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體育教學現代化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23 07:09:00
導語:中學體育教學現代化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研究目的
1956年國家頒布了6套教學大綱,由于大綱在教學內容、結構、功能上存在著局限性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國家決定重建《大綱》,借此推動教學思想,向素質教育真正轉移。隨著大綱的退位,以及2000年底我國中學體育改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01年9月,教育部頒布了《體育與健康標準》,開始在全國各個試驗區進行試行,2002年7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下發了《學生體制健康標準(試行方案)》這些文件與大綱相比,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隨之相應的課堂教學也隨著新課程標準的變化而發生了變化,眾多專家學者也從各個角度提出了意見和建議來指導學校體育教學。上海是教改的前沿陣地,對教學歷來非常重視,筆者以一線體育教師的立場,從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理念、教材體系、教學手段、師生關系、教師專業化發展、評價體系等方面,對如何更好的實施新課程標,推進教改,實現教學現代化進行思考,并提出可行性建議。
2.研究方法
2.1咨詢法
向從事一線體育教師了解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切身體體會,履行新課程標準過程中課堂教學所采取的手段、措施等。
2.2文獻資料法
查閱國內外有關課堂教學的文獻報道,了解目前國內外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的現狀,研究其發展趨勢。
3.結果與分析
3.1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理念
課堂教學是體育教學的生命和基礎,在具體實施教學時應首先深入學習新課標,把握學校體育發展方向,把握正確的指導思想。2002年9月,中國教育迎來了建國以來最大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部、國家體委,頒布了新的高中各學科的《課程標準》。新課標徹底的摒棄了以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那種“學科中心論”的教學模式,更為充分地突出了教學中心是學生這一主體,將“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就學校體育而言,強調“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又必須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這一教學理念又和國際上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相一致。
新課標促使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理念更為完善,進一步規定了體育與健康課必須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強調體育教育增進學生心理、生理和社會適應的功能,在體育教學史上將體育功能延伸至社會生活,并以此提出了四個基本理念,即;(1)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2)激發學生體育活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3)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4)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它不僅符合當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明確了體育教學的目標,而且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另外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還應將“兩綱”教育(即“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滲透其中,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公民人格,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協作精神、堅持不懈、積極向上的優良品質。
3.2了解學科性質,完善教材體系,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教材的選擇對實現教學目標有重大作用,它對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制約作用,因此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尤為關鍵。《課程標準》主要強調課程目標的統領作用,把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主動權交給了教師,教師有了很大的自主權,但同時面對突如其來的權利,很多教師卻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去行使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了解下學科的性質:“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我們可以理解為(1)教學必須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為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服務;(2)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不是以知識傳授和智力游戲為主要手段;(3)體育與健康的知識、技能和方法,既是課程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實現課程各項具體目標的主要載體,而且掌握這些知識、技能和方法也是《課程標準》要求達到的一項重要目標;(4)體育與健康課程雖然強調多種內容、多種功能和多種價值的整合,但仍是以體育為主要內容的一門課程;(5)小學和初中的健康教育內容由體育、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生物或科學等相關課程共同完成,體育課程主要學習與體育密切相關的健康教育知識。因此在教材的選擇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在教材內容上,選擇盡可能多樣化,滿足不同學生學習要求,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習興趣;另外也多考慮從育人的角度出發,挖掘體育教材的顯性價值和隱性價值,加強德育教育。
(2)在教材綱要體系上,合理安排基礎教材與拓展內容課時比重,重視發展學生體能與學生能力的培養,重視開發高質輕負的娛樂性體育與終身體育的內容,建立起實效性強,符合實際的教材體系。
(3)在教材結構上,增加體育基礎知識、基礎運動技能的比重及授課時數,并使基礎知識內容系統化。
(4)在教材建設上,各學校在新課程標準的框架下,根據各自特點,合理開發校本教材,以增加教材的多樣性、適應性,從而加快教材建設的步伐和更好地發揮教材的功能,彰顯學校特色。
另外,課本和學生也是教師的資源,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本,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以及協作性來豐富和完善我們的教材體系,完善教材構建。
3.3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手段是實施教育目的途徑,也直接作用于教學的效果。在訪談中有一個高一女生耐力跑的教學案例:整個單元教學分別采用了加減跑、多點折返跑、越野跑、定時跑、定距跑等多種教學方法,在單元教學總結時發現,不同的教學手段有效的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學生對耐力素質訓練的畏懼心理,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對體育課的興趣和積極性。可見合理有效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提倡:
(1)將以往的“灌”轉化為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學生主動“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性。
