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西學東漸
時間:2022-05-30 10:51:00
導語:文化研究西學東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物理課程標準》高度重視實驗教學,指出: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高中物理課程各個模塊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學探究或物理實驗。高中學生應該在科學探究和物理實驗中達到應有的要求。可見,實驗教學更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關鍵。然而,雖然當前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看起來是正常地開展著,但總的講仍然沒有擺脫僵化的傳統模式。我們必須正確對待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尋求解決辦法。
一、當前中學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弊端
1.沒有充分認識到實驗的重要意義,只是為實驗而實驗。
它主要表現為以教師的課堂演示為主,而忽略對學生實驗探究和實際動手能力的訓練與培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教學思想更多地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這就應注意通過探究去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與探索能力。所以毫無疑問,物理教學要以實驗為基礎。但就目前情況看,實驗教學還是一個很薄弱的環節。有的師生甚至錯誤地認為“做實驗不如講實驗,講實驗不如背實驗”。例如演示實驗,就存在如下幾個問題:(1)有的班級在做演示實驗時,往往只是老師做,學生看,甚至形成“教師忙,學生亂”的局面。做完實驗后,學生還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更談不上去探究其中的道理了。(2)有的教師害怕學生損壞儀器,影響實驗效果,演示實驗只是教師做,學生看,因此演示實驗變成走過場,這就談不上實驗效果了。(3)有的教師盲目追求提高學生興趣,如同“耍把戲、變魔術”的那樣來吸引學生看熱鬧,甚至脫離教學內容。即使能按正規操作完成演示,也只是讓學生看一看,沒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至于學生根本不知道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依什么原理去做,這個實驗是怎樣一步步地完成的,能得出什么結論等。
2.實驗教學的指導思想不明確,在實驗教學組織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進行學生探究實驗的教學中,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多數采用分組實驗,這樣造成每組人數過多,不能保證人人都能動手動腦并能獨立地做實驗。結果就會造成有的搶著做,有的甘當“記錄員”,甚至有的當“觀察員”,不僅秩序不夠好,而且有些學生對實驗越來越被動。有的學生根本連儀器都沒摸過,數據和實驗結論也是別人總結統計的,他們在實驗過程中只是當了個“陪做員”而已,這就談不上什么獨立思考和實驗技能的訓練了。另一方面,在實驗中,教師一般都要逐個指導,由于人數過多,教師不可能都照顧得過來,最后只好適當降低要求,這樣可能就達不到原來的目的,因而影響了實驗教學的質量。
3.理論不能指導實驗,實驗不能很好地驗證理論大家知道實驗探究必須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但是實際中仍然存在著理論與實驗的脫節,達不到預期的日的。其一表現為只重視理論知識,有的學生在實驗探究中沒有很好地遵守實驗操作規程,甚至錯誤操作,最后亂湊數據,教師也沒有及時糾正。其二是沒有把實驗教學跟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沒有引導學生運用基礎理論知識來理解實驗、指導實撿、分析實驗。其三是有的教師為了節約時間,把實驗有關的項目都講得甚至寫得清清楚楚,把實驗裝置都裝配調節好,學生對實驗根本沒有更多的思考和真正的探素,只是照著老師設計的步驟一步步地“照方抓藥”,最后拿出數據就可萬事大吉了。
二、搞好實驗教學的改進措施
1.做好演示實驗,提高演示效果,調動學生積極性實驗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演示實驗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做好演示實驗是十分重要的。實驗中教師不應只“埋頭苦做”不顧學生的反應,而應結合實驗,引導學生由觀察到的現象結合已知的基礎知識去分析現象,找出原因,從而得出結論;也可適當提出一些問題讓大家思考,最后通過演示結果讓大家去驗證,這也就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探究中來。
