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選擇提高體育學習效率

時間:2022-03-16 02:06:12

導語:器材選擇提高體育學習效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器材選擇提高體育學習效率

摘要:所謂器材選擇“四性”,即趣味性、實效性、安全性、多用性這幾項原則。合理選用體育器材,可以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運動積極性,使其高效掌握運動技能,使體育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器材選擇;“四性”;體育教學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體育課堂教學的方法、手段非常廣泛,其中體育器材的合理利用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彰顯了教學設計的智慧與匠心,豐富了課堂教學方式。教師科學合理地選擇器材,可以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促進學生高效地掌握運動技能。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教材內容,小學體育課器材的合理選擇應遵循趣味性、實效性、安全性、多用性等原則,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教學。

一、趣味性:由外而內的器材價值

例1:在教學水平二(四年級)“滾筒上的平衡”一課時,教師將廢舊的下水管切割成60厘米的小滾筒,再在滾筒外圍用色彩絢麗的海綿帶包裹,形成彩色的軟性滾筒。學生一見立即產生了興趣,積極主動地用滾筒開展各種游戲活動,并期待著不斷挑戰有難度的動作。本課借助自制的彩色滾筒開展平衡類教學,滾筒立起來,學生可以坐上去,保持坐姿平衡;滾筒放平在地面,學生可以合作站立于滾筒上,通過兩腳行走,控制滾筒前后移動;滾筒還能首尾相連,形成一座“彩虹橋”,學生可以像走獨木橋般地走過滾筒。本課充分利用滾筒突破了日常體育課中平衡類教學枯燥單調的練習形式,激發了學生的練習興趣,有效鍛煉了學生的平衡能力。【案例分析】第一,小學生對可以滾動的球、筒狀物等活動的物品有著天生的興趣,教師利用自制滾筒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兼顧了體育技能的培養。第二,小學生對鮮艷的色彩非常感興趣,在滾筒外包裹五彩的海綿帶,讓原本單調黑色或白色的下水道變身為五彩的體育器材,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心。第三,本課器材可以自由組合,單個器材可以豎立或平躺;多個器材可以連接成直線狀或幾何圖形;滾筒能固定靜止也可以前后滾動。因此,器材的多變可以形成不同的練習難度,激發了學生的挑戰欲。學生在完成各類活動后體驗到了濃濃的樂趣。綜上所述,器材的應用從外部帶給學生感官的刺激,激發了學生使用器材運動的欲望,忽略了運動項目原本的特性,提高了練習的趣味性,使學生在無痕學練中掌握了動作技術,由外而內地體現了體育器材的價值。

二、實效性:由內而外的器材價值

根據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掌握運動技能的實際能力,體育器材光有“華麗的外表”是不夠的。在器材的制作、選擇與運用上,教師還要追求簡便實效性,新穎奇特且切合教學內容的器材可以賦予體育教學更多的內涵與功效。例2:如果沒有游泳池能否讓學生體驗游泳呢?解決的方案就是選擇自制器材,使學生在陸地上體驗和學習游泳基本動作:漂浮和滑行。在教學水平三(五年級)“游泳陸上模仿課——漂浮與滑行”一課,教師利用現有的滑板改制成具有一定高度、便于學生手臂劃動的“萬向輪滑板車”器材,教學環節分坐姿滑行、靜態俯臥模擬游泳、慢速滑行游泳、快速滑行游泳到最后模擬多種游泳姿勢。教學環節層層推進,學生利用器材在體育館內學習游泳的漂浮和滑行動作,學生在滑板上像在水中游泳一樣開心,對游泳姿勢進行了練習。【案例分析】第一,本課器材雖沒有華麗的外表,卻非常實用,解決了常規游泳課需要在游泳池教學,以及上課時教師指導面窄、有安全隱患的問題,讓游泳課在陸上執教的可能成為現實。第二,自制萬向輪滑板車非常結實耐用,承載力大,即使是載成年人也完全沒有問題,對模擬游泳時的控制身體平衡滑行起到關鍵的作用。第三,本課器材設計合理,萬向輪的滑板好似在水中,可以前后左右自由滑動,學生只有控制好用力方向,才能達到行動的目標。當學生利用胸腹俯臥在滑板時如身臨其境,手腳都能解放出來練習游泳的各種動作。器材的實用性和安全性進一步得到提高。總之,體育器材的制作、選擇與運用必須切合教學內容,符合教學的基本規律,要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凸顯器材的內涵與功效。

