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體制改革的困境與突破
時間:2022-02-15 11:06:15
導語:中國體育體制改革的困境與突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體制改革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現有體育體制難以適應形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文章采用文獻資料與邏輯分析法,從梳理當代中國體育體制存在的問題入手,進而剖析了體育體制改革的阻力與動力,提出:深化體育體制改革、創新管理體制與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善“體教結合”,以高層次競技體育帶動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全面協調發展;合理配置各類資源,促進體育產業科學發展等建議,努力實現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體育體制;改革;困境;發展;理念;模式
1當代中國體育體制改革的困境剖析
1.1體育體制存在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國體育受“金牌至上”錦標主義的驅使,在高度行業化集權經營的傳統體制下,優質的體育資源更多地被傾注到高層次競技項目中,背離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發展趨勢,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體育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1.1傳統體制已經不符合時展與進步的要求
1)違背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以市場經濟的理念來觀察,運動員的培養方式、競技體育的項目設置、賽事的舉辦方式、運動員來源與出路、獎懲制度等方面均未能按市場規律取向行事。也不應將個人功利性極強的“精英競技”作為公共產品納入公共管理體系,精英競技中充斥著“假球、虛報年齡、黑哨”等諸多誠信缺失行為。2)缺乏可持續發展基礎傳統體制仍停留在人的工具本位上,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和退役后生活保障缺乏有效解決手段。短視青少年體育發展,造成了青少年體質長期不斷下降和體育后備人才短缺,動搖了中國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長期執行的“金牌戰略”將大量優質的體育資源集中在頂層,周而復始的短期行為銷蝕了競技體育的基礎[1]。
1.1.2傳統體制遲滯我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步伐
1)競技體育熱門項目鮮有突破隨著國際體育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傳統的體制已很難跟上世界體育發展的步伐。從北京、倫敦奧運會已經不難看出,傳統體制下田徑、“三大球”等項目仍沒有較大突破,少數項目距世界最高水平的差距逐漸拉大,長此以往,我國體育在世界的影響力仍將難以改觀[2]。2)群眾體育開展依然薄弱長期以來,對公共體育服務不夠重視,體育組織體系建立、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科學健身指導等諸多方面與廣大人民群眾對體育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體育人口比例偏低,群眾體質健康問題、群眾體育開展經費投入低等問題長期并存。3)學校體育開展不容樂觀學校體育是國民體育的基礎,然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卻連續多年下降,學生的體育精神缺失及健康理念落后,大中小學體育教育缺乏有效銜接,新的體育測試標準不升反降等現象更值得我們深思。
1.1.3傳統體制偏重競技體育導致體育發展失衡
1)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群眾體育發展不平衡傳統體制傾力于體育的政治和外交等非本質功能,將各種有效資源投向有望取得顯著效果的競技體育,導致用來保障公共體育服務體育的資源相對減少,目前我國體制遠不能夠滿足社會對體育文化多樣化的需求。2)地區間體育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區域結構的不均衡,造成各地區間的人均體育消費、設施建設、體育人口比例、競技水平、人均體育經費、重視程度及體育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差距明顯。3)各體育門類、項目之間發展不平衡由于體育戰略目標的錯位以及奧運任務的壓力,在所有體育活動中人為地突出競技體育,在競技體育中人為地突出奧運項目,在奧運項目中又人為地突出有望奪牌的項目[3],所有這些日益加大了優勢項目與劣勢項目以及奧運與非奧項目之間的差距。
1.2體育體制改革的阻力
改革的進程取決于動力、阻力的較量以及相關利益集團的博弈,中國體育體制改革的阻力既有遺留下來的舊觀念,更有既得利益體的阻撓、理論認識分歧以及體育發展的慣性[4]。
1.2.1陳舊觀念
計劃經濟的發展理念和管理手段在體育系統中根深蒂固的存在著,形成巨大的抵觸力量。“舉國體制”在競技體育上曾經取得的輝煌成績,必然也成為抵制改革的一個借口。
1.2.2既得利益集團的抵制
在尋求最大化利益的改革進程中,各個利益集團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從而對改革起到不同的影響。在前期不成型的改革中,部分利用制度真空和不正當手段獲得巨大利益的既得利益者,為進一步獲取利益,更愿意保持當前不規范的制度機制,進而反對和抵制改革。
1.2.3理論認識分歧
就競技體育體制而言,當前理論認識上還存在著多種不同見解,雖然“舉國體制仍然受一些政府官員和運動員大力支持”,但現實中我們不可忽視金牌光芒后的陰影。對體育資源的配置、責權利的分配、政府職能如何轉變,競技體育如何實現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等理論問題的探討懸而未決,極大限制了中國體育體制的改革進程。
1.2.4體育發展的慣性