(2)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傳統的講解、示范、激勵性評價、師生互動、合作討論等方法之外,教學手段應還應與時俱進向多樣化、靈活化、實效化、人格化的方向轉變,使之符合不同學生在體育知識、技能、體育興趣和體育能力、體育價值觀的培養。例如,現在常用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學習
“挺身式跳遠”一節時,僅靠體育教師課堂上瞬間的幾次示范,學生很難觀察和模仿這一動作。如果制作課件演示技術特點或者通過VCD、錄相機把優秀運動員比賽練習的動作慢放出來,可以讓學生利用充足的時間去觀察和模仿這一動作。然后把助跑踏跳、騰空滑翔、展腹挺胸、緩沖落地四個要點分別定格播放或回放。同時教師結合畫面,恰到好處的分析講述,從而突出了教學中空中展腹挺胸的重點;突破了助跑踏跳的難點,存在問題也迎刃而解;又如情景教學法,通過創設相關的故事情節、場地器材和情景氛圍,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情趣,調動“情商”來增強教學效果。
(3)科學實行“拿來主義”,將其他學科與體育學科進行整合;吸取其他學科的先進教法;借鑒國外先進教學方法,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3.4建立合理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在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兩個不可分割的主體,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不如弟子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知識不斷更新,在某些領域學生的知識面可能要遠大于教師,正如杜威所說:“教師應該是一個集團的領導者,他的領導不以地位,而以他教深的知識,教成熟的經驗……”(杜威《思維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因此筆者認為現今乃至今后,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充當“主導者”,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和教學的伙伴,注意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比如教師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學生可以對教師所講的內容進行質疑和討論;教師要注意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進步,多給予表揚和鼓勵,師生之間建立民主、和諧的良好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生動活潑和主動地進行學習的前提之一,也是學生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準確把握“主導者”和“主體性”的尺度,不盲目抬高學生在教學中的位置,或者肆意降低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不能把教師“授業”與“解惑”降低為指導、幫助、關心、服務、參與、提供、策劃、甚至是助手,兩者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只要教師的主導性真正發揮得好,學生得主體性就必然得到充分的體現,反之,亦然。
3.5提供平臺,不斷學習,提高體育教師專業化能力
歸根結底,現代化教育需要一批具有一定職業素養、專業能力的教師來實現,因此人是關鍵。筆者認為,提高體育教師專業化能力的途徑有幾點:
(1)目前廣大的體育教師基本上都來源體育師范院校,因此加強現有高等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科建設,把培養目標確定在中等學校的體育教師上,加強中學實踐教學與高校實施教學的緊密銜接,使得高校畢業生學習掌握知識能學以致用,盡快適應工作崗位。
(2)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各級各類的體育教師培訓計劃,使其經常接觸、接受現代化的教學思想和理論;努力開拓視野,提高現有教師的師德水平和業務水平,不斷更新知識。
(3)積極倡導和切實組織體育教師參加教科研活動,有組織有計劃的開展不同內容的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使體育教師能即使了解科學發展的最新成就和方向。
3.6加強學校體育設施建設,提供體育教學后勤保障
教育設施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物質保證的要素,又是教育發展性的要素。近年來,上海地區中、小學的體育教學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許多學校具備了多媒體計算機、室內運動場館等,但是由于地區發展不均衡,可能在一些郊區學校教學設施還不夠理想。在那些教學條件差的學校,一方面要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裝備;另一方面,體育教師也要自己動手,改善教學條件,完善各種體育器材;而教學設施好的學校,體育教師也要思考如何根據實際需要,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設備,更新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3.7建立合理完善的評價體系,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由于教材內容不同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等因素,學生的運動能力也存在著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重視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過程,用多種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過程性評價,即時、動態地了解學生,同時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客觀地評價學生個體的發展狀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提高運動能力,熱愛體育運動,逐步形成終身鍛煉的觀念意識。
4.結論與建議
轉變觀念,倡導“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教學思想,在思想觀念、教學目標、教材體系、教學方法、師生關系、教師專業化以及場地設施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徹底改革,上海的中學體育教育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
5.主要參考文獻
[1]李麗.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研究.中國學校體育.2007.(2).36
[2]牟先濤.如何創設有價值的體育教學情境.中國學校體育.2007.(2).70
[3]毛振明,賴天德,陸穎.論體育教學中的教師與學生關系——兼對“學生是上帝”等說法的質疑.中國學校體育.2007.(2).26
[4]楊小林.關于學校體育教學現代的思考.廣西師范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6).115
[5]白文飛.加快實現首都中-小學體育教育現代化的幾點思考.教育科學研究.2002.(4).15-16
【摘要】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迫使上海的教育走向現代化,作為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學體育也必將實現現代化。本文運用咨詢法、文獻資料法進行調查研究,就中學體育教學如何適應學校體育現代化的發展進行了探討,在教學指導思想、課程與教材體系、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教師專業化發展、評價體系以及教學設施等諸方面進行了思考,并得出結論:在上海地區中學實現體育教學現代化必須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理念;了解學科性質,完善教材體系,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建立合理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供平臺,不斷學習,提高體育教師專業化能力;加強學校體育設施設提供體育教學后勤保障以及建立合理完善的評價體系,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 上一篇:地方政府體制創新論文
- 下一篇:大學生健美操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