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在學校教育的運用

時間:2022-03-16 12:14:04

導語:心理學在學校教育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學在學校教育的運用

心理學是教育科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的常用理論基礎,教育學與心理學的學科交叉融合幫助學校及教師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與心理發展規律,從而運用符合教育心理學規律的管理辦法提升學校教學品質與科學水平。

《學校教育心理學》(徐建奇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以學校教育中心理學的應用技能訓練與能力培養為目的,全面綜合了心理學、教育學、心理衛生學等基礎理論知識,對學校教育中應用心理學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專業實踐方案。該書內容詳實,兼顧理論的專業性和實踐的實用性,共有8章:第1章闡明了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心理學在教育實踐中的功能,中學教育工作與心理學的關系;第2章和第3章分別探討了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心理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中學教師了解中學生的途徑、內容及方法,中學教師的職業心理、角色品質與職業發展;第4章到第8章分別論述了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的知識獲得、品德塑造、升學就業和心理健康等問題,指明了學校教育心理學的應用路徑及方法。

總體來說,《學校教育心理學》一書具有以下特點。

1重視理論建設,促進理論與實踐的轉化

該書闡明了學校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問題,同時充分推進了理論的實踐應用。以學生品德塑造為例,該書切實從實踐的現狀與需求出發,分析教育心理學在品德塑造方面的功能與價值,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快教育心理學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的轉化應用。一般而言,在學校教育的實踐活動中,心理學的應用通常基于傳統的理論框架和經驗積累。這樣的學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雖然能夠解決大多數的學校教育心理學管理問題,但是在現實語境下,理論的發展與實踐的轉化還存在著不相匹配的地方,暴露了學校教育心理學管理應用方面的弱點與不足。對此,學校應當充分重視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建設,促進理論與實踐的創新與轉化,讓學校教育心理學的應用更加準確描述教育活動中的心理變化過程,優化教學互動中的心理策略,提升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2抓住了教與學的主體,促進教與學的良性互動

該書在探討心理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時分別總結了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心理特征,鼓勵學校及教師在心理學的應用中既要深入了解教師自身的角色功能和職業心理特點,也要積極主動地了解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而根據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模式和需求來制定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管理方案,促進“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在傳統的學校教育心理學應用中,教師通常以學生為研究主體,討論教師的語言、行為對學生心理的影響作用,進而鼓勵教師調整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來強化學生心理的積極發展。但實際上,教學活動中的心理變化應當是雙向的,教師和學生雖然有著不同的教學身份,但都會受到教學互動的心理影響。因此,要想促進雙方教學的良性互動,學校教育心理學的應用應當從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入手,分析總結教師和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從而更科學全面地采用良性的教學心理互動模式,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切合實際,滿足學校教育中應用心理學的需求

心理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由來已久,存在大量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指導方案,但是在不同的環境與文化下,教師與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狀態都會有所差異。鑒于此,心理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必須根植于當下學校教育發展的現狀,聚焦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最關注的教育心理問題,從問題著手,切實探究學校教育心理學應用的有效策略與方案,提升學校教育心理學應用的效率與質量。由此可見,心理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務必要切合實際,解決學校教育中的實際問題。而要想增強學校教育心理學的實用性,發揮心理學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的功能和作用,學校就應當根據當下學校教育發展的現實語境,積極主動地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搭建開放、包容、互動的心理交流平臺,引導教師和學生通過多元渠道和平臺進行多邊互動和溝通,進而在校園內部和課堂內外打造積極健康的校風、學風和校園文化,全方位促進學生在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長與健全發展。

作者:張曉春 單位:承德市教育局中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