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探索

時間:2022-03-14 09:11:10

導語:教師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探索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簡稱“基礎”課)是大學生最先接觸的一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其實效性如何,不僅關系到其他三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而且從整體上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實現。結合“基礎”課教學目的和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興趣,開拓網絡教育途徑,在青海大學校園網通過建立六大主題的教師博客,使課堂教學與課下教育聯動,延伸課堂教學時空,提高“基礎”課教學的實效性和感染力。

關鍵詞:“基礎”課;教學實效性;主題教師博客

博客(Blog)指一種特別的個人網絡內容形式,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并且由所有者不斷更新。博客是個人性和公共性的結合體,其精髓不是主要表達個人思想,也不是主要記錄個人日常經歷,而是以個人的視角,以整個互聯網為視野,精選和記錄自己在互聯網上看到的精彩內容,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價值。[1]博客作為一種新興的、成長迅速的網絡技術應用形態,具有簡便、靈活、時序記錄、自由交流等特點,受到了廣大網民尤其是大學生網民的青睞。大學生廣泛利用博客學習交流、展示自我、記錄人生,從被動的信息受眾、讀者,變成了主動的信息傳播者和生產者,博客文化正越來越深刻地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博客的交互特征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完全平等,雙方思想的交流更加真實和直接。“基礎”課教師的博客提供了一個教師與學生分享思想和知識的平臺,拓展了“基礎”課教育的時空,可實現網上德育和網下德育的無縫對接和有機融合。“基礎”課教師主題博客是根據該課程的教學目的,結合大一學生學習生活的需要,確定博客主題的。主題博客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又互為補充,集中了“基礎”課教師的團隊力量,打造集主題性、教育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精品博客。去年,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結合“基礎”課教學,在校園網建立了六大主題的教師博客,通過一年的運行,為學生逐漸接納和認可。

1主題博客的確立及依據

在遵循課程教學目的的宗旨下,結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學習生活需要,我們設計了“新生家園”“友誼與愛情,學習與生活”“擇業就業指導”“民族宗教與民族文化”“形勢與政策”“心理訪談,心靈港灣”六大主題。每一個主題下設置多個欄目版塊,除了要求各主題博客統一設置“博主介紹”欄目外,其他欄目的設置依據主題的需要、發揮博主的創造性而定。“博主介紹”欄目主要向學生介紹博主的基本情況,提高博主的親和力,便于學生與博主溝通。

1.1“新生家園”主題博客

主要針對大學新生環境適應、目標確立問題而建立。走進大學,環境的改變,社會角色的改變,使大學新生在學習和生活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迫切需要課外的思想交流和心理支持。“新生家園”主題博客主要由六個欄目版塊組成:“博主介紹”“交流空間”“新生天地”“理想與展望”“畢業生留言”和“推薦閱讀”。交流空間:對新生提出的問題解惑答疑、互動交流。比如:如何理財,如何合理規劃時間,大學四年生活如何規劃等,幫助學生盡快轉變角色,適應新環境。新生天地:主要收錄了學生的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是基礎課教師布置給學生的平時作業,也是平時成績的依據之一)中的點滴思考和心得內容,以及學生們收集或自拍的文字、圖片、視頻等。理想與展望:目的是新環境樹立新目標,激發同學們對未來生活的向往,追求積極有為的大學生活。畢業生留言:專為即將畢業的同學開設的,同時也歡迎大二、大三的同學加入。通過談個人體驗,給師弟師妹們一些借鑒,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及其他方面的經驗,早日走出學習、生活的迷茫區。推薦閱讀:推薦美文、具有正能量的博文及名人對待生活、愛情的哲理文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2“友誼與愛情、學習與生活”主題博客

人生是在交往中度過的,交往是人類社會特定的社會現象。馬克思曾經說過:“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2]可以說,交往普遍地、歷史地存在于人類的社會生活中,而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必然與一定的人際關系相聯系。大學階段是一個關注交往、渴望友誼的時期,通過人際交往結成一定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擔當社會角色、培養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徑。友誼有時會發展成愛情,但健康的大學生活中友誼應該成為主旋律,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培養健康人格。大學生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學習,但是大學學習有別于中學學習,是自主學習、創新學習、全面學習、終身學習。“友誼與愛情,學習與生活”主題博客設置有“博主介紹”“我的圖片”“名人名言”“學習與生活”“評論、留言和提問”五個欄目。我的圖片:上傳博主自拍的人物活動和自然風光圖片,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情操,懂得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名人名言:通過摘錄名人的愛情故事、名人對友誼和愛情的闡述和哲理性文字,引導學生樹立友誼愛情的正確態度。學習與生活:介紹一些好的學習方法,提供一些成才案例,介紹一些生活常識和技巧,培養學生學習生活的良好狀態。評論、留言和提問:博主對學生的評論、留言和提問進行回應,互動交流。