2.加強學生探究實驗,增加實驗次數盡管許多教師和學生都認識到實驗的重要性,但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實驗并未真正得到重視。問題在于有不少人簡單地認為實驗教學的著眼點在“學”上,因而一切實驗活動都沒有在“做”上下工夫,而只是單純地停留在書本、黑板的條條款款上,因此今后應加強學生“做”實驗,只有通過“做”才能發揮實驗的作用,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再一點,應開放實驗室,增加學生探究實驗的次數。現在在很多學校學生都強烈反映實驗室開放次數太少,光靠課堂上的演示實驗很難達到實驗目的。只有利用課余時間開放實驗室,學生才能有比較充裕的時間獨立地做更多實驗。
3.搞好實驗組織,重視實驗環節傳統的實驗方法人數過多,既不利于管理,更不能保證人人都能認真實驗,因此應盡量減少每一次實驗的人數,同時應讓學生每人都認真做一次,包括實驗的記錄及處理結果,讓學生都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在具體的過程中教師不應包辦代替,而要耐心引導,通過學生的理解自行進行,不讓“記錄員”或“旁觀者”再出現,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更好地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實驗后取得數據應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綜合、判斷,從而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獲得新的知識。自晚清我國開譯介西方文化、經濟、政治等理論的先河以來,對西方理論的譯介與研究一直是我們反觀自己、促進并超越自身發展的一面鏡子和一條重要路徑。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文化研究在短短數十年間迅速席卷人文學科各領域,并在世界各地攻城掠寨。自20世紀90年代文化研究被介紹到大陸學術界以來,很快成為一門顯學,成為一種重要的研究取向和話語資源。文化與傳播研究打破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二元劃分,把研究重心對準了被忽視的大眾文化,主張文化的世俗性,關注被壓抑的聲音、身份與認同政治和亞文化群體等,如同旱地里的一聲驚雷。西方后工業社會(丹尼爾•貝爾語)和技術資本主義社會(道格拉斯•凱爾納語)的來臨導致媒體文化甚囂塵上,文化研究試圖從整體上把握西方社會的形貌和特征。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著名講座教授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sKellner)在《媒體文化》一書中指出:“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由媒體主宰了休閑和文化的世界里,媒體文化是當代社會中文化的主導性形式與場所。”[1]在這里,凱爾納所指的媒體文化主要是電視文化。電視媒體以其獨特的傳播特性深刻地影響著日常生活、社會變遷、政治活動以至人類行為。對于電視傳播理論的研究主要興起于西方20世紀四五十年代,而國內的電視傳播研究主要是近20年來的事情,且研究方法和理論深度都有待提高。眾所周知,傳播研究為西方的泊來品,電視傳播研究作為其一分支,同樣興起于西方語境。高金萍老師的博士后出站報告《西方電視傳播理論評析》(以下簡稱《評析》)一書系統地梳理了西方電視理論的發展歷程;公允地分析和評論了西方電視理論的一些主流學派及其代表性學者的主要觀點。該書首先對電視傳播研究的概念作了界定。作者認為,“電視傳播研究,是指圍繞電視傳播活動進行的相關研究,既包括對電視傳播方式、電視傳播技巧、電視傳播技術等顯形物質層面的研究,也包括對電視傳播制度、電視傳播內容、電視傳播效果、電視傳播者與受眾等的研究。”[2]然后,該書把電視傳播研究的對象劃分為實踐、制度和理論三個層面,而作者在書中主要以西方電視研究中的理論層面作為研究對象。作者的立論點是,全球化時代的電視研究正逐步朝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文化研究取向,二是政治經濟取向;研究方法則主要為跨國研究和比較研究。接下來,作者按照傳統的地域和流派的二分法分別介紹和論述美國經驗學派與歐洲批判學派的電視傳播理論。最后,該書討論了西方電視傳播研究的范式轉換。作者認為,在全球化時代,電視研究呈現多元化趨向,主要包括:文化為軸心和政治經濟為主軸的發展取向;研究方法上的全球化視角、跨國研究和比較研究[2]。
