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指引對高校生的重要性
時間:2022-05-25 11:32:29
導語:思想道德指引對高校生的重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道德屬于社會意識形態,是屬于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的范疇,是道德輿論對某類社會生活的表現起到一種自律的約束作用。對于當代高校生來說,不僅要學好專業文化知識,還應該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在道德指引下邁入社會,成為社會貢獻的一份子。在當今社會,很多高校生并沒有注重思想道德的指引,沒有看到思想道德對于其自身的重要性,起到了顧此失彼的作用。
一、當前高校生缺乏道德指引的表現
道德指導缺乏可能會導致當代大學生模糊理想信念的存在,不同程度地扭曲的價值取向的出現,缺乏社會責任感。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學生誠信意識缺失。像剽竊、抄襲、考試作弊、欺詐等違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比較頻發,并且對于現在大學生來說,替人做“”、拖欠學生時代的貸款債務是比較常見的現象,但是他們都沒有負罪感。二是許多大學生是缺乏公德意識,日常生活的細節也重視不夠,比如在課桌上亂涂亂畫、在課堂上吃零食、逃學、遲到早退、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以及公共廁所不沖水后,并且最近幾年比較常見的就是在網上不健康消息,在公共場所做不適當的行為等。三是有些大學生在大學不夠節儉,花錢大手大腳少見,艱苦奮斗褪色,自立能力卻沒有得到進一步加強。四是許多大學生沉迷于網絡,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反思,道德自律和自我約束往往低迷,甚至脫離實際,患有網癮“網絡孤獨癥”。五是一直被個人情感問題困擾,許多諸如愛與性的問題處理不好,很多會導致抑郁、敵意等心理癥狀,從而導致未婚先孕,殺人為情、自殺等等。六是很多大學生不擅長人際溝通。學生日益成熟和穩定的個性、價值觀、世界觀逐步形成,在很多問題上都表現出查看自己的獨特之處,而且容易傾向于固執。一些學生很少參加實踐活動,也導致他們在不了解正確的環境,在理性的自我評價的形成。因此,特別是在交易所或他們表現出的團結能力差,心理問題比較突出,各種“交往不適”或“交往綜合癥”的出現,導致社交恐懼癥,抑郁癥和精神病。
二、當前高校生缺乏道德指引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生缺乏明確的理想信念
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大學生寄予厚望,但當代大學生的文明素質會讓社會擔心。大學生的自我實現一般以個人為核心的,強調個人會員立法,其次是社會群體。很多高校生在物質與精神的比較中,往往會過多地關注眼前的機會和發展方面,忽略了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很多人都達到了較高的收入和穩定的生活,在追求生命第一,重實惠,求實用,從而淡化社會責任,甚至成為極端個人主義泥潭的感覺。并且一味地強調問個人的貢獻應該得到平等的社會代價,還有一些學生的價值取向過于急功近利,奉獻意識薄弱,理想褪色。
(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實效性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實效性也是造成當前高校生缺乏道德指引的重要原因。很長一段時間,高校的道德教育在實踐中往往過于簡單,缺乏有效性,如重智力輕德育的理念,用學生的學業表現來評價學生是好還是壞。在道德教育的內容,它已被局限在人才培養政治素質,以簡單地等同于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使內容過于政治化、抽象化,最終忽略最基本的誠信和最簡單的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的方式方面,重灌輸輕啟發,把道德作為一個純粹的概念灌輸給學生,忽略了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忽略了從道德基礎層面來對高校生進行教育,以還原大學生一個真實生活。在評價方法方面,輕評價過程重評價結果,這樣會很容易使高校生無法找到道德理想,不能產生共鳴的道德情感體驗和想法,不能為高校生所接受。
(三)教育內容缺失、教育方法不當
教育內容缺失主要表現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當今社會的過度競爭和過度的物質化,引起部分學生的情感荒漠化。所謂荒漠化,是指一個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一個狹窄的領域,如知識或技術,而忽略了豐富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現為情感冷漠,缺乏同情心的人照顧,為實現個人目標很少考慮后果。這是很危險的。而當代高校大學生的教育中,更多的表現為專業知識等方面的教育,很少有思想道德方面的灌輸,這是造成當前高校生缺乏道德指引的重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思想道德的教育方法也是影響當代高校生道德指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教學方法可以經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不恰當的教育方法則不利于教育工作者傳授知識,不利于學生自覺接受教育內容,并將其轉化為良好的品德修養。“十年改革的最大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講思想政治教育。”這是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其意思是:思想道德教育只停留在喊口號、湊熱鬧、擺架子的層面上,沒有真正唱響主旋律,不能辦實事,即使進入了教室和宿舍,也不能進入心臟并入腦。
三、思想道德指引對高校生的重要性
(一)高校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大學高校期間是高校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說這時候對他們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對他們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加強對他們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教育、基本綱領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思想道德修養教育,引導他們建立一個共同的社會主義理想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正確引導他們認真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并樹立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別是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他們遵守的行為基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的基本規則,做出周密育成,能夠正確引領當代大學生具有一定的意義上的社會道德和社會責任,接受遵守公共秩序的概念,愛護公物,講究公共衛生,在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尊重別人,從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重要作用。