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著作對個人品德和理想影響
時間:2022-06-01 08:19:00
導語:文學著作對個人品德和理想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人類所有的勞動成果中,只有文學作品是以文字方式集中反映社會生活的。它是以形式成熟、內容集中、有鮮明主題而獲得世人承認的。“藝術熏陶,即通過文字、美術、音樂、影視、舞蹈等藝術手段對受教育者進行情感熏陶,使其潛移默化地接受影響。”而文學作品———這里主要是指對現實生活抽象化了的小說、詩歌、戲劇等具體的以文字形式出現的文學作品,正是教育的最佳媒介。
文學作品最早是以詩歌的形式出現的。從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到中國的《詩三百》,無論反映壯闊歷史畫面還是個人的艱辛生活,無一不是以簡潔、鮮明的語言來表現的。孔子提出了“興、觀、群、怨”說,“興”指詩歌的具體藝術形象可以引起聯想活動,在感情的涌動中獲得審美享受。“觀”指詩歌反映了社會政治與道德風尚,包含作者的思想傾向與情感狀態。“群”指詩歌使社會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統一認識,進而促進了社會和諧。“怨”則強調詩歌表達作者對社會不合理現象的不滿與批判。從文學理論的角度看,它總結了我國文學在當時的實踐經驗,特別是《詩經》所提供的豐富經驗,把文學的社會功能概括得相當完整、全面。孔子還提出“不學詩,無以言”,雖有夸張,但詩歌對人在現實中的影響確實不可低估。孟子在《公孫丑上》中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后的傳奇、志怪、小說、戲劇等,也都如此。文學作品是現實生活的集中反映,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指向性,它對生活的藝術性抽象使其意境有著廣闊的想象空間。根據個人經歷、思想的不同,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方法。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一方面,經典作品長期不衰;另一方面,經典作品也對讀者的人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就是在潛意識中完成的。強調“詩教”,其基本觀點,是肯定文藝的社會作用,強調文藝應該為人的道德修養、為國家的政治教化服務。后世的“文以載道”等強調教育作用的文道觀基本上一直被作家們有意識地運用于其創作中。
二、經典文本應具有的特征
閱讀經典讓我們能夠與古人同行,與圣賢先哲進行思想上的對話。在這個無限豐富的思想世界里,我們能夠和先哲進行溝通、對話、辯駁,從傳世文本凝聚的智慧中發現戰勝精神困惑的理性路徑與靈感火花,讓美麗華章構建起的藝術化意境提升審美情趣與精神節操。當然,“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所以,我們對經典的閱讀模式應該具有“入世”的態度,具備明代東林書院所倡導的閱讀精神———“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里所提倡的經典文本需要具有以下特性。
1.面向社會現實的政治性社會歷史螺旋式的發展歷程表明,一切進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要求作為以實踐為方式存在的人必須有面對坎坷、挫折的精神面貌,必須有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勇氣。而文學作品往往能帶給人這樣的精神支持。不論是銜枝填海的精衛,還是追逐太陽口渴倒地而死的夸父;不論是不停推著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還是為人類盜取火種而遭受酷刑的普羅米修斯,經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總能給我們以無限生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這是空洞的理論說教所不能替代的。
2.回歸心性的人文性國與國之間的疆界原是以高山、河流、海洋分割的。而全球化的社會,使得產業、資訊、投資和個人成為未來世界的模糊統治者。我們現在的高中教育和大學改革,正朝著標準化、數量化、商品化方向行進。剛剛出臺的江蘇省高考改革方案,標準繁多,名詞拗口,被批為“看不懂”的高考改革方案。[3]此外,讓高校師生談而生厭的高校評估,也出現了專家所說的“到了終點站才發現坐錯了車”的笑談。因此,所有非基于人本性發展的教育只能是急功近利式的涸澤而漁。而經典文學的閱讀,讓我們在格里高爾(卡夫卡《變形記》)的大甲蟲生活中感受到非人生活的人格尊嚴;讓我們在禿頭歌女(尤奈斯庫《禿頭歌女》)的驚悚中感受到對陌生愛人的珍惜。讀經典,常常讓我們能受到心靈凈化,在表鏈與發卡(《麥琪的禮物》)交換的時候流露含淚的微笑。這一切,體現的都是心靈回歸本真的典范。
3.形而上的審美意境高爾基曾說,我撲在書籍上,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事實上文藝活動是間接的實踐,如果沒有明亮的眼睛和純凈的心靈,人的生活就是吃喝拉撒睡,“我從不把安逸和快樂看做是生活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4](P193-194)所以,文學作品能給我們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和無與倫比的精神愉悅。正如古人所說,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海德格爾也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顧城的《一代人》簡潔明了,卻使眾多年輕人為之心折:“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對“”的控訴材料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但韓瀚在紀念張志新烈士時只用幾句話,就震撼了所用人:“她把帶血的頭顱,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讓所有的茍活者,都失去了重量……”這樣的表述,不但使我們對那個荒唐的時代有著強烈的探究欲望,烈士的高大形象也浮現于我們腦海。再如《水滸傳》中的打虎,武松僅僅打死了一只老虎,李逵打死了四只老虎,但讀者津津樂道的往往是景陽岡上的激戰。如果從科學的角度進行深入分析,就會發現,老虎屬于貓科動物,武松根本不可能按住老虎率性痛毆,老虎的招數也不會僅僅是“一撲一掀一剪”。但是,施耐庵給讀者設置了一個特定的環境,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武松的形象就突出了。這就是文學作品的審美功能,它和嗅花觀月有著不同的功效。可以說,沒有文學的審美,就沒有生活中的審美,“心靈美”也就無從談起。