盡管傳統體制存在種種弊端,但“舉國體制”還是短期內獲得金牌的有力武器,而地方政府和人民對金牌的熱情未見明顯消退,所以,明知其中的問題與不足,仍會貪戀現有體制,遲滯體育體制的改革的步伐。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雖然體育學界對于進行體育體制改革的方式和程度莫衷一是,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現有的體制已經不能滿足時展要求,不能適應我國體育強國戰略進程,為了促進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群眾體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與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體制改革勢在必行,也只有克服種種阻力,改革的突破性進展才能得以實現。國家體育總局劉鵬局長在2012年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曾經說過:“目前中國體育的轉型依然面臨諸多問題,改革是唯一的出路。”[5]
2體育體制改革的動力
2.1中國體育發展的需求必然成為體制改革的內在動力
2.1.1體育與社會其他領域協調發展的需求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體育的產生與發展,都是與社會生產發展的客觀需要密不可分的,體育的發展必然要與社會其他領域的改革協調一致。在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體育發展也必須做到以人為本,破除體育體制、機制的種種弊端,促進體育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體育管理體制、產業經營、職業化建設、賽事舉辦都必須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則。體育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必然要參與到如火如荼的文化體制改革當中。
2.1.2中國體育融入世界體育的需求
在奧運會等重大國際賽事中,現代競技體育的表現受全球化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國際體育合作與融合是競技體育發展的必然出路。一方面,競技體育已經成為和平年代提高國際影響力、樹立國家形象、與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隨著職業體育的全球化發展,中國體育要融入世界體育之中,并獲得更好的發展,必然要在原有體育體制上進行深入的調整與變革。
2.1.3體育行政體制改革的需求
體育行政機構是體育體制的基礎,體育行政機構的改革和局部調整,增強了體育體制從外部汲取資源的能力,為體育體制的變革提供了內在動力。體育體制的基本功能體現在體育行政的管理職能上,而體育行政職能的轉變調整了體育體制與外部環境的互動關系,必將推動整個體育體制的變革。
2.2中國體育改革的外部動力
2.2.1政治環境
我國歷來的體育體制與政治密不可分,作為政府行政管理機構的組成部分,體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迎合與順應政府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與潮流。
2.2.2經濟環境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模式的確立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體育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發生了根本改變,這也為體育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更加注重維護自身體育權利,能夠理性對待體育成績,逐步接受商業體育、娛樂體育和休閑體育等觀念和模式,廣大民眾新的體育價值觀,必將通過各種途徑與形式影響到改革措施。
2.2.3文化環境
多元、開放、內涵豐富的系統文化環境為體育體制改革在物質、制度和精神方面創造了條件。在物質層面,各類體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體育服務的競爭、體育文化的傳播早已打破國界限制,為中國體育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體育接軌,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制度層面上,為適應多元化的體育發展趨勢,就要借鑒國際先進的體育管理經驗,建立公平、高效、民主的體育體制。在精神層面,更要充分挖掘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優秀文化遺產并將之發揚光大,所有這些都將有力地促進中國體育體制的改革。
3當代中國體育體制改革的策略選擇
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都要求體育體制與時俱進,脫胎于計劃經濟的舉國體制在統管現階段的全國體育早已不合時宜。而體育的國際化使得當前國際體育中的職業化、商業化的浪潮猛烈地沖擊著舉國體制,中國的體育要屹立于國際體育之林,就必須充分考慮中國的體育要同國際接軌。
3.1體育體制改革的基本設想
3.1.1政府主導扶助
通過制定科學的、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競賽制度、發展規劃,由國家體育行政機構宏觀上對競技體育的各項規定進行整體把控;主持研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指導職業體育,支持院校體育工作開展,扶助弱勢項目,組織開展體育競賽和群眾體育活動。
3.1.2社會運營管理
微觀上主要由社會各級體育部門、各類體育團體和社會化體育市場承擔運營管理責任,建立以自我協調管理為主的市場化社會運營和管理模式,徹底實行管辦分離。
3.1.3夯實院校基礎
切實抓好學校體育工作,加強學校體育設施和體育文化的建設,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氛圍。通過“優秀運動隊院校化”帶動院校體育發展,將院校建成我國體育事業和體育人才培養的基地。在此基礎上,實現院校體育、職業體育和高層次競技體育的有效對接,形成院校-俱樂部-高層次競賽人才培養的良性發展模式。
3.1.4發展職業體育