三、安全性:從上而下的實際需求

安全是體育課堂的教學之本。無論是從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上層需要)角度,還是從體育教師、學生角度(下層需求),體育課的安全性都至關重要。在選擇開發體育器材,尤其是自制器材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各種安全隱患,不斷更換、調整和改造體育器材,確保教學萬無一失。例3:在教學水平一(一年級)“立定跳遠”一課時,教師創設“海綿寶寶”的情境,并用醒目的黃色海綿塊作為輔助器材。在熱身活動中,讓學生進行自拋自接海綿塊活動。在基本部分開展夾海綿各種方式跳,解決雙腳同時起跳同時落地的問題。接著,通過橫向和縱向拼接海綿塊,形成不同距離,讓學生進行立定跳遠練習。拓展練習時,教師利用海綿拼接成標尺,并利用海綿塊壘成一定高度的障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進行挑戰。最后,教師利用海綿模仿各種動作,開展“模仿秀”游戲。器材應用一氣呵成,教學效果明顯。【案例分析】第一,海綿塊柔軟輕便,學生進行拋接、夾球跳和越過海綿塊等活動時非常安全,即使落在身上或踩到海綿,也不會發生危險。第二,海綿塊取材方便,學生可以人手一塊、自主練習,這不僅提高了練習密度,還減少了因為器材不足產生的等待、無事可做的情況,杜絕了安全隱患。第三,海綿塊可以自由拼接,形成不同遠度和高度的障礙,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組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自主設定遠度目標,不斷挑戰自己。這種教學模式不會因為統一標尺造成學生“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不會因為統一高度超出學生能力范圍而引起的運動損傷。筆者認為,體育器材的使用或開發應該時刻關注安全性。一方面,對于常規器材的使用,教師要通過細致的教育和科學的組織,避免發生傷害事故;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選擇開發或自制器材,只要是安全可靠,且利于教學開展的器材就是好的器材。

四、多用性:從下而上的實際操作

器材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體育器材的選擇與運用要具有多用性,即一物多用、物盡所用,進而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1]。例4:在教學水平三(五年級)“蹲踞式起跑”一課時,教師整堂課都充分利用體操棒幫助學生學習蹲踞式起跑動作,并一用到底。在熱身活動中,教師融入游戲“誰的反應快”,讓學生兩人一組相隔1.5米,聽到口令后錯肩換位接棒,為起跑進行反應練習;在基本部分,在“各就位”環節用體操棒做起跑線,讓每位學生充分利用場地在安全的距離內進行練習;在起跑“預備”環節,為讓學生體驗重心前移,應讓學生兩人合作,合作者雙手持體操棒,一端落點在起跑線上并垂直于起跑線,對準練習者的雙肩,讓起跑的學生前移用雙肩觸碰體操棒,形成臀部略高于肩、肩部超過起跑線的身體姿勢;在最后的游戲“趕小豬”環節,讓學生通過體操棒擊打實心球進行聯系。體操棒貫穿于教學始終,并且能突破重難點,教學效果明顯。【案例分析】第一,體操棒是器材室常見的器材,但是大多數時候被閑置,利用率不高。本課一“棒”到底,充分挖掘體操棒的功能,解決蹲踞式起跑的教學重難點,器材的使用率極高。第二,本課使用的體操棒,既有單棒的使用,也有雙棒的使用;有個人的使用,還有同伴之間的合作使用,體操棒串聯了人與人、人與教材、人與器材的關系,教學結構更緊密。第三,在“預備”環節中,體操棒的作用尤為突出,教師把“蹲踞式起跑”中的關鍵動作通過體操棒全部展示出來,這樣學生可以自查和互查動作學習情況,及時糾正與完善。這是用其他器材很難達到的教學效果。綜上所述,一節優秀的體育課,從頭到尾要用足、用好體育器材,不提倡將器材使用一兩次后就閑置。運用器材需要精心設計,教師應在教學的每個環節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為整體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五、作為建議的補充

體育器材是體育教學的助推器,合理選擇體育器材可以豐富體育課堂,激發學生運動的熱情,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演繹精彩的體育課堂。但體育器材的運用,教師需要周全考慮每一個環節,預設到位,否則就會出現事與愿違的現象。例5:在教學水平一(一年級)“立定跳遠”一課時,教師在立定跳遠拓展練習環節,安排了“越過一定高度”海綿磚的練習,由于海綿磚豎起后又高又窄,以至于部分學生在跳躍時雙腿分開,從海綿磚的兩邊騎過,沒有達到教師要求的越過一定高度的練習要求。【案例分析】第一,方塊海綿磚,有三個高度,即平放的最矮高度、側放的第二高度和豎放的最高高度,教師可以遞進式讓學生進行越過一定高度的練習。其中,平放和側放,高度不高且有一定的寬度,當海綿磚豎起后,高度增加明顯,寬度明顯變窄。第二,立定跳遠,主要動作是在起跳時兩腳快速用力蹬地,向前上方跳起騰空。因此教師在教學時,為促使學生起跳后能夠向前上方躍起,可以借助一定高度的障礙物(海綿磚),讓學生從上越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手段。但是在練習時,豎起的海綿磚高度明顯增加,部分學生擔心碰倒海綿磚而形成恐懼心理,跳躍時雙腿分開,從海綿磚的兩邊騎過。第三,建議,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四人的學習小組,將每人一塊海綿磚豎起排成一橫排,有了一定的寬度再要求學生越過,這樣既可以防止學生投機取巧的行為,又促使學生真正躍過豎起高度,進而培養學生勇于挑戰的信心,達到教師的預設效果。

綜上所述,教師在利用器材設計教學手段時,首先必須思慮全面,關注細節;其次,還要做到現場隨機應變,發現問題及時全面;最后,拓寬體育教學的外延與內涵,從而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馬諾.體操棒在水平三學生蹲踞式起跑教學中的開發使用[J].中國學校體育,2014(06):35.

作者:金剛 單位: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