4.厚重的思想性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經典文學作品不但給讀者以心靈安慰,品性熏染,也加重了思想的廣闊和深度。批判是有違人的心理接受方式的,但批判如果是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出現,其結果就會事半功倍。《戰爭與和平》中宏大的歷史敘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但作者內含的深深思考同時也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這種教育與學習文件、政策、條例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經典文學作品閱讀有兩種模式可資參考。一種是采取“模組”方式選擇經典篇章作為新時期的教材,這套系列教材可以用“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等標題歸納。或者也可以依照不同的時代,如先秦、兩漢到宋明等加以區別。另一種方式是以永恒的命題和普世價值觀,比如“真、善、美”等作主旨來選讀作品。此外,具體的閱讀方式可以是對話、探討式的,如古代的孔子授課以及蘇格拉底的教學等。
三、加強校園文學作品的隱性教育
就高等院校課程設置的現狀來看,多數在校生缺乏接受全方位文學教育的機會。因此,要發揮文學作品對高校學生品性和理想的影響,充分開發利用隱性的語文課程資源就成了一種理性的現實路徑。
1.塑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當今在校大學生多數是80后、90后青年,他們在各個方面都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學習興趣同樣也不例外。雖然不排除個別大學生對于文學作品有著獨特的愛好,但是就整體而言他們對工商管理、歷史軍事、電子游戲、音樂電影等更感興趣。那種整體性的互助學習,“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情景,往往是教育者理想的教育情境。因此,教育者有義務塑造良好的文學作品學習氛圍,通過大規模積極號召和小規模重點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形成良好的語文學風。例如,教育者可以組織開展文學茶話會、文學沙龍、筆友會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培養他們集體式學習、互助式學習、探索式學習的主動意識,在校園內形成文學作品良好的學習空間。
2.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過:“教育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而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的對話與敞亮……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的交流活動。”校園中和諧的人際關系既能提高辦事效率和教學質量,還能讓學生在積極向上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3.調動學生積極性在文學閱讀教育中,長期以來存在一種偏見:學生是學習者,是被動教育的對象,他們更多的是需要接受教育活動的影響。這種觀念導致人們將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他們的積極主動性。事實上,高校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轉化進程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可塑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是高校隱性文學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合理方式的引導下,他們能夠自發組織內容豐富而形式多樣的文學作品學習乃至創造活動。例如,互聯網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提供了靈活多變的創作空間。高校學生能夠利用論壇、博客、微博等為數眾多的媒體工具來表達自己真實的觀念、看法和心愿。在網絡化的虛擬空間中,高校學生在文學藝術上的創造性能夠得到充分的釋放而不受到過多地不良因素的侵擾。此外,他們還可以通過文學藝術團體、電子書等模式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學空間。
客觀地講,這些隱形的語文資源恰恰是高校教師容易忽視的。因此,高校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放下身段,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創作活動中去,扮演“參與者”而非“引導者”的角色,充分調動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內生積極性,進一步拓寬新世紀背景下文學作品的外在張力。總之,把握好經典文學作品和新生文化形態,努力加以導引和利用,爭取其良性功效社會影響的最大化,是對經典的繼承,更是對時代新人的塑造。
- 上一篇:國有資產公司資本提升經驗交流
- 下一篇:企業國有資產經驗交流