1.3“擇業就業指導”主題博客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應喚起他們對職業的向往意識,預先規劃職業生涯,盡快找到人生定位和奮斗目標,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大學生擇業、就業”主題教師博客設置“博主介紹”“相關法律法規”“職業能力培養”“咨詢空間”“國家就業政策”五個欄目。相關法律法規:旨在指導學生了解擇業就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國家就業政策:幫助大學生了解最新的國家就業政策。職業能力培養:通過案例分析,幫助他們預防可能會遇到的類似問題。咨詢空間:針對學生對于擇業、就業中困惑的問題進行咨詢交流。

1.4“形勢與政策”主題博客

當代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是整個社會成員政治社會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也就是大學生與社會的互動過程,即為國家的要求和大學生自主接受性的統一過程。[3]大學階段是進入社會的準備期,社會化是社會接納其作為合格成員的必要素質。[4]通過博客這種學生愿意接受的途徑,引導他們關注社會,樹立主人翁思想,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為將來融入社會做好準備。“形勢與政策”主題教師博客設有“博主介紹”“我的圖片”“交流空間”“國際焦點”“國內新聞”“省內焦點”“校內新聞“”來稿選登”九個欄目。我的圖片:精彩圖片,介紹祖國的大好河山、村容村貌、改革成果等,使“形勢與政策”主題以更加直觀的效果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交流空間:學生就社會重大問題、身邊問題等發表見解,并與博主交流溝通。國際焦點、國內新聞、省內新聞、校內新聞四大欄目選取了國際國內、省內校內發生的重大事件集中供學生瀏覽,成為組成“形勢與政策”主題教師博客的核心欄目。來稿選登:選取青海大學各院系學生中的優秀作品進行刊登。

1.5“民族宗教與民族文化”主題博客

讓大學生了解祖國的宗教文化,繼而產生眷戀熱愛之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宗教、文化對人的思想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特別是少數民族,他們對本民族的宗教和文化有著特殊的感情,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忽視宗教和文化的影響作用。宗教、文化中除了積極的因素,也存在消極、落后的成分,需要分析與引導。“民族宗教與民族文化”主題博客主要設有“博主介紹”“青海歷史文化”“交流空間”“知識點滴”“宗教”和“幽默”六個欄目。青海歷史文化:主要介紹青海的歷史文化。青海幅員遼闊,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共同構筑起青海多民族文化包容共進的輝煌歷史,凸顯了多元文化地域特色的人文內涵和精神魅力。交流空間:對有關民族宗教文化的提問解惑答疑,互動交流。知識點滴:主要是介紹一些與青海相關的方言、風俗習慣等。宗教:主要是介紹了青海的宗教情況。幽默:為了增加主題博客的可讀性和趣味性,特開設了與青海相關的幽默笑話和視頻。

1.6“心靈港灣、心理訪談”主題博客

心理健康教育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不健康的心理會阻礙學生的發展。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環境適應、人際關系、情緒控制、學業和就業壓力等。“心靈港灣、心理訪談”教師博客分為“博主介紹”“新生寄語”“情緒調節”“人際交往心理”“學習心理”“心理問題案例分析“”心理在線”七個版塊。“新生寄語”旨在指導大學新生適應大學生活;“情緒調節”“人際交往心理”“學習心理”三個版塊的設置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分析和習得生活當中遇見的有關情緒情感、交友戀愛、學習問題的常識和技巧;“心理問題案例分析”版塊是通過與學生們分析、討論案例中出現的問題,幫助他們預防自身可能會遇到的類似問題;“心理在線”是解答學生提問,進行在線交流的空間。

2主題博客的開展效果

主題博客邊運行邊完善,欄目設置越來越全面,內容也更加豐富。通過對參與、訪問過教師主題博客的學生調查表明:(1)52%的學生認為教師博客能讓學生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2)50%的學生認為教師博客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了與老師、同學深入交流的機會;(3)27%的學生認為教師博客使自身的心理困惑得到了專業老師的指導;(4)73%的學生認為教師博客成為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5)34%的學生認為教師博客使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加深了對尊重民族風俗的認識;(6)30%的學生認為教師博客幫助學生盡快適應校園環境,融入學生群體之中;(7)52%的學生認為教師博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做出了相應的職業規劃;(8)52%的學生認為教師博客讓學生了解國內外形勢、政策,拓寬了知識面。

3結語

教師主題博客借助網絡這個被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建立起師生交流的平臺,延伸了“基礎”課教學教育的時空,具有積極意義。但這畢竟只是個探索,這項工作有待于繼續改進和完善,我們將繼續努力嘗試。

作者:許彩萍 單位: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榮發.網上德育[M].上海: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6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0.

[3]唐國戰.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方式的調查與新思考[J].河南社會科學,2010(4).

[4]邱平靜.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本質、特征及功能[J].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6(4):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