《評析》一書最大的特點是對西方電視傳播理論的發展作了全景式觀照,條分縷析,脈絡清楚,稍顯不足之處在于作者的論述沒有跳出經驗/批判的傳統二分法的藩籬,對西方電視傳播理論的評析觀點以現存的概述居多,富有洞見性的觀點較少。作者以技術變革和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政治時代背景作為描述西方電視傳播理論發展的邏輯起點,所描述的其實就是美國大眾傳播興起的時代背景,這樣的描述主要是從媒介技術變遷的角度來談的。而事實上,西方電視傳播理論研究的興起是與新聞傳播研究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后者是在文化、文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多維的視野中展開,并植根于英國經驗主義哲學時期的自由主義話語、美國社會進步和實用主義話語以及對啟蒙話語的批判之中。經驗學派的傳播理論主要是在社會學、政治學和心理學等范疇中展開,而批判學派的思想淵源直接來自于對現代性的審視和批判,因而較多地受到哲學、美學和文學等學科的影響。因此,單一的路徑和視角似乎難以全面展示電視傳播理論的多元思想背景和學術淵源。《評析》一書對歐洲批判學派的分析遵從的是從法蘭克福學派到伯明翰學派的路徑。對法蘭克福學派的討論主要集中在阿多諾和哈貝馬斯身上,在作者的論述中,法蘭克福學派是作為一個整體來討論的;而事實上,在法蘭克福學派內部,各成員對于大眾文化、文化工業、大眾媒體等有不同的聲音和側重點[3]。盡管法蘭克福學派并沒有系統地研究電視理論,但是其成員在發展自己的社會理論時都或多或少論及電視。所以,阿多諾一個人并不足以代表法蘭克福學派的電視文化理論研究,《評析》一書此部分的論述似乎稍顯單薄。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品》一文中因歡呼藝術品的批量復制而受到阿多諾的詰難。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對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批判實質上是對文化意識形態的批判;在馬爾庫塞看來,電視是單向度社會里管理和支配大眾的機器。洛文塔爾對通俗文學和雜志傳記的研究是較早的媒介文本分析范例。早于20世紀30年代,法蘭克福學派就發展了一種對文化與傳播的跨學科研究方法,并結合了政治經濟學、文本分析以及對社會的意識形態批判。因此,法蘭克福學派對于電視理論研究的貢獻至少有四:一是文化工業的概念;二是大眾文化理論;三是意識形態批判;四是媒介文本分析。《評析》一書對英國電視傳播理論的研究著重在對伯明翰學派的評述上,而把與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1964)差不多同一時期建立的萊斯特大學大眾傳播研究中心(1966)及稍后的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組(1974)分開論述。作者把以政治經濟為軸心的研究取向作為電視研究理論的新的范式轉換,而事實上,傳播政治經濟學與文化研究這兩個西方傳播批判學派的分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經歷了短暫的共處、尖銳的對抗、溝通和借鑒三個不同的時期[4]。而且,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大眾傳播業在社會中的作用和權力體系對傳播業的影響這一范式自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就開始了。達拉斯•斯密塞的“受眾商品論”、席勒的《大眾傳播與美帝國》、加海姆的《大眾傳播政治經濟學》、默多克與戈爾丁的《論大眾傳播政治經濟學》等奠定傳播研究的政治經濟學范式的論述均發表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范式轉換之說值得商榷。即便是趙月枝、麥克切斯尼等的論著也是在北美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框架之下展開的,只是他們的論述結合了新時期全球經濟、政治、社會變遷下傳播結構的新特點。新近階段,西方電視傳播理論倒是出現了以費斯克為代表的、以新修正主義和民粹主義為典型特征的后現代轉向。如凱爾納所言,“在文化研究的這個新近階段,存在著一種廣泛流行的解中心傾向,甚至完全忽視經濟學、歷史學以及政治學而偏愛對于局部性的快樂、消費的強調,并從流行文化的材料出發來建構雜交身份。這個文化民粹主義呼應了偏離馬克思主義以及它的所謂的還原主義、關于解放和統治的宏大敘事與歷史目的論,轉向后現論。”[5]按照美國科學史哲學家托馬斯•庫恩的理解,科學的發展是通過范式的革命實現的。庫恩認為范式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公認并共享的世界觀,圍繞某個范式會形成“無形的學院”。庫恩的范式概念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本體論的觀點,即研究什么;二,認識論的觀點,即如何研究,包括對知識及其標準的看法;三,目的論的觀點,即為什么要這樣研究,這樣研究有何社會意義[6]。
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西方電視傳播理論的后現代轉向無疑已經具有一個研究范式的雛形。《評析》一書對美國電視理論的描述除了傳統的經驗學派之外,還論及了紐約環境學派的電視理論,但是對美國電視理論研究中的文化研究取向有所忽視。在這一研究視野中,詹姆斯•凱瑞、道格拉斯•凱爾納以及將英國文化研究推介到美國的著名學者格羅斯伯格(LawrenceGrossberg)不應被遺忘。雖然凱瑞沒有直接關于電視理論的著述,但是他關于傳播的傳遞觀和儀式觀的區分,構成了美國傳播研究的兩種范式,即傳播的行政研究取向和文化研究取向。傳播的傳遞觀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域范圍拓展訊息;傳播的儀式觀,則是一種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禮。