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學問題論文
時間:2022-09-10 03:00:00
導語: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學問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最近的一項全國學生體質監測結果顯示:我國中小學生每天參加課外活動的時間少,睡眠不足,運動不足,以致我國學生的耐力、柔韌、肺活量水平近十年趨于下降,肥胖兒童和超體重兒童比例有所增加,大學生低體重和營養不良檢出率明顯增加,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而且是年級越高近視率越高。究其原因是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體育課程教學有效性缺失,方法不當,效果不顯著,體力勞動減少,缺乏必要的營養知識所致。面對這一現狀,我們要以科學求實的態度和開拓創新的精神不斷探索學校體育與健康教學新途徑,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落實于體育課程教學之中,進而,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水平。
一、正確理解與把握體育與健康課程性質
1.體育與健康課程是隨現代教育的發展在原有體育課程的基礎上而重新構建的一門具有綜合性特點的課程。體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健康水平,體育也是增進健康的主要手段,而健康教育也非常重視體育活動、重視營養等健康行為的養成,由此可見,體育和健康教育具有深刻的內在聯系,這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礎。它超越了單一學科的范疇,建立了身、心、社整體健康為目標的課程結構,橫跨體育、生理、心理、保健、衛生、環境保護、社會、營養等諸多學科,涉及了技能、認知、情感、行為等領域,兼容基礎性和實用性,充分體現了跨學科的綜合性,更有利于每個學生健康意識和體育、健康行為習慣的養成,有效地保證了“健康第一”思想的落實。
2.體育課程與其他文化課不同,它主要是一門實踐類、技能性的課程。這就是說,其性質是以技能性為主,兼顧情意性、科學性、人文性,是四性兼備的學科類課程。此課程學習的結果主要不是體現在認知性知識的積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現在體能的增強、技能的掌握及行為和態度等的改變方面。這就決定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動性游戲和各種運動方法構成的身體練習。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生自身既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也是學習的對象;沒有身體力行,體育學習無法進行;體育學習的效果是通過學生自身身體和行為的變化而表現出來的。在體育學習中當然也有知識的學習和道德品質教育等,但這些也主要是在運動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并完成的。這是體育課程的最大特征。
3.關注人類健康是國際社會的共同主題。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界定的健康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會方面都處于一種安寧的狀態。”具體地說:一是身體不虛弱,沒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會適應能力強。三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新的健康理念給學校體育帶來一場革命性變化,它破除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傾向,樹立全新的健康教育觀,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培養學生心理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切實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體育與健康結合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在中小學課程體系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體育活動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標的實踐性很強的基礎課程,也是一條使學生學會生存、獲取健康知識、掌握健身方法、養成文明生活方式和習慣、培養協作和競爭意識、形成拼搏進取等精神和意志品質的重要途徑。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在培養具有健康體魄的人才方面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4.正確理解和把握體育與健康學科性質,擺正體育與健康課程在基礎教育課程中的位置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問題。當今社會人們已經把培養一個健康的人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使培養出來的人在激烈競爭的社會里能夠健康地工作和生活。構建大中小學相銜接的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既是我國學校體育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的需要。這次課程名稱的改變,決不僅僅是把體育和健康兩個概念簡單合并起來貫以一個新名稱,而是要在今后教學中改變過去單純地追求身體(體質)發展和運動技術的傳統習慣,真正使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健康發展。
同時需要提請大家注意的是,中學體育課程名稱改為體育與健康之后,有的人以為體育課程已經由健身體育發展成為健康體育了,以后的體育課就叫“康體課”了,甚至有的人說體育已經發展成為健康教育了。為此,《中國體育報》于2001年6月8日在頭版發表了一篇題為《教育部澄清──體育課決不能稱“康體課”》的報導。發表這篇報導的主要目的是要給體育課進行科學定位,明確體育課程性質,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好體育與健康的關系,以免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走偏方向。新修訂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回顧近百年歷史,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半個多世紀學校體育課程演化的歷史,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制訂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或大綱,在課程目標上雖然各有不同的側重,但體育課“必須以增進健康為目的”“必須進行身體練習”“必須學習必要的知識與技能”的基本點始終未變。
二、體育課程未來改革發展趨勢
1.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體育。改變體育課程過于注重運動技能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體育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建立新的體育課程結構。改變體育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內容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象,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體育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革體育教學內容,努力體現體育課程的時代性。體育課程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大膽改革,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重視改造傳統運動項目和引進新興運動項目,精選適應時代要求、能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作為學習內容。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