從中國現階段社會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建立健全職業體育的行業法規、制度,明確職業體育體制的基本構成、運行機制。同時,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建立以俱樂部為主體、競賽為杠桿、相關產業為支撐,國家單項運動協會全面負責的職業化體系。以職業競技體育帶動社會體育、學校體育和體育產業發展,推進管理創新、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
3.1.5社會廣泛參與
本著“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在加強全民健身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群眾性多元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前提下,大力推進全民健身工作。加大體育文化傳播力度,普及和推廣科學健康的健身知識與健康理念,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組織體系建設,構建覆蓋面廣的社會化群眾體育網絡,與時俱進的推進國民體質監測系統建設工作。與此同時,倡導“休閑體育、娛樂體育、體育旅游”等新理念,并組織家庭體育、社區體育的有效開展,使體育真正成為民眾生活方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3.1.6發揮體育產業的引擎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體育產業格局的完善、結構的優化、市場秩序的規范、區域間體育產業的協調、產業規模的壯大等多方面,可以借鑒經濟與文化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在建立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體育產業體系,促進體育與相關產業發展的同時,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產品品牌,進而帶動和支持弱勢項目以及群眾體育發展。
3.2體育體制改革實現路徑
3.2.1切實轉變體育發展理念
堅持以人為本、公平正義、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理念,注重體育的公益性質,使廣大民眾能夠得益于體育體制改革的良性發展;不斷深化對體育功能和作用的認識,充分發揮體育的經濟、教育、健身和娛樂功能,使體育成為一種社會性的文化活動;轉變金牌至上的政績觀,把體育事業發展重心放在全民健身、提高人民群眾體質上,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為體育體制改革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與理論基礎。
3.2.2調整和完善現有體育體制
通過對現有體制的改革創新,轉變傳統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協調體制,促進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和體育中介機構的實體化進程,徹底實行“管辦分離”,建立政府與社會、市場互補,形成具有宏觀調控能力的社會自我協調機制的體育發展模式。3.2.3大力發展體教結合廣大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是實現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必然選擇,而學校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的基礎,所以,逐步將“優秀運動隊院校化”,建立起符合各類高校自身傳統和優勢的運動隊伍,并為高等院校在招生、訓練、學習、管理保障及競賽體制上進行配套改革。在此基礎上,逐步將業余體校也逐步納入國民教育系統,探索高校競技體育新的發展模式。在各大中院校普遍建立學校體育的督導制度、學生健康監測制度和體育考試評價制度,推動后備人才的培養,努力將院校建成我國體育事業和體育人才培養的基地,從而促進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良性結合與可持續發展。
3.2.4繼續深化競技體育職業化改革
對于優勢競技項目,政府需保持固定投入;對于具有一定職業化基礎的(三大球等項目),則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礎上,完全交給市場和社會,并鼓勵和支持企業、社團參與其中,對于政府出資的體育公共服務則實行公開透明的招標。
4結語
世界體育全球化、多樣化、職業化、娛樂化的發展趨勢不可阻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決心不可動搖,我們必須直視現有體育體制的種種弊端,權衡改革的動力與阻力,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良機,全面、深入地進行體育體制改革,這是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體育需求,提高民族體質健康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盧元鎮.以時代精神考量中國競技體育體制改革[J].體育與科學,2013,34(1):19-20.
[2]孫亮亮.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路徑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22(5):136-139.
[3]黨會俠.由和諧發展反思中國體育體制改革的價值取向[J].體育科技,2013,34(2):17-19.
[4]張新萍.中國體育改革的動力與阻力[J].體育學刊,2006,13(4):1-4.
[5]劉鵬.劉鵬局長在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3-12-24)[2015-12-10].
作者:隋志宇 楊波 單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體育部 沈陽體育學院
- 上一篇: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交際現狀研究
- 下一篇: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