在凱瑞看來,傳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傳遞,而是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傳播是一種使現實得以生產、維系、修正和轉變的符號過程。將這一傳播研究的新視角注入電視傳播研究,有助于理解電視在建構和維系“想象的共同體”、聯系家庭/國家(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方面的作用。戴維•莫利的《日常生活的建構:政治傳播與家庭媒介》和《全球與本土在何處相遇:客廳筆記》即是研究電視的傳播儀式功能的佳作。道格拉斯•凱爾納質疑文化研究中的新修正主義和民粹主義轉向,博采眾家之長,從經典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葛蘭西的霸權和反霸權理論、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理論、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方法、法國國際境遇主義理論家居伊•德波的奇觀理論等汲取養分,主張發展一種多元性、多重視角、跨學科、語境化、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現代與后現代相互補的電視文化批評理論。凱爾納以電視研究為例,指出多重視角、多向度研究的必要性,“我們不能僅僅通過分析政治經濟對電視的決定作用,或僅僅通過分析電視的政治功能,或分析其作為一種文化形式的具體構成,就能掌握電視的所有向度,……相反,我們應當去分析電視的政治經濟學,它對于當今政治斗爭的介入、它的不斷變化的文化形式與效果、它對新技術的采用以及觀眾對它的不同使用方式等多重向度的內在聯系,以便提出更具包容性的電視理論。與此相同,對電視文本的解讀需要運用多重方法來抓住文本的各個向度,包括符號學方法、意識形態批判、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及其它批評方法。”[7]凱爾納的電視理論融合了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結構批判和文化研究的文本分析,不僅把電視文化作為意識形態和政治斗爭的場域,而且把電視文化納入到文化產業的視域中,全面揭示文化產品生產全過程中的權力與話語沖突,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范例[8],對美國電視研究的文化批判轉向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此外,電視與政治傳播、電視與女性、電視與少數族裔的身份認同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琳達•李•凱德、羅森博格、吉特林等對這些相關領域的電視傳播理論有著精辟的論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化與傳播理論的譯介與研究是西學再次東漸的一波熱潮,就像當初傳播學的引介促進了新聞學的繁榮一樣。《評析》一書作為系統介紹西方電視傳播理論的專著,其意義不僅在于對西方錯綜復雜的電視理論的診斷和梳理,更在于對中國電視傳播研究的借鑒和審視。徐明明在《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廣播電視理論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長期以來我們對批判學派理論實行理論評價上的肯定,實踐操作中的否定的態度。而對盛行于美國本土以實用主義為哲學基礎的經驗學派觀點及方法則采取抽象否定具體肯定的做法,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傳播學發展,鉗制了學術的視野和思維。而我們對歐洲批判學派關于傳媒與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傳媒對人的異化和控制等理論的介紹的缺失和不足,使我們在傳媒迅速發展情況下面對可能出現和已經出現的問題時,缺乏全面的理論支持和方法論的啟示。”
中國的電視傳播研究要借鑒國外新聞傳播學理論,又必須有自己的理論品格和研究理念。鄧曉芒先生在談到如何對待外來文化時提出要投入、比較和超越。“所謂‘投入’就是,不僅要用中國人的眼光看西方,更要用西方人的眼光看自己,這才是‘文化自我意識’;所謂‘比較’就是在歷史和邏輯一致基礎上,從同一人性發展的兩種不同形態的總體高度看待歷史的發展;所謂‘超越’則是超越別人、超越自己。”[10]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評析》一書不僅是用中國人的眼光看西方,也用西方人的眼光看西方。以其為鏡,反觀中國的電視研究,才能真正做到“洋為中用”。因此,《評析》一書所做的理論探索不僅是對西方電視理論的“投入”,也是為中國電視理論的“比較”和“超越”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
- 上一篇:區政辦職業健康監管通知
- 下一篇:林業部治理違法占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