4.促進體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變革。力求改變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需求,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踐,培養學生獲取體育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建立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體系。加強過程評價、進步度評價,使質性評價與量性評價相結合,既要強調量性評價,又要重視質性評價。將過程與結果、定性與定量、縱向與橫向、主觀與客觀、靜態與動態等評價方法結合起來,建立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間相互評價三結合的、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體現多層面特征的科學評價體系。
6.促進體育課程的民主化進程。改變體育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體育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三、正確處理好繼承與發展、改革與創新的關系
人類一切社會文化教育的發展,都是繼承性與時代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相互碰撞的結果。任何事物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如何正確地處理好繼承與發展、改革與創新的關系,是課程改革中至關重要的問題。
1.繼承是前提,要善于繼承,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如果否定繼承,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繼承并不意味著對過去全盤吸收。善于繼承,就是既要繼承前人,又不循規蹈矩;既借鑒別人,又非拿來主義;既揚棄舊義,又創立新知。因此,在體育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首先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點和方法,對以往的體育教學實踐和歷史以及目前的體育教學改革現狀進行冷靜的反思:哪些是要繼承的,怎樣繼承?例如,體育教學中的“三基”教學目標,應該一如既往地加以落實,這是基礎教育要完成的基本任務。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和技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不僅要傳承下去,還要進行創新。
2.創新是重點。要敢于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我們所說的創新,是一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前進的思想觀念,是一種不斷完善自我、增強自身生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創新是一種超越、一種揚棄,它既保持事物中適合時代的特質,又必須拋棄已經過時的因素。在學校體育課程改革過程中進行創新,要用新的理念──終身發展和以人為本為指導。首先,終身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從終身發展的教育觀點看,基礎教育已經成為終身教育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它的任務除了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外,更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其次,要以人的發展為本,即要以學生和教師的發展為本。
3.關于學習方式的問題。新體育課程提倡新型的學習方式,提出體育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毋庸置疑,以往單一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我們倡導課堂教學應正確處理好傳統學習方式與新型學習方式的關系,讓學生能夠在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中學習掌握知識、技能,培養能力。
第一,新體育課程強調的學習方式是由單一性轉向多樣性,由片面學習轉向全面學習,由狹義學習轉向廣義學習,使學生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但學習方式的改變并不意味著用一種方式代替另一種方式,如用自主學習代替指導學習、用合作學習代替個體學習、用探究學習代替接受學習。任何一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和發揮作用的前提,選用時要根據教材因素、知識特點和學生實際,揚長避短,并注重與其他學習方式的相互結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體育新課程提倡新型學習方式并沒有全盤否定接受性學習。無論在什么時代、在何種教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接受學習均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中,還是有必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接受學習。體育教師不能為了體現新型的學習方式,完全拋棄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導致課堂教學出現“為合作而合作,為探究而探究”的形式主義的東西。
第二,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必然會帶來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變化。新體育課程的教學確實“活”起來了,只有課堂教學“活”起來,學生才有可能主動、活潑地發展。如果課堂氣氛過于嚴肅、沉悶,教師滿臉嚴肅,滿堂課扮演主角,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循規蹈矩、單一陳舊,學生就不可能有歡聲笑語,就不可能有學習熱情,也不可能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強調體育教學應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并不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成為新的“放羊式教學”。例如,有的體育課堂出現了體育課沒有隊列訓練(不集合、不整隊、沒有講解、不做示范),或者每次課讓學生先練習再講解示范,追求所謂“發展學生個性”的做法。這樣做,違背了體育教學中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會使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出現異化傾向,應該引起廣大體育教師的理性思考。
4.重視改造傳統運動項目和引進新興運動項目,克服以往過分強調運動技術的系統性,把學習和掌握簡單的運動技術作為載體,充分發揮體育學科實踐類、技能性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既要重視學習和掌握技術,形成運動愛好和特長,又要克服單純競技技術教學傾向。
5.拓寬體育課程學習渠道。學校體育是由體育與健康課、早操、課間操、課外活動構成的統一整體。課程改革不應囿于課堂教學與教材的改革,而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要加強學校體育、社會體育與家庭體育的有機結合,形成學校、社會和家庭“三位一體”的體育與健康教育網絡。
6.必須充分重視體育教師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要加強體育教師的理論學習,不僅要學習體育學科領域的知識,還應該吸納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將相關知識重新整合,為體育課程的改革奠定厚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