總而言之,思想道德指引對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自己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社會轉型快速變化過程中,社會規范、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等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使得當代高校學生面臨著學業、情感、就業、人際關系和外部其他方面的壓力環境的刺激,特別是近年來在一些大學校園發生的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這進一步說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已經刻不容緩,是適應新的時代、新的形勢的需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度和廣度的進一步加強,中國與世界的聯系進一步緊密,在提高我國經濟實力的同時,也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在當代社會,人們的消費在不經意間促成“拜金拿來主義”,“享樂主義”占主導地位,并且這種思想嚴重影響著高校大學生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如果不加以思想道德教育,會導致大學生道德滑坡現象時有發生,其帶來的不良影響引起廣泛關注,不利于社會主義道德價值體系的完善和發展。所以加強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加強高校生思想道德修養的途徑
(一)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
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是加強高校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基礎途徑,能夠進一步促進高校生提高其思想道德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歷史時期的特點,是人類生存的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是中國民族的精神,反映勤勞的中國民族的智慧。“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等等傳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意境高遠,風格大氣,體現了中國民族的精神團結奮進自強,體現了中國民族氣質的偉大精神。堅持使用本民族的傳統教育精神,引導當代大學生以提高他們的民族自尊、自信、自立,是試用中國國情和新時代的需要。
(二)加強公德和信念教育,激發大學生的道德情感
加強高校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夠促進高校生培養高尚的思想道德,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從而能夠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影響。像我們經常看到的很多的高校不文明現象,比如在大庭廣眾下勾肩搭背、摟摟抱抱,隨地吐痰等,這些都是在校大學生公民意識在校園水平低的表現。科學的理想信念,是當代大學生乘風破浪、搏擊大海的動力之源,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功就業、開創未來的精神支柱。崇高的理想和科學的信仰可以指導學生做什么樣的人,引導大學生走什么樣的道路,并激勵大學生如何學習。加強公德和信念教育,激發大學生的道德情感能夠促進當代大學高校生追求崇高理想,這是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基礎,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殷切希望。
(三)理論聯系實際,增強道德教育實踐性
社會實踐是在開展思想道德教育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檢驗。增強道德教育實踐性能夠使大學生充分認識思想道德指引的積極方面,促進其思想道德理論的學習。大學生在加強思想道德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認識到個人的思想道德同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實踐需要不相適應的地方,會促使自己進行積極的思想斗爭,克服各種不正確思想的消極影響,培養高尚的思想、品質和情操。所以說,在高校思想道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與教育實踐內容相結合,有機會就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諸如社會調查、志愿服務活動、公益活動,暑期“三下鄉”活動等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增長才干、鍛煉毅力,還能夠鼓勵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們在實踐中感悟思想道德的真諦,從而將社會真正的道德要求轉化為自己的行為,達到知行統一。
五、小結
對于當代高校生來說,不僅要學好專業文化知識,還應該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在道德指引下邁入社會,成為社會貢獻的一份子。思想道德對當代高校生的指引一方面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促進社會和諧、實現民族復興的要求。思想道德對高校生的指引作用可以從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加強公德和信念教育,激發大學生的道德情感、理論聯系實際,增強道德教育實踐性等三個方面來實現。
作者:王興偉 單位:綿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對外漢語學院
參考文獻:
[1]高龍武.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教師),2010(05).
[2]羅徐.淺析我國高校生思想道德教育[J].華人時刊,2010(08).
[3]任燕華.高校德育的敘事取向與對話德育的生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2).
- 上一篇:白酒包裝設計文化學與心理學解讀
- 下一篇:職業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探討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