讀助思,以思助讀學生在正確、流利地讀好課文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需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在這個階段默讀比較合適,因為默讀不出聲音,全班同學互不干擾,有利于注意力集中,便于思考,這樣邊讀邊思,才能達到讀懂課文,理解課文的目的。低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差,教師要給予指導和幫助,使學生掌握默讀的方法。首先一句一句地讀,讀懂每句話的意思;然后再把幾句話連起來綜合理解,遇到不懂的及時問。這樣邊讀、邊思、邊問,以讀助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提高學生的理解、思維能力。如教學《我代表我的祖國》一課最后一個自然段時,由于課文內容的時代與現在相距較遠,學生根本不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和歷史背景,所以理解課文的內容很難。教師在學生默讀前,可出一些思考題:如這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話什么意思?徐悲鴻為什么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讀,這樣就幫助學生讀懂了課文,了解了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熱愛祖國,維護民族尊嚴的崇高精神。

四、分角色朗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分角色朗讀能激發孩子們的朗讀興趣,通過進入角色,使他們把心中的情與文中的人和事融為一體,讀出各種人物的喜怒,兇善,讀者繪聲繪色,聽者身臨其境。如學習《劉胡蘭》一課時,由于孩子們生活的時代與劉胡蘭不同,只能從影視上見到敵人的兇惡、殘忍,共產黨人的堅貞不屈。在分角色朗讀敵人與劉胡蘭的一段對話時,扮演敵人角色的同學,讀出了敵人在一位共產黨員面前奸詐、無能、絕望、窮兇極惡的丑態;扮演劉胡蘭的同學,讀出了劉胡蘭英勇頑強、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教室里聽的同學都被劉胡蘭,鏗鏘有力的話語所感動,當讀到劉胡蘭說:“要殺要砍由你們,怕死不是共產黨員”時,同學們都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讀到“劉胡蘭光榮地犧牲了”,同學們不覺流出了眼淚。通過分角色朗讀,同學們對敵人更加痛恨,對劉胡蘭更加敬佩。可見分角色朗讀不僅能激發同學們朗讀的興趣,也能收到教師